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各书体从萌生至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复杂的过程中,是有其规律与特点的。本文通过对先秦至汉代的书迹进行分析与研究,简明地论述各书体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风格特点,旨在探索秦汉时期书体的演变与书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秦汉时期;书体;发展演变
一、先秦以及秦代的书体演变略述
当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发现文字时,文字就被追溯到殷墟时期,这些占卜记录的文字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种要素。而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与甲骨文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字——金文。这时的文字书写更加成熟,规范。风格也出现多样化。可见人们审美意识的增长与突破。春秋战国时期是书体演变的高潮期,这时期战乱频繁,文字书写需要简捷,所以出现了《侯马盟书》这种草篆书体。这即为汉代书体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成书于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初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这段时期隶变过程的典型,篆隶混杂,但在简中汉代隶书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都已出现,部分简中还出现了很多具有连笔意识的字形,这可视为秦篆至古隶之间的过渡体。秦统一六国后,小篆定为当时的官体文字。此时书体由之前的纷繁冗杂而回归正体。但在平静之中却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小篆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变革母体,在此基础上书体的演变会更加迅速与完全。与此同时,民间的书体演变仍然是愈演愈烈。
二、书体在西汉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在前期书体演变的基础上,进入的书体演变的高潮阶段——汉代。在这个战火弥漫的动乱时代,书体的演变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这时的小篆虽然还是通行的文字。在重要的场合书写。但是极速的隶变大潮很快动摇了官方小篆的正统地位。隶变讹变代替了严肃的六书原则,纯小篆已十分少见。例如西汉中后期的《五凤二年刻石》,此石全文为隶书,但已完全脱去篆书遗意,可是在刻写时仍然沿用篆书笔法,篆隶混杂。可见这时期的碑刻已完全发生变化。而这时期书体的演变主要表现在简牍当中。例如这时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时出土的汉简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江淮汉简大约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作品内容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字形偏方,横势强烈,与成熟的汉隶已十分相近。除此之外,成书年代仅距20年左右的江陵凤凰山汉简,其书写已多为草隶风格,可见在仅仅二十年中书体演变的速度,可见一斑。在西北汉简中的文字多出土下层官吏和将士之手。因为战时的需要,书写更加急速流变。例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用笔流畅显示出成熟的章草草法和娴熟的用笔技巧。这表明西汉中期隶书成熟时,章草已经高度发达。在书体演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笔法的嬗变。在书体发展过程中引导笔法的嬗变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实用性。其二是美观性。在篆书至隶书的演变过程中引导笔法嬗变的因素就是便于日常快速书写,即实用性。并形成了在书法史上打破篆书书写的两种笔法,即波挑与掠笔。
三、书体在东汉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的发展又推演到东汉,为了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实行以孝治天下必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再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功德,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隶书碑刻,且风格多样,说明隶书在此时期已经处于正统地位,而之前处于官体位置的小篆已经退居后位。《说文解字:序》中已说得很明白,“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故由此绝矣”。此时隶书的成熟与完善,体现了引导笔法嬗变的另一个因素即美观性。美观性是笔法沿着美的需要丰富发展,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古隶在向前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起笔的逆锋,收笔的波挑,还是向左的掠笔都渐渐规律化,正体化。当这些规律定型成熟时,成熟的隶书笔法就已经发展完备,成熟的隶书也就形成了。
此时期成熟且风格多样的隶书多体现在碑刻当中。这些隶书碑刻按其风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例如《乙瑛碑》,此碑波跌分明,笔法规范而多有变化,为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第二种为挺俊流丽,清劲秀逸一路风格。例如《礼器碑》和《曹全碑》。第三种是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例如《张迁碑》,此碑不仅方俊朴厚,挺俊沉厚,在书写过程中绝去过多的华饰与纤巧,而多以直画和顿挫代之,波挑的书写显然不如《乙瑛碑》的标准规范,反应出此碑已有向楷书意味过渡的趋向。此外,属于同种风格的摩崖刻石《石门颂》也反映出书体过度的意味。其中的“命”字竖笔纵势写出,寓浪漫于跌宕中,从中可透露出草书的意味。这些碑刻在书写时虽然透露出楷书和草书的意韵,但是受碑刻刻写的限制,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在东汉的手书墨迹中书写演变的特征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东汉的简读书法中,例如西北汉简中的《悬泉置麻纸墨迹》,此简用笔已经开始脱去隶意,并出现了点,折,钩等多种笔法。由此可见,这时早期楷书的出现可以证明,汉魏之际出现的钟繇,胡诏那样以楷书名世的书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不仅如此,在西汉章草已经成熟的基础上,东汉的草书更加发达,甚至出现了草圣张芝,他将字字区分的章草变成了气韵通畅的今草。将草书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这时张芝的草书已经具备了“骨”、“肉”、“筋”的审美内涵。说明书体发展演变推动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增长,同样审美意识的增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着书体的发展与演变。
四、结语
由此可见,书体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有序地进行着。这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尽管曲折,但始终向前。这是书法乃至其它艺术门类永无休止的一个命题。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全七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惇.中国书法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3]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利明.书体演变的规律和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7(1).
【关键词】:秦汉时期;书体;发展演变
一、先秦以及秦代的书体演变略述
当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发现文字时,文字就被追溯到殷墟时期,这些占卜记录的文字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种要素。而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与甲骨文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字——金文。这时的文字书写更加成熟,规范。风格也出现多样化。可见人们审美意识的增长与突破。春秋战国时期是书体演变的高潮期,这时期战乱频繁,文字书写需要简捷,所以出现了《侯马盟书》这种草篆书体。这即为汉代书体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成书于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初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这段时期隶变过程的典型,篆隶混杂,但在简中汉代隶书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都已出现,部分简中还出现了很多具有连笔意识的字形,这可视为秦篆至古隶之间的过渡体。秦统一六国后,小篆定为当时的官体文字。此时书体由之前的纷繁冗杂而回归正体。但在平静之中却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小篆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变革母体,在此基础上书体的演变会更加迅速与完全。与此同时,民间的书体演变仍然是愈演愈烈。
二、书体在西汉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在前期书体演变的基础上,进入的书体演变的高潮阶段——汉代。在这个战火弥漫的动乱时代,书体的演变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这时的小篆虽然还是通行的文字。在重要的场合书写。但是极速的隶变大潮很快动摇了官方小篆的正统地位。隶变讹变代替了严肃的六书原则,纯小篆已十分少见。例如西汉中后期的《五凤二年刻石》,此石全文为隶书,但已完全脱去篆书遗意,可是在刻写时仍然沿用篆书笔法,篆隶混杂。可见这时期的碑刻已完全发生变化。而这时期书体的演变主要表现在简牍当中。例如这时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时出土的汉简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江淮汉简大约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作品内容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字形偏方,横势强烈,与成熟的汉隶已十分相近。除此之外,成书年代仅距20年左右的江陵凤凰山汉简,其书写已多为草隶风格,可见在仅仅二十年中书体演变的速度,可见一斑。在西北汉简中的文字多出土下层官吏和将士之手。因为战时的需要,书写更加急速流变。例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用笔流畅显示出成熟的章草草法和娴熟的用笔技巧。这表明西汉中期隶书成熟时,章草已经高度发达。在书体演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笔法的嬗变。在书体发展过程中引导笔法的嬗变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实用性。其二是美观性。在篆书至隶书的演变过程中引导笔法嬗变的因素就是便于日常快速书写,即实用性。并形成了在书法史上打破篆书书写的两种笔法,即波挑与掠笔。
三、书体在东汉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的发展又推演到东汉,为了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实行以孝治天下必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再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功德,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隶书碑刻,且风格多样,说明隶书在此时期已经处于正统地位,而之前处于官体位置的小篆已经退居后位。《说文解字:序》中已说得很明白,“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故由此绝矣”。此时隶书的成熟与完善,体现了引导笔法嬗变的另一个因素即美观性。美观性是笔法沿着美的需要丰富发展,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古隶在向前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起笔的逆锋,收笔的波挑,还是向左的掠笔都渐渐规律化,正体化。当这些规律定型成熟时,成熟的隶书笔法就已经发展完备,成熟的隶书也就形成了。
此时期成熟且风格多样的隶书多体现在碑刻当中。这些隶书碑刻按其风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例如《乙瑛碑》,此碑波跌分明,笔法规范而多有变化,为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第二种为挺俊流丽,清劲秀逸一路风格。例如《礼器碑》和《曹全碑》。第三种是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例如《张迁碑》,此碑不仅方俊朴厚,挺俊沉厚,在书写过程中绝去过多的华饰与纤巧,而多以直画和顿挫代之,波挑的书写显然不如《乙瑛碑》的标准规范,反应出此碑已有向楷书意味过渡的趋向。此外,属于同种风格的摩崖刻石《石门颂》也反映出书体过度的意味。其中的“命”字竖笔纵势写出,寓浪漫于跌宕中,从中可透露出草书的意味。这些碑刻在书写时虽然透露出楷书和草书的意韵,但是受碑刻刻写的限制,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在东汉的手书墨迹中书写演变的特征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东汉的简读书法中,例如西北汉简中的《悬泉置麻纸墨迹》,此简用笔已经开始脱去隶意,并出现了点,折,钩等多种笔法。由此可见,这时早期楷书的出现可以证明,汉魏之际出现的钟繇,胡诏那样以楷书名世的书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不仅如此,在西汉章草已经成熟的基础上,东汉的草书更加发达,甚至出现了草圣张芝,他将字字区分的章草变成了气韵通畅的今草。将草书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这时张芝的草书已经具备了“骨”、“肉”、“筋”的审美内涵。说明书体发展演变推动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增长,同样审美意识的增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着书体的发展与演变。
四、结语
由此可见,书体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有序地进行着。这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尽管曲折,但始终向前。这是书法乃至其它艺术门类永无休止的一个命题。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全七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惇.中国书法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3]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利明.书体演变的规律和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