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德耀美术馆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德耀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展品本身的体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余德耀的个人喜好在展览中体现无遗,而策展人巫鸿的作用便是取米下炊,将原料组合成什么样的食物,还是十分需要想象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力。
  神秘而巨大。这是我能想到的形容余德耀美术馆及其藏品最直观的词。
  2014年的世界博物馆日,印尼华裔收藏家余德耀(Budi Tek)的第二座私人美术馆,在上海徐汇滨江区开幕了。余德耀在2004年前后开始集中收集中国当代艺术品,五六年前就已开始为这座美术馆进行选址、筹备工作。美术馆的建筑前身是龙华机场大机库,位于地铁11号线云锦路附近,经过建筑师藤本壮介的翻新改建,保留了原有的桁架结构,新增了玻璃结构的入口大厅。桁架结构支撑起了高大而宽阔的内部展示空间,依附在其前端的玻璃房子里种着竹子,像一座高耸的玻璃温室,用楼梯和平台分割出错落有致的空间,为将来建设的小型展示空间、餐厅、咖啡厅、商店提供了场所。
  玻璃房子外的草坪,也用于展示大型雕塑,目前展出的是王晋的《北斗七星图》,用钢板制成的奇形怪状的生物,吸引路人、游客好奇的目光。入口大厅里地位可与迎客松相比,是一棵真正的树,同时也是一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无题》,一棵种植在立方体泥土中的橄榄树。通过楼梯,入口大厅被划分为《无题》的展区和小型展览区,也将参观者引向沿着地形变化下沉的展厅入口。参观余德耀美术馆并非免费,但门票费用远远不及美术馆运营一天的费用。拿好门票,就有亲切的志愿者迎上来指引参观路线,不过我最终没能找到她所说的“地下展厅”和“三楼展厅”,这似乎成了个“迷”。
  展厅的入口十分普通,左边为进,右边为出,穿过一段短短的通道,张洹制作的高近7米、长约5米的铜雕《佛手》迎面压来,令人不禁惊叹,挡住了观众一眼将展厅望到底的欲望,好让观众在移步向前时,面对3000余平米的主展厅,再次发出惊叹。藏家余德耀和策展人巫鸿有着君子之约,前者收藏,后者策展,互不干涉。此次展览,巫鸿将选自余德耀基金会的百余件藏品,划分为“神话”和“历史”两个部分,命名为“天人之际”。藏品体现出余德耀在艺术收藏上的大胆精神,在主展厅展示的装置在普通观众的眼中,大多造型怪异、体量巨大。张洹的佛手所指之处,是阿德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的《标本》,一个用真正的动物标本堆叠并捆绑成的立方体,被烧焦了的皮毛散发出令人心悸的臭味。她的另一件作品,庞然占据了主展厅的中心位置,名字温情——《有其母必有其子》,内容怪诞——3架改装后的飞机扭曲缠绕在一起。《佛手》的左后方有一座高达12米的铁皮屋,是孙原&彭禹的作品《自由》,铁皮墙上装有圆形窗户,起初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要工作人员轻触按钮,铁皮屋里就瞬间亮起灯来,一条用铁链吊在屋顶中央的高压水管就开始疯狂地喷射水柱,在反作用力下高高掀起又重重落下,冲向各个方向,击打着铁皮墙和地板,发出骇人的雷鸣般的轰隆声。就在屋子里的水快没到窗户下方时,水管才停止喷水,无力地吊在铁链上,随后灯熄灭,展示结束。这件名为《自由》的作品,成为展场中唯一具有观看时效的作品,只有在人多时,工作人员才会开启。
  孙原&彭禹的另一件作品《天使》,就展示在铁皮屋旁。聚光灯下,一个酷似真人、长了一对掉毛翅膀的“老天使”,似乎摔落自天堂,这或许形象地说明了展览为什么会有“神话”这一部分。《天使》后方有一块用黑色幕布遮住的地方,陈列着崔有让的作品《洞穴守护者》。白色砂砾上,一具银色金属肢节构造的异形动物骨架,优雅地蔓生出数十根金色的金属触角,每一个触角顶端,都有一对设计精巧、雕刻精致的金色机械翅膀,人若靠近,这些翅膀就会开始缓慢地上下挥动。
  同样借用动物骨骼作灵感的作品,还有黄永砯的《蛇塔》,盘旋而上的三层塔模仿了蛇的肋骨构造,与一条巨蛇的骨骼反向缠绕,隐喻了现实建筑中的穹顶与动物骨骼结构中的“穹顶”,可惜出于安保考虑,这件作品不能登临。徐冰《烟草计划》中的《荣华富贵》——用66万根香烟拼成的“虎皮地毯”,在环绕着它走一圈的同时,可以观赏到香烟的黄白两色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还能强烈感受到66万根香烟散发出来的浓烈味道。《烟草计划》的其他构成部分,还包括一本巨大的用烟草树叶印制的书(《黄金叶书》)、长着火柴头的瓶插树枝、印着英文字句或写着中文书法的香烟、火柴(《小红书》、《杂书卷》),甚至还有一整根(其实断了两处)极长的烟卷,压在长长的工笔手卷上。《烟草计划》的展区旁悬挂着如鬼魅幻影一般的《门》,这是徐道获探索的“布料建筑”,布料和砖块有着截然不同的质感,用轻盈透明的布料来仿制建筑,并用幽灵般漂浮的形式悬挂在半空中,如同将记忆中的建筑实体化。
  在主展厅的末端,是从地板到天花板都被刷成纯白色的1、2、3号展厅,进入这个区域必须穿上柔软的鞋套,以免脚印污染。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弗瑞德·桑德贝克(Fred Sandback)的《无题(雕塑研究:七个直角三角形的建构)》,简单到只用黑色丝线的绷紧和排列,就完成了整件艺术作品。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短边紧贴墙壁,斜拉出它们的第三条边,将空间简洁明了地分割成7个三角形的平面。史金淞的装置《144.58牛顿.米》中的机械头部用岫玉制成,按作品说明,它以一定频率撞击墙面,远在数个房间之外都能听到,只是没有开启。墙上高高悬挂着于吉的作品,充满残缺感和肉感的《石肉》,而他的《公共空间#5》则用爱斯基摩式的小房间和木头块搭配,佐以本雅明的一段对“古代记忆激活法”的阐释,让这件作品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相比之下,小野洋子(Yoko Ono)以门和水滴状物体组合成的《门和水滴》,让观众在惊呼这也是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余德耀非同凡响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样以现成品为基础制作艺术品,也体现在曾灶财的《书法之一》上,不过了解到2007年去世的曾灶财曾是香港街头的涂鸦艺术家,就能理解为何在变电箱上写一些七歪八扭、内容似为族谱的书法,也能成为艺术品了。将绳子一类从墙上垂下组成一个区域,已经不是什么创新的念头,但是这块区域让你不能穿过也不能触摸,否则会被铁丝上的倒刺所伤,却构成了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的《不能穿越》的特色和取名缘由。杨诘苍的《千层墨》将水墨一层层堆积在宣纸上,用时间(堆积的过程)和墨汁的本质,形成了纱布上一大块起皱而脆弱的黑色物质,它的可贵之处并非视觉直接带来的美感,而是用脑补的方式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   位于主展厅右侧的4至6号展厅,分为上下两层,充斥着中国当代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走进这几个展厅,基本上就像阅读中国当代艺术家成名史。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艾未未、谷文达、丁乙、张恩利、毛焰、周春芽、刘小东、周铁海、严培明等等让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观众感觉如雷贯耳,更令人惊喜的是,余德耀的收藏还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史面貌,对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据过一定地位的艺术组织,如“北方艺术群体”等,余德耀的收藏也呈现出清晰的目的性和组织性。如展出在同一展厅的,就有舒群的《同一性语态宗教话语秩序》、王广义的《批量生产的圣婴:黄色》、任戩的《集邮》。
  在一楼的4、5号展厅,可以看到马德升、毛旭辉、余友涵、顾德新、杨少斌、曾梵志、叶永青、张培力这些著名艺术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创作,其中张培力画的手套,叶永青的风景画,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较小型的装置也在这些小展厅展出,如陈箴的《鼎》、《集中精神椅子》、王广义的《北京胡同垃圾车》等。二楼的两个展厅里,余德耀收藏的小幅的肖像作品以拼合的方式,展示在同一面墙壁上,丁乙的十字在展出中的不仅有两件小幅作品,还有一件画在瓦楞纸上的巨幅作品,叶永青的标志性《大鸟》也在二楼展厅展出,可见余德耀对艺术家的关注是持续的。展出的诸如刘小东的速写人物、周春芽的绿狗、周铁海的骆驼形象等作品,都属于艺术家们的代表性作品。摄影作品则挂在二楼展厅外的走廊上,张洹以各种方式拉扯面部皮肤,杨福东拍摄的引人遐想的M小姐的夜生活,还有史国瑞用简单的“针孔成像”原理拍摄的喜马拉雅山,罗永进的《夜巡》拍摄了上海著名的几处建筑在夜晚里的景象。二楼展厅也展出雕塑,王度的《入口》同样有着令人惊异的尺寸,雕塑的内容是一个女人弯腰、侧身向后看,关键是它有着接近展厅的高度,观众环绕着它走一圈,能清楚地看到雕塑的底裤,似乎人人都成了偷窥狂。
  走出主展厅,回到玻璃房子里,再乘电梯上三楼,就能看到紧邻贵宾室的《日惹迷你星屋》,也被称为“奈良美智的小屋”。展厅的墙面上有奈良美智的亲笔画,翠绿色的小屋用木板条拼成,上面矗立着广告牌般的画作,透过小屋的窗户,可以窥见里面满地满墙的小画,紧挨着窗户的小画案,摆满了画画用的材料、工具。此外还有茶几、茶杯、坐垫,甚至还有一台CD播放机。看得出,女性观众和小朋友都喜欢在这个小屋前逗留。
  整体来说,余德耀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展品本身的体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余德耀的个人喜好在展览中体现无遗,而策展人巫鸿的作用便是取米下炊,将原料组合成什么样的食物,还是十分需要想象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力。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余德耀明晰的头脑和思路也体现在作品的购藏上。不过外人可能无法理解的思路是,为何美术馆运营成本如此昂贵,门票收入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还要开美术馆?这个问题留给现在尚未开始运营“副业”的余德耀美术馆,还太早了一些。至于这座美术馆是否真如开幕展所预示的那样能有更精彩的未来,且留给时间去解答吧。
其他文献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朦胧的睡梦之中,一批来自国外的有志之士率先在这片土地上举起了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他们带领着自己的画廊亲眼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发展与繁荣。  灰暗凝重的明砖,红色深沉的木门,海蓝日红的雕梁,一切都显得古老而静谧。这个屹立在北京旧城东南城门上的灰筒瓦顶小角楼,在经历了五百余年历史猎猎之风洗礼的沧桑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早得以窥见当代艺术的一扇窗,成为了如今北京
期刊
贺慕群的艺术单纯、简约而饱含情感。作品以极强的形式感显示出特有的视觉张力,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婉约,而是显出一种雄壮和肃穆。  2000年之前国内美术圈很少提及贺慕群这个名字,即便她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艺术家”。20世纪早期在法国学习、创作的华裔艺术家有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赵无极、朱德群、常玉、潘玉良,而稍晚于他们的贺慕群有着更加颠沛漂泊的人生
期刊
5月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该展览遵循时间顺序展出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 以及关于他的生平的详实资料。通过讲述戴汉志的故事,折射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自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至今,短短的30余年间有许多外国人偶然与中国结缘,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端的那些年,这些外国人敏感地发现了当时不受待见的艺术家
期刊
在商场策划艺术展在目前的阶段并不容易,所谓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无界”的,也只是一种较为乌托邦的愿景。  在一个消费至上的商业社会中,随着各大集团对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的重视,集团旗下的各大购物中心已不满足仅仅作为一个购物的场所,而开始尝试搭建跨界平台,以呈现多元的消费体验,并借以阐释品位的文化理念。而把艺术展搬入商场是时下新兴的这种对品位诠释的途径,并已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风靡开来。  6月
期刊
如果入市者还在关注着当代艺术中的F4,就太OUT,买家手中的名单正在悄然变化。  历时两个月的春拍如今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和往年相似香港佳士得(“Asia+”专场)和香港苏富比依旧于4月份率先起拍,其中佳士得人气颇旺,51件拍品全部成交,曾梵志的《浴室》以550万港币的价格成为该专场落槌价最高的作品,而在苏富比夜场,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最终以9420万港币的价格落槌,创造了其个人最新的价格
期刊
正是这种孤行于世的状态,使他伏得很低,尽可能地贴近大地;使他更为统一地投入自己的绘画,更加专情于自己的世界。孤行者的路有寂寥,亦别有风光。  ——许江  早期赴日研习西画蔚为风潮,以关良、丁衍庸、陈抱一为代表的一批有志之士都在20世纪初便东渡扶桑,学成回国后又大多返回国内或从教、或创作,但这其中林达川却自去国后居留日本将近20年,是这一群体中经历颇为独特的一位。  1935年林达川进入东京美术学校
期刊
我们卖掉、捐掉,等于是传给更高一层的保护者,毕竟艺术品永远都在恒温恒湿的地方流转。当价格越来越高,艺术品受保护的程度越来越大。大家都可以玩艺术,但是那些最有价值、历史意义的,最终是有钱人保护它们,最终捐给美术馆。  ——余德耀  近几个月,上海有两个大展与海外收藏家有关。一个是将展出至7月20日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15年”,这是CCAA这个由瑞士大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创立的奖项
期刊
冯法祀自从拿起画笔就再也没放下过,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创作苏州古镇的风景系列,那会儿天非常热,儿子一直劝他好好休息,等热劲过去了再画,只可惜他没能等到。  1957年5月24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举办了结业展览,前来参观画展的朱德元帅提议大家合影留念,当时作为合影背景的正是冯法祀的结业创作《刘胡兰就义》,照片中依稀可辨冯法祀、詹建俊、靳尚谊等先生年轻时的相貌。今年6月27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艺为人
期刊
在这个繁华而虚空的世界,它们的美可以永恒。  北京798艺术区壹梵画廊举办了“浮世今生——木板浮世绘真迹展”,展出的作品来自瑞典私人藏家以及画廊珍藏。精美的浮世绘木版画让我们得以窥见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市井文化的繁华,得以体味带有浓厚大和审美趣味的虚浮世间之美。  “浮世”一词来源于佛教,意指繁华而虚空的世界。浮世绘的最初形式是手绘,木版画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在世俗文化迅速发展的江户时代,浮世绘作者
期刊
他们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用真情实感来思考和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以专业和非专业的方式为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作出了贡献。  对外国人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正如中国一样神秘,强烈的好奇心驱动着他们漂洋过海拨开迷雾,领略这份“神秘”的真正魅力。在这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因为热爱和执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1985年以后,少数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