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特殊性和优势,语文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各种各样的美让教师利用,达到熏陶;净化灵魂的目的。如果教会学生怎么去爱,让他们拥有一颗崇高的爱国之心;纯粹的爱美之心;善良的爱人之心,那么一个个大写的“人”也就铸成了,教育塑造人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学生;爱的教育;塑造;善良;健康人格
可以达到教育人,塑造人这一目的的方法很多。也许是专业的缘故,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优势,达到熏陶;净化灵魂的目的是我一贯努力的方向。语文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各种各样的美:美的作品,美的语言,美的情感都让教师可以利用其特点领着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近而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让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文字的共鸣中学会“爱”,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我将这一过程称为“爱的教育”,其过程一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爱国主义教育——学会崇高地爱。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学会崇高地爱”这一目的。比如新编教材中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都是这类文章。
教学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活板》《核舟记》《口技》等篇章,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教材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邓稼轩》“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流亡关内的悲愤让人动容;《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學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之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家国动荡的时候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何其微小,安定幸福的生活来自于祖国的兴盛。
二;爱美之心的培养——拥有纯粹地爱
欣赏美,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爱美之心塑造健康人格。
利用教材中的文章,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等,培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爱人能力的提升——学会善良地爱。
感动于文字,迁移到生活,开启善良的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抓住教材中的典型范文,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善良的心灵,起到熏陶净化心灵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爱上文字中的人,还可以使学生拥有一颗可以发现平凡生活中感动的心。
我在教学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时在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杨绛的善良。因为只有善良的作者才能用如此朴实无华的文字;如此精确地诠释善良。一个平等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份关切的体恤。看似简单,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忽视。对于课堂上的一个练习:“你认为该怎样对待象老王这样的人?”我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平时从未注意过或并不很喜欢的人,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比如,校园里负责卫生的阿姨;校门口的警卫;食堂里打菜的师傅……透过他们有时并不很中听的话语,并不很高雅的举动,感受他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默默无闻的艰辛,日复一日的付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在教学《爸爸的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导入语。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去分析爸爸的言行,让学生体会爸爸严厉的父爱中包含的绵绵父爱。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帮助他们分析事件中父母那种在他们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有亲人的陪伴是最幸福的。只有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才能让他们珍惜与父母,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中凝集了许多人的汗水与期望,教育他们热爱父母,关心家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但如果教会了学生怎么去爱,让他们拥有一颗高贵的爱国之心;纯粹的爱美之心;善良的爱人之心,那么一个个大写的“人”也就铸成了。“爱”的教育是一条长期的路,这不是一个人;一段时间可以完成的。那是一个滴水成涓,百川汇海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伽达默尔著《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4]《教学艺术论新编 》 王松泉 董百志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00年6月
关键词:学生;爱的教育;塑造;善良;健康人格
可以达到教育人,塑造人这一目的的方法很多。也许是专业的缘故,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优势,达到熏陶;净化灵魂的目的是我一贯努力的方向。语文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各种各样的美:美的作品,美的语言,美的情感都让教师可以利用其特点领着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近而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让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文字的共鸣中学会“爱”,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我将这一过程称为“爱的教育”,其过程一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爱国主义教育——学会崇高地爱。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学会崇高地爱”这一目的。比如新编教材中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都是这类文章。
教学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活板》《核舟记》《口技》等篇章,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教材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邓稼轩》“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流亡关内的悲愤让人动容;《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學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之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家国动荡的时候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何其微小,安定幸福的生活来自于祖国的兴盛。
二;爱美之心的培养——拥有纯粹地爱
欣赏美,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爱美之心塑造健康人格。
利用教材中的文章,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等,培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爱人能力的提升——学会善良地爱。
感动于文字,迁移到生活,开启善良的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抓住教材中的典型范文,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善良的心灵,起到熏陶净化心灵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爱上文字中的人,还可以使学生拥有一颗可以发现平凡生活中感动的心。
我在教学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时在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杨绛的善良。因为只有善良的作者才能用如此朴实无华的文字;如此精确地诠释善良。一个平等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份关切的体恤。看似简单,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忽视。对于课堂上的一个练习:“你认为该怎样对待象老王这样的人?”我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平时从未注意过或并不很喜欢的人,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比如,校园里负责卫生的阿姨;校门口的警卫;食堂里打菜的师傅……透过他们有时并不很中听的话语,并不很高雅的举动,感受他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默默无闻的艰辛,日复一日的付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在教学《爸爸的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导入语。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去分析爸爸的言行,让学生体会爸爸严厉的父爱中包含的绵绵父爱。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帮助他们分析事件中父母那种在他们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有亲人的陪伴是最幸福的。只有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才能让他们珍惜与父母,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中凝集了许多人的汗水与期望,教育他们热爱父母,关心家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但如果教会了学生怎么去爱,让他们拥有一颗高贵的爱国之心;纯粹的爱美之心;善良的爱人之心,那么一个个大写的“人”也就铸成了。“爱”的教育是一条长期的路,这不是一个人;一段时间可以完成的。那是一个滴水成涓,百川汇海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伽达默尔著《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4]《教学艺术论新编 》 王松泉 董百志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