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论语。阳货第十七》的记载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言?”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了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知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畏天命”。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如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有掌握它,春种才能秋收;人们只有适应它,热天降暑,冬日防寒,才能健康不病。如果违背天命,既不能搞好作物生长,也难以保证人自身的健康成长,这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君子必然要敬畏天命了。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还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 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条划分“君子”“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卑以自牧,不做过头事,不将过分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和平。《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没有“畏天命”之心,所以肆意妄为,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既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散尽,生态破坏的当今世界一系列的所谓“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现象。由此可见,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敬畏天命,树立君子人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