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老年人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退休前还忙
  已經退休十几年的徐远明是开平市老干部大学舞蹈班的一名学员,爱上舞蹈的她还加入了老干部舞蹈协会。
  “我今年已经70岁了,学跳舞让我感觉年轻了10岁!我学了伦巴、恰恰,这个学期又开始学牛仔舞和民族舞。”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秀起了她学过的舞蹈,踢腿、转圈,年届七旬的她脸上始终洋溢着快乐。
  除了学习舞蹈,徐远明还报名参加了电脑班的课程,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尽管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老人依然在坚持。“学了电脑之后用处可大了,像我这次去北京旅游,回来后还把照片用电脑传给广州的朋友看。以前总感觉老年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学不好电脑,现在觉得学电脑太有意思了!”学习了电脑知识的徐远明,经常在网络上观看舞蹈教学视频,从网络上学跳舞。
  “之前有个舞蹈表演需要有自选动作,我从网络上边看视频边学,学完了再教会别人。”老人兴奋地说,她现在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一个星期里既学舞蹈又学电脑,感觉比退休前还忙,日子过得很充实。
  “年轻”有方
  纵观天下所有关于健康长寿老人的报道,你都可以发现这些“年轻”的老人有以下特点:穿着靓丽、饮食合理、运动有度、家庭和睦、兴趣广泛等。健康专家从这些长寿者身上研究总结出了4个“年轻宝典”,以供广大老年人朋友学习借鉴。
  衣要俏
  有人以为,衣着打扮是青年人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穿得款式新颖些,色彩明快些,能给老年人自己一种良好的暗示,感觉青春犹在、情绪活泼,当然有益于身心健康。英国一家杂志调查了3000多名老年人发现,讲究仪表、注意穿着的老年人,大都身体健康,精神焕发。他们中间患高血压病、溃疡病、癌症等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也比不善于穿着的老年人要少30%。为什么衣着俏美能够祛病健体?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一位医学教授克里格曼曾对20名老年妇女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找到了答案。首先,老年人最危险的伴侣就是孤独,而引起孤独的主要原因就是她们看上去不再有魅力,人们不愿与之交往。如果老年人衣着清洁整齐,合乎时代潮流,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人们也愿意与之交往。毫无疑问,老年人经常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人群之中,就会精神焕发地多活若干年。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当自己因衣服俏丽而显得精神焕发时,病情也容易好转,愿意接受治疗和积极进行各种必要的运动。克里格曼教授强调说:“老人衣俏的益寿功效是任何药物也替代不了的。”
  吃加餐
  加餐的益寿作用,古人早有觉察。如享年142个春秋的唐朝名医孙思邈就说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说,宜少吃多餐。俄罗斯有位140岁的老太太,她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即为每日5餐。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衰退,代谢变慢,腺体分泌减少,咀嚼、消化能力降低,如果每日仅吃2至3餐,会有明显的饥、饱感交替出现,不仅对老年人的体力、脑力活动会有不良的影响,还会损害胃肠,甚至引起各种疾患。捷克科学家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让668位老年人每天吃2至3餐,结果每3个人中就有1个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患;而让156人把同样的饮食分5餐吃,每26个人中才有1人患心血管病,这说明少吃多餐适合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加餐应在早、午之间,以及睡前2小时。加餐力求清淡,容易消化,如米粥、银耳汤、麦片粥等,还应吃些富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含钙丰富的奶制品、虾皮、海带等,磷含量较高的鱼、肉、蛋、奶、豆类食品,铁含量较多的动物内脏、蛋黄、水产品等,可加餐选食。
  慎独居
  现代的家庭体系正在变化,空巢现象日益增多。老年夫妻独居,首先是带来心理上的孤独感,危害身心健康;其次,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或因身体衰弱而易于发生急性伤病,如是独居,常因无人照料而发生意外;其三,老年人独居,如采购、维修、清理等工作,常因体力不支而无法完成。缘于上述问题,老年人不能只图安静而选择独居,因此无子女或子女无法与之同居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的可聘请家政服务员来照顾自己,或寄居老年公寓,或委托社区有关机构给予照料。
  多走路
  人老腿先老,多走路,则是祛病延年的有效措施。多走路,要求快慢交替进行。快走有利于提高氧气的消耗,增强心脏功能,还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是医治忧郁症的良药。慢走则可以缓和大脑和身体的紧张状态。漫不经心地行走,可达到某种类似于瑜珈的效果,使血液中的乳酸含量减少,让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放松地走路,给人一种节奏感,就心理学而言,这种节奏感是人的心理活动减弱的一种特殊感觉,可使脑电波脉冲的节律明显变缓,即呈每秒4~8周的所谓节律状态。研究表明,处于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面貌最佳,想象力最丰富,也最容易诱发灵感。如此,快慢交替,一张一弛,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实际上,我们之中的许多老年人,何尝不希望自己也年轻10岁。尽管年龄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逆的,但如果人们都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同样会使自己青春长驻。(来源:《健康快车·百岁养生》)
其他文献
父親是怎么叫我的,我竟然想不起来了。  我没有小名,更没有昵称,家里家外,长辈平辈,都叫我天扬,父亲大概也是这么叫的吧。只是,我可以清晰地记起父亲说话的声音、语调、神态,可是,就是记不起来,他是怎么叫我的。  我是父亲的长子,我出生时,他已近四十。所以,对于父亲前半生的一些情况,我都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是暴躁的,他牙咬下唇双眼圆睁,就是发作的开端,接下来,肯定是一顿“生
期刊
心之所向,解贫困群众燃眉之急  时光倒转5年前,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后庄村大林村民刘小银夫妇,带着3岁小福源,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不见好转。  巨额医疗费用,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向亲戚借、邻居借,能借的都借遍了,刘小银夫妇心里万般无赖,甚至是绝望。  “不治了,治不好了……”哽咽声后,是良久的沉默。  “不能放弃!孩子还那么小,我们一起想办法。”  “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得知这一消息后,
期刊
珠穆朗玛峰之煊赫辉煌,不仅因其博大,尤在其高远。作为地球之巅,其高度素为世人瞩目。人类对珠峰的认识,最初是从测量其高度开始的,之后,又不断地、一次次地测量珠峰,在15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更新科技水平,不断探索测量珠峰高度的方法,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的测量。直到现在,测量珠峰的热潮仍然没有减退,在过去30多年中,各国科学家就进行过10多次测量。
期刊
“一九四六年七月下旬的这个清早,在东北松江省境内,在哈尔滨东南的一条公路上,牛倌看见的这挂四马拉的四轱辘大车,是从珠河县动身,到元茂屯去的。”这是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中的一个段落,这段描写举重若轻,所引出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土地改革运动。  一般认为,土地改革运动以1950年6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实际上早有“预热”。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实
期刊
一句承诺,等我有了房子就接你到我家  故事还得从1985年说起。21岁的蒋增美经亲戚介绍结婚了。丈夫为人厚道质朴,他从小父母去世,靠着哥嫂拉扯长大。“夫妻间要和睦相处,待人接物要宽宏大量。”蒋增美记住了父母的话。婚后没几天,夫妇俩就背着分家时的十几斤米,来到庆元县城租了间房子,开始人生的打拼。房子隔壁,租住着年近六旬的孤寡老人吴珠鹤。作为邻居,性格开朗的蒋增美很快就和吴珠鹤认识了。据老人自己说,她
期刊
李尔重是我的同乡。我们的家乡有一条西向的河,原名浭水。这条河在我们那里走了一个“之”字。李尔重的老家王毫庄在河西,我的老家在河北,相距大约6公里,同属河北丰润,上世纪70年代还同属沙流河工委(县委的派出机构,下辖4个公社)。  老人家是家乡父老们引以为荣的话题。究其原因,倒不在于他的官阶(论官阶,有的比他高,但是没有多少人理会),而在于他的传奇经历,特别是才名。他14岁考入车轴山中学;15岁读《共
期刊
今年66岁的霍贵友,是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寻召乡封洪康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从2009年到平乡县烈士陵园工作,把烈士当亲人,為烈士寻亲,这一干就是十余年。清除杂草、擦洗墓碑、守护陵园就是他日常的主要工作。平时只要有人来参观,霍贵友还充当义务讲解员,向人们讲述平乡的革命历史和纪念碑的由来,每年清明,还按照农村的习俗祭奠革命烈士。(来源:人民图片 范钦龙/摄)  一张“无价”的高铁票:致敬逆行医护人员  4
期刊
我們过了一个格外沉重的清明,痛悼被新冠肺炎病毒掠走的烈士和无辜百姓。我们深知,最好的祭奠方式,是在深刻的痛楚中揖别陋习,收获以生命的代价换取的精神成果,走向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方能让逝者心安,让生者康健。  眼下,有待匡正的,还有一个极难根治的陋习: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  不顾场合“高”谈“阔”论,常常成了国人举世侧目的“标签”。比如,在电梯里、地铁上旁若无人地打手机,将私人谈话变成了公开“直播”
期刊
近日,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这11位老科学家中有两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分别是91岁的孙家栋和99岁的王希季。他们当中,既有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的技术专家,也有从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设
期刊
“年老,意味着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据报道,现在每秒就有一人退休,中国老年人已累计2亿以上,中国已是老龄人口总量和老龄化发展速度双世界第一的老龄化社会。虽然问题不少,但幸运的是,如今的中国老人面临的是史上最有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时代。  其实,对于年老的恐懼,并非来自衰老或者死亡本身,而是对于年老的预期。同样面对晚景,不同的心态,结果殊异。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老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吉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