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了学习的动力是学好各学科的重要条件,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才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非常希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尤其是平时的等第介于不及格与及格、及格与良好、良好与优秀之间的学生,更希望从教师或学生那里得到支持与信任。“借分”无疑对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心态具有促进作用。作者对“借分”进行了一年多的操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及时偿还所借分数,使自己的等第前进了一个(或几个)台阶,更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借分”;研究
1 前言: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定采用三维的评价体系,即教师评定、小组评定和学生自我评定,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评定是一个质的飞跃,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更加合理有效。但我们经过教育学观察发现,学生并没有像教师想象的那样对体育学习充满热情,学生的学习缺乏一种原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因此,在学期开始,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借分”的基本方法和“借分”原则,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借分”的作用。因为有了“还”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体育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1至5班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学生本人提出的申请,被“借分”学生同意后,在体育教师处备案。有条件“借分”的学生为实验组,其他相对应的学生为对照组。为更好反应学生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我们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三组,其中实验A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者12人(男生7人、女生5人),对照A组12人(男生7人、女生5人);实验B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及格者(未达到良好)26人(男生12人、女生14人),对照B组26人(男生12人、女生14人);实验C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良好者(未达到优秀)22人(男生11人、女生11人),对照C组22人(男生11人、女生11人)。
2.2 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0年6月
2.3 研究方法:
2.3.1 数理统计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3.2 实验对比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2.3.3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实验的认识程度;
2.3.4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为本实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 “借分”学生的“借分”渠道和被“借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表一、表二)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借分”的渠道更加广泛,值得欣喜的是选择向体育特长生“借分”的比例超过了60%,说明我们的体育积极分子在班级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表二反应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乐意向自己的同学或好朋友“借分”,为营建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集体创造了条件。
3.1.2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向教师“借分”的并不多(只有3人),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于是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得到他们不向教师“借分”的原因(表三)
学生不敢向教师“借分”是我们预先没有想到的,也从一个侧面反应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学生中间,他们宁愿选择与自己关系好、容易接触的同学、好朋友。
3.1.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借分”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3.2 分析与讨论
3.2.1 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中有理想,学习有力量。“借分”后,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不在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毫无方向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这个过程犹如体育训练的冬训期,冬训过后,成绩逐步甚至快速提高,一个阶段后,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2.2 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
目标确定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危机感与竞争意识也凸现出来,借分的学生担心自己归还不了所借分数。作为教师对此不能不管不问,而应积极及时的引导、鼓励,一段时期(两个星期或一个月)进行小结,肯定他们的成绩,根据学生“得寸进尺”的心理,逐步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确立自信。
3.2.3 诚信品质得到良好体现
诚信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不只是经济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的需要,学生尤其如此。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领域出现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曾是一方“净土”的教育,其诚信问题同样不能令人乐观。作为教师,不仅要起到带头作用,更要引导好学生,让学生信守诺言、及时高效偿还所借分数。
3.2.4 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多项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学生。“借分”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逐渐不依赖于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教人、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实施“借分”制效果是显著的、积极的,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
4.1.2 “借分”制度的实施能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借分”的学生因为有“外债”所以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够及时的偿还;另一方面,被“借分”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分数借出了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努力,才能够把“缺口”补上。
4.2 建议:
4.2.1 “借分”要切合实际,要在自己的偿还能力之内
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被“借分”同学同意,任课教师备案,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申请学生实际情况,批准所借分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要阻止学生盲目申请,以免完成不了任务,反而挫伤学生积极性。
4.2.2 加强“借分”制度的管理
教师(或体育委员)对“借分”的学生的申请表及时补充内容,并把他们的进步或不足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住: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4.2.3 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只有当我们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我们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学生也只有和教师无隔阂的状况下,才能放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最佳的状态帮助他人,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 俞建华 初中体育课成绩评价中试行“借分制”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吴江市第三届中小学体育论文报告会论文选集
[3]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借分”;研究
1 前言: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定采用三维的评价体系,即教师评定、小组评定和学生自我评定,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评定是一个质的飞跃,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更加合理有效。但我们经过教育学观察发现,学生并没有像教师想象的那样对体育学习充满热情,学生的学习缺乏一种原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因此,在学期开始,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借分”的基本方法和“借分”原则,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借分”的作用。因为有了“还”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体育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1至5班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学生本人提出的申请,被“借分”学生同意后,在体育教师处备案。有条件“借分”的学生为实验组,其他相对应的学生为对照组。为更好反应学生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我们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三组,其中实验A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者12人(男生7人、女生5人),对照A组12人(男生7人、女生5人);实验B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及格者(未达到良好)26人(男生12人、女生14人),对照B组26人(男生12人、女生14人);实验C组为四年级下学期总评成绩良好者(未达到优秀)22人(男生11人、女生11人),对照C组22人(男生11人、女生11人)。
2.2 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0年6月
2.3 研究方法:
2.3.1 数理统计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3.2 实验对比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2.3.3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实验的认识程度;
2.3.4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为本实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 “借分”学生的“借分”渠道和被“借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表一、表二)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借分”的渠道更加广泛,值得欣喜的是选择向体育特长生“借分”的比例超过了60%,说明我们的体育积极分子在班级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表二反应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乐意向自己的同学或好朋友“借分”,为营建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集体创造了条件。
3.1.2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向教师“借分”的并不多(只有3人),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于是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得到他们不向教师“借分”的原因(表三)
学生不敢向教师“借分”是我们预先没有想到的,也从一个侧面反应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学生中间,他们宁愿选择与自己关系好、容易接触的同学、好朋友。
3.1.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借分”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3.2 分析与讨论
3.2.1 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中有理想,学习有力量。“借分”后,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不在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毫无方向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这个过程犹如体育训练的冬训期,冬训过后,成绩逐步甚至快速提高,一个阶段后,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2.2 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
目标确定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危机感与竞争意识也凸现出来,借分的学生担心自己归还不了所借分数。作为教师对此不能不管不问,而应积极及时的引导、鼓励,一段时期(两个星期或一个月)进行小结,肯定他们的成绩,根据学生“得寸进尺”的心理,逐步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确立自信。
3.2.3 诚信品质得到良好体现
诚信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不只是经济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的需要,学生尤其如此。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领域出现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曾是一方“净土”的教育,其诚信问题同样不能令人乐观。作为教师,不仅要起到带头作用,更要引导好学生,让学生信守诺言、及时高效偿还所借分数。
3.2.4 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多项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学生。“借分”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逐渐不依赖于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教人、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实施“借分”制效果是显著的、积极的,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
4.1.2 “借分”制度的实施能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借分”的学生因为有“外债”所以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够及时的偿还;另一方面,被“借分”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分数借出了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努力,才能够把“缺口”补上。
4.2 建议:
4.2.1 “借分”要切合实际,要在自己的偿还能力之内
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被“借分”同学同意,任课教师备案,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申请学生实际情况,批准所借分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要阻止学生盲目申请,以免完成不了任务,反而挫伤学生积极性。
4.2.2 加强“借分”制度的管理
教师(或体育委员)对“借分”的学生的申请表及时补充内容,并把他们的进步或不足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住: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4.2.3 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只有当我们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我们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学生也只有和教师无隔阂的状况下,才能放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最佳的状态帮助他人,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 俞建华 初中体育课成绩评价中试行“借分制”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吴江市第三届中小学体育论文报告会论文选集
[3]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