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自我心中的美好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最近您在今日艺术汇的展览—《杨洋的童话》反响很好。我觉得您的作品可以用两个词形容:美好、童真。可这个世界往往是肮脏混乱的,您一直坚持只去表达它的美好,这个很难。还有就是童真,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有一句话说:“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像一个不用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們都曾经是孩子,后来长大了,可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却仍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大意)”您已经四十多岁了,但还能保持着这份童真与美好,而且您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我很疑惑为什么?
  杨:我的创作题材是“逆生长”的。二十多岁时喜欢大题材和严肃性,比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三十多岁时画少女,思考命运;到四十岁忽然变小了,画童话。题材的改变,是源于我对生活的感悟。从2011年开始,我在创作上获得了自由,一方面是精神上,一方面是技术手段上。央美出来的画家,基本功过分扎实,作品太过追求完美,但往往写实对概念却形成了束缚。越现实主义,越背离观念性。过去曾经束缚我的是构思,如何把自由想象放进现实世界中去。进入2011年,束缚我多年的东西抛开了,现实、远近关系、透视等等都放下了。观众不需要我去给他们营造现实,我只要把观念传达给他们就好了。从那一年开始,我画了新的童话题材系列。以前的童话题材有来源,现在不需要了,是属于我的童话,打破了这些框框。
  单:杨洋从小热爱读书,在央美附中就是有名的才女,89年保送上中央美术学院,同年派往原苏联留学,1995年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毕业。无论是从文学还是艺术修养,她基础扎实,视野广泛,才情丰富,是位不可多得的女艺术家。
  曾:说说以前对您影响比较大的画家……
  杨:前几天我去国博看了“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展,一次没有过瘾,专门又去了第二次。鲁本斯是我最喜欢的画家,我受他的影响非常大。每次在欧洲看博物馆,看到鲁本斯的重要作品时都会怦然心动。
  曾:观众看到您的作品,都会直观感受到童话这个题材。可能因为题材的缘故,看到您的作品,我没有想到鲁本斯,我会想到乔治·修拉,那种朦胧梦境感,但您的技法又与修拉的点彩完全无关;还会想到马格里特,但您的画面更唯美……
  杨:很多人觉得我应该受到了马格里特的影响,其实完全没有。我的作品是用现实世界的道具营造了一个超出现实的真实。我从小时就热爱绘画,喜欢的艺术家不胜枚举。很小的时候接触到比亚兹莱,喜欢上他那种趣味和装饰性。青少年时期钟爱波提切利,在题材样式风格方面受他的影响很多,比如我2000年的版画《命题游戏》就很明显。后来我画风相对成熟后,他的影子就淡出了。鲁本斯不是在题材或技法上影响我。我喜欢鲁本斯,更多的是他天生才华的东西,他的造型能力强不是练出来的,他色彩的和谐度和技术的把握也都是信手拈来的。他给我的影响不是具体的样式,说大点是一种对艺术情怀的标尺般的影响。
  曾:嗯。我也觉得在17世纪的欧洲,鲁本斯如同巨星般光芒四射。
  杨:对,他对艺术和人生有一种使命感。
  杨:其实,我第一反对个人崇拜。跟画室中的老师、教授、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不同时代的大师,都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
  单:那当然,“似我者死”嘛,艺术需要创新,需要个性化语言。
  杨:我从小就认定这点,不管跟哪个老师学习,绝不学表面技法,因为每个人的笔触就如同他的相貌或声线,是天生的。模仿别人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
  曾:是呀,知易行难,很多人都说要“做自己”,但往往很难做到,很佩服您的坚定。在您的画里面还有很多的符号,比如天空、云彩、女孩、花朵、水果、气泡等等,这些在画里面通常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您是随性而发?还是刻意为之?
  杨:符号学这些年已经成为系统研究了,但是我作品中的符号仅仅是道具,还没有从美术史传承来看待。欧洲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某幅画、某个符号到底暗喻着什么,我以前没太关心,将来要研究一下了,因为我的画里也生成了很多符号。这些符号首先在构图和色彩结构上起作用,其次,以隐喻的方式传达了主题思想。在构思阶段是信手拈来的,但是到构图阶段就会刻意强化某些符号的含义。
  曾:创作的时候会不会有种想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的感受?您的作品唯美,却带着一点如梦幻泡影的淡淡哀伤。
  杨:可能因为时代关系和家庭背景的原因,我是1969年生人,虽然经历了文革,但在父母亲护卫的小环境中生活一直是美好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社会和生命会有一种使命感,常常思考生存的意义何在,这仿佛是一种责任。所以我的画面基调是唯美,但是生命的本性是无常,我从很小就认识到了。
  单:对,我们70后,包括69年这一代人都生活在较少时代阴影的年月,时代的阴影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至少我的童年留存的都是些美好的记忆。
  曾:我只是旁观者,以前是通过作品来与您交流,我会看的很仔细,很多细节或者符号,会打动我。比如天空与云彩,至少可以感觉艺术家当时心胸的打开。所以符号和具体感受总是相通的,在作品里,玻璃球就像是保护层;水果,鲜美而易逝。而您一直这样画,我想起东坡说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能感受到您是追求“泥上偶然留指爪”这种片刻美好的人。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您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由于精神上的独立、阅历上的丰富。您只关心内心中的美好,哪怕是片刻的美好,因此很早就摆脱了别人对自我的过多影响。
  杨:水果,其实暗喻的是欲望。花朵、蝴蝶、玻璃球、气泡等等,尤其是气泡上虹彩越多代表它越快要破裂,我是想表达美好的短暂易逝,伤感人生美好的东西,瞬间就会没有了。美好并不是生活中的常态,但却是我们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人类赖以存活的精神支柱。正因为这世界上不美好的东西很多,我更要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不被它吞噬掉。
  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多更深的外力在影响您呢?
  杨:外力影响,具体到艺术史和艺术家对我的影响,远远没有整个人类历史、文化对我的影响大。我想过,如果不画画我能做些什么,可能我会是个很好的人类学家。我看的书很庞杂,从小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父母的藏书都会拿来翻,科学、文化、自然、地理都感兴趣,三十岁后又加上了历史、心理、社会学等。这些东西对我绘画的滋养,跟画册、博物馆和美院正统学习对我的滋养,是同等多的。如果问我的画风、笔法受到了什么外力影响的话,我觉得没有特定的脉络,而是我人生的经历和灵感沉淀后的结果,它很自然,我觉得自然的形成方式,非常好,不刻意。
  曾:这我相信,因为生活本身比任何文学和艺术都更加壮阔!
其他文献
东方艺术·大家:来北京后搬过几次工作室?  田野:从法国回来后第一个工作室就在这, 2011年搬进来的。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选择在这边?  田野:当时大的空间都没有,我喜欢工作室的空间大一些,有时会做一些大的装置,这边的空间比较符合我的需求。另外,我的工作室并不单纯是一个创作的空间,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个小规模的美术馆。  除了收藏一些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之外,也会为其他艺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您先后搬过几次工作室?  张洪菠:十几次。具体多少次,记不清了。最早是圆明园画家村,之后是费家村,最后是马泉营一号地旁边的318艺术园。  东方艺术·大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不断变换工作室?  张洪菠:各种原因都有。拆迁、房租、环境、个人原因等等。  东方艺术·大家:工作室的变迁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张洪菠:没有。  东方艺术·大家:您理想中的工作室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情况跟理想中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您搬过几次工作室?  向阳:两次。2010年从纽约回北京办展览,临时在798租了半年,再是黑桥,然后就是现在沙河这边。  东方艺术·大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变换工作室的呢?  向阳:首先是觉得空间不够,因为我做的是装置。其次是黑桥太脏了!每次有朋友过来,问我怎么走,我就说经过一个垃圾站,然后看见几只流浪狗就到了。  东方艺术·大家:您对现在的工作室满意吗?  向阳:说实话,我们不期待
期刊
7、梦幻(REVERIES)  关于爱情、色情、友谊,我们都有自己的理解观念,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因人而异,于是也希望影像的阅读和心目中的理解一致。但是也许我们会认同一些基础点,比如爱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情感上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爱欲的力量也许是无人可以抵御的。  但是爱情究竟有没有一种外在的形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也许是无穷尽的,但是只能通过想象的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我
期刊
作为Bottega Veneta系列主题展的第五次展览,“鸟头”个展在上海的Bottega Veneta外滩源店内举办。“鸟头”由艺术家季炜煜和宋涛组成,他们一直在尝试利用照片、镜框相框以及相关设计所反映出的艺术气息来探索工艺的可能性。在此次摄影作品中“鸟头”用手工化的材质与奢华的包装形成反差,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感,最终折射出他们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层次理解。而Bottega Veneta通过独设艺
期刊
上舍空间于2014年1月8日下午迎来了第一个展览《态—当代艺术邀请展》,本次展览邀请了十位知名艺术家参与,其中艺术家邵译农、蔡锦、张沐辰将以装置作品呈现,艺术家何多苓、苏新平、杨茂源、何森、张小涛、赵露、陈亮洁展示各自的架上油画及丙烯作品。其中青年艺术家赵露的作品是值得注意的,他本次展示的作品是《覆膜世界》系列,趙露经过多层不同材料的处理有意将观者与艺术家的距离拉大,当观者正视这个距离后才能更深入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用“向阳花”作为自己最近一次个展的主题?  刘庆和:我这个年纪的人对于“向阳花”这个词还是很有感受的。记忆里的少年时代就似整日里暴露在日光和风雨之中,不像现在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这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中间的过程还是在车里面,躲避着阳光,结果阳光真的没了。回想起来,第一次动手画画,画的就是向日葵,先是画一个圆圈,周围画上叶子,圆圈中打上格子,中间再点上点,表示是葵花籽,很容易
期刊
1984年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哲学家阿瑟·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时,并不是宣判艺术的死亡,而是提示再现的艺术开始转向观念的艺术。然而当代艺术的难题恰恰是在蜂拥而至的观念面前艺术语言表现得束手无策。特别是对沿继传统架上绘画的艺术家而言,在二维平面上将观念以全新的面目呈现,仅仅有出色的观念是不够的,材料的运用,语言的开创性构建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  漆澜的丰厚学养、艺评家的鉴别力和传统中国画训练
期刊
2014年1月15日下午,“青年艺术100”组委会在位于恒通国际创新园的“青年艺术100”项目空间举行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海选启动发布会暨艺术家、藏家、媒体新年答谢会,这也是“青年艺术100”项目空间首次对外开放。  “青年艺术100”本着“立足中国,完整亚洲”的理念,在实践发展中,将进一步整合亚洲各国青年艺术家资源,使“青年艺术100”项目逐渐成为了解亞洲当代青年艺术的展示平台。201
期刊
2014年1月18日, Hadrien de Montferrand 画廊继“新写实”“新水墨”之后隆重推出“新抽象:第一回展”展覽,一如既往地关注新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在以往单纯展示纸面作品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综合材料的因素。  作为本次展览主角的新生代艺术家已不再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也远离政治题材绘画的主导。他们均以抽象的形式作为载体,尽可能地让作品回归到对于艺术本体的思考之中。(木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