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思维、数学头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儿园,俨然也受到了这股冲击力的影响。幼儿园数学活动被越来越多地摆上各种研讨讲台,孩子学习数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教授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但不管是形式的多样,还是方法的多变,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丰富的操作材料。那么,在目标性较强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才能保持对内容和目标的整体把握,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中去,感受数学所带来的快乐,能实实在在地感悟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同时又无需劳民伤财呢?
以下,从我的实际经验出发,谈谈怎样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多的收获,从解放教师双手入手,使数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几点思考。
一、有现成的,决不动手做
有现成的操作材料,就决不动手做,这不是老师偷懒。试想:如果有现成的材料,可以一样让孩子快乐地操作,一样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那何乐而不为呢?难点是怎样选择现成的操作材料呢?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了。
1.就地取材。
我们幼儿园依山伴水,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瓜果不断。可以说,小班的每个数学活动,都可以依靠这些现成的水果果实等来完成。比如,在蚕豆成熟的季节,我就带来一袋蚕豆,让孩子在剥剥、数数、排排中,既感受了数量,又比较了大小,同时也练习了按大小、胖瘦等特征来排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本领。同样,秋季桔子大量上市,孩子们在吃桔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数学渗透。仔细梳理一下,所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帮助孩子感悟了多少数学?自己制作的材料,还不一定有这么多功能,所以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身边材料的教学功能。
2.化繁为简。
数学操作材料,能简便的,就不要繁琐,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注意的。特别是年轻老师,经常会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记得在一个大班测量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孩子画了中国地图(比例还不标准),每人准备了纸条、回形针、牙签等操作材料,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图太小,操作要求又太高,测量过程发生了很多问题,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如果换了我,就不会这么做。我会请孩子用自己的小脚走一走,数数我们的操场长需要走几步,宽需要走几步。用小手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我们的课桌……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很好的效果吗?
3.善于利用。
环顾周边,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我们幼儿园有很多素材是可以为我们所利用的。比如在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活动中,很多老师会用纸剪很多图形让孩子一一认识和辨别,老师很辛苦,但孩子们学得不一定快乐。
我是这么做的:我发现幼儿的兴趣被幼儿园地面的图案所吸引,虽然地面上的油漆已很斑驳,但可以隐约看见一些几何图形的形状,有幼儿熟悉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条条的长线等。颜色也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听!他们在说什么:“我找到一个圆圈圈”、“我这里有长方形的房子”、“一条绿颜色的线”……
于是我灵光一闪,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来了一次现成的、及时生成的数学活动。我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我们来玩一个找家的游戏,老师说出一个家,请你听听这个家是什么样的?然后找到它,赶快站到它的里面去,看谁找的又快又对。”于是,指令开始发出:
“请到长方形的房子里去!
请到圆形的房子里去!
请到红色的房子里去!
请到红色的圆形房子里去!
请到绿色的长方形房子里去!”
孩子们在一声声的指令下,轻松愉快地找着一个个家,在找家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交换着自己的经验,把找错家的同伴一个个拉到正确的家里。在自然快乐的找家游戏中,他们对图案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都有所感知了,整个效果比在教室里死板地学好多了。
一晃,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在回去的时候,孩子们还依依不舍。看来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周边现成环境的有用素材,即使花较少的精力,也能把孩子们带进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二、孩子能做的,绝不包办
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凡是在数学活动中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该与幼儿一起来完成其摆放和整理的过程。如在每次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事先告之幼儿今天的活动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哪些操作材料,这样既能使幼儿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又能使幼儿对今天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心中有数。请幼儿根据活动的需要,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亲自把操作材料发放到每个同伴的面前。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教师要对孩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孩子自己来收集完成,整个过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中班有一个活动叫“树叶分类”,要求每人准备一份数量、大小、颜色各有要求的树叶,准备工作真的不是一点点。我是这么做的:上课前一天,我请每个孩子拿着小篮子,带他们来到了学校小树林,玩起了捡树叶的游戏。我根据树林里现有树叶的品种,对孩子们提出要求:
请找两片桂花树叶,请找三片枫叶,请你去找一片最小的树叶,最大的是什么树叶呢……请把找到的树叶都放进小篮子,你一共找到了几片呢?……整个过程,孩子们轻松快乐,却很有序。第二天我们就用自己找的树叶进行了树叶分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贵的是,孩子们在找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远远超过了这个活动本身所需要孩子达到的目标。
三、能重复利用的,就绝不做一次性的
每个学期结束,经常会听很多老师说,明明做了很多东西,可为什么没留下来呢?下次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需要重新做。在这里,我要提醒老师,当你每次不得不做一些操作材料的时候,请突出它的反复利用性。最近孩子们迷上了故事《十只小猪》,我根据故事情节,配合我的需要,做了形态各异的十只小猪,并细心地塑封好了。孩子们对这十只小猪很是喜爱,于是在十以内的加减中,这些小猪会根据活动要求适时地出现在数学活动中:比如,在7的加减中,7只小猪快乐地跑了出来,孩子们可以根据小猪的大小、动作、颜色、配饰等特征来学习7的加减,如果孩子们还没看厌的话,这些小猪还可以出现在8的加减、9的加减中……这个阶段,小猪俨然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朋友。
四、能多功能的,就绝不做单一的
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数学活动时,常常会抱怨游戏材料不够多、不够新,自制的游戏材料有时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或者是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操作材料,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无法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其实,有很多现成材料,如果教师稍加改装,就能成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
比如小班的活动,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老师们用布做了很多毛毛虫,每个毛毛虫的身体都用纽扣连接,在解和扣的过程中,发展孩子手部的灵活性。但仅仅如此,孩子们玩了几次以后就缺乏兴趣了,于是辛辛苦苦做的玩具只能束之高阁。我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材料,我的创意在于:我在毛毛虫的头部贴了点卡,还有数字,小朋友可以根据点卡和数字组合相应数量的毛毛虫身体。同时,在设计毛毛虫身体的过程中,我也在大小、颜色、形状上动足了脑筋,孩子们可以根据每节身体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来进行各种有序排列……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针对同一种玩具,提出不同的玩法和要求,提高了孩子们玩的兴趣,把有限的材料合理、创新地加以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变换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特别繁琐,这就需要老师突显自己的智慧,在制作教学材料方面能多动脑筋,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多的收获,从解放教师双手入手,使数学活动达到最优化。
以下,从我的实际经验出发,谈谈怎样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多的收获,从解放教师双手入手,使数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几点思考。
一、有现成的,决不动手做
有现成的操作材料,就决不动手做,这不是老师偷懒。试想:如果有现成的材料,可以一样让孩子快乐地操作,一样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那何乐而不为呢?难点是怎样选择现成的操作材料呢?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了。
1.就地取材。
我们幼儿园依山伴水,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瓜果不断。可以说,小班的每个数学活动,都可以依靠这些现成的水果果实等来完成。比如,在蚕豆成熟的季节,我就带来一袋蚕豆,让孩子在剥剥、数数、排排中,既感受了数量,又比较了大小,同时也练习了按大小、胖瘦等特征来排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本领。同样,秋季桔子大量上市,孩子们在吃桔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数学渗透。仔细梳理一下,所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帮助孩子感悟了多少数学?自己制作的材料,还不一定有这么多功能,所以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身边材料的教学功能。
2.化繁为简。
数学操作材料,能简便的,就不要繁琐,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注意的。特别是年轻老师,经常会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记得在一个大班测量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孩子画了中国地图(比例还不标准),每人准备了纸条、回形针、牙签等操作材料,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图太小,操作要求又太高,测量过程发生了很多问题,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如果换了我,就不会这么做。我会请孩子用自己的小脚走一走,数数我们的操场长需要走几步,宽需要走几步。用小手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我们的课桌……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很好的效果吗?
3.善于利用。
环顾周边,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我们幼儿园有很多素材是可以为我们所利用的。比如在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活动中,很多老师会用纸剪很多图形让孩子一一认识和辨别,老师很辛苦,但孩子们学得不一定快乐。
我是这么做的:我发现幼儿的兴趣被幼儿园地面的图案所吸引,虽然地面上的油漆已很斑驳,但可以隐约看见一些几何图形的形状,有幼儿熟悉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条条的长线等。颜色也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听!他们在说什么:“我找到一个圆圈圈”、“我这里有长方形的房子”、“一条绿颜色的线”……
于是我灵光一闪,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来了一次现成的、及时生成的数学活动。我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我们来玩一个找家的游戏,老师说出一个家,请你听听这个家是什么样的?然后找到它,赶快站到它的里面去,看谁找的又快又对。”于是,指令开始发出:
“请到长方形的房子里去!
请到圆形的房子里去!
请到红色的房子里去!
请到红色的圆形房子里去!
请到绿色的长方形房子里去!”
孩子们在一声声的指令下,轻松愉快地找着一个个家,在找家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交换着自己的经验,把找错家的同伴一个个拉到正确的家里。在自然快乐的找家游戏中,他们对图案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都有所感知了,整个效果比在教室里死板地学好多了。
一晃,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在回去的时候,孩子们还依依不舍。看来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周边现成环境的有用素材,即使花较少的精力,也能把孩子们带进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二、孩子能做的,绝不包办
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凡是在数学活动中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该与幼儿一起来完成其摆放和整理的过程。如在每次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事先告之幼儿今天的活动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哪些操作材料,这样既能使幼儿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又能使幼儿对今天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心中有数。请幼儿根据活动的需要,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亲自把操作材料发放到每个同伴的面前。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教师要对孩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孩子自己来收集完成,整个过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中班有一个活动叫“树叶分类”,要求每人准备一份数量、大小、颜色各有要求的树叶,准备工作真的不是一点点。我是这么做的:上课前一天,我请每个孩子拿着小篮子,带他们来到了学校小树林,玩起了捡树叶的游戏。我根据树林里现有树叶的品种,对孩子们提出要求:
请找两片桂花树叶,请找三片枫叶,请你去找一片最小的树叶,最大的是什么树叶呢……请把找到的树叶都放进小篮子,你一共找到了几片呢?……整个过程,孩子们轻松快乐,却很有序。第二天我们就用自己找的树叶进行了树叶分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贵的是,孩子们在找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远远超过了这个活动本身所需要孩子达到的目标。
三、能重复利用的,就绝不做一次性的
每个学期结束,经常会听很多老师说,明明做了很多东西,可为什么没留下来呢?下次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需要重新做。在这里,我要提醒老师,当你每次不得不做一些操作材料的时候,请突出它的反复利用性。最近孩子们迷上了故事《十只小猪》,我根据故事情节,配合我的需要,做了形态各异的十只小猪,并细心地塑封好了。孩子们对这十只小猪很是喜爱,于是在十以内的加减中,这些小猪会根据活动要求适时地出现在数学活动中:比如,在7的加减中,7只小猪快乐地跑了出来,孩子们可以根据小猪的大小、动作、颜色、配饰等特征来学习7的加减,如果孩子们还没看厌的话,这些小猪还可以出现在8的加减、9的加减中……这个阶段,小猪俨然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朋友。
四、能多功能的,就绝不做单一的
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数学活动时,常常会抱怨游戏材料不够多、不够新,自制的游戏材料有时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或者是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操作材料,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无法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其实,有很多现成材料,如果教师稍加改装,就能成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
比如小班的活动,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老师们用布做了很多毛毛虫,每个毛毛虫的身体都用纽扣连接,在解和扣的过程中,发展孩子手部的灵活性。但仅仅如此,孩子们玩了几次以后就缺乏兴趣了,于是辛辛苦苦做的玩具只能束之高阁。我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材料,我的创意在于:我在毛毛虫的头部贴了点卡,还有数字,小朋友可以根据点卡和数字组合相应数量的毛毛虫身体。同时,在设计毛毛虫身体的过程中,我也在大小、颜色、形状上动足了脑筋,孩子们可以根据每节身体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来进行各种有序排列……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针对同一种玩具,提出不同的玩法和要求,提高了孩子们玩的兴趣,把有限的材料合理、创新地加以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变换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特别繁琐,这就需要老师突显自己的智慧,在制作教学材料方面能多动脑筋,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多的收获,从解放教师双手入手,使数学活动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