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来自生活,也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叶一木、一水一石,生活中一犟一笑、得失冷暖,都可以作为作业设计的素材。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在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核心素养的今天,课外作业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文的实践性得到了发挥。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了生活化课外作业、拓展性课外作业、探究性课外作业,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
一、联系生活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道破了实践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那么书本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人的智力、思维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发展,转化为了应用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我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作业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了对联、讲解了对对子的要素与技巧之后,联想到过年贴对联的风俗,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请放学后去街上或社区里观察商店、住户家门口的对联,并且自己上网或请教长辈,完成以下作业:
(1)了解民间贴对联的风俗起源。
(2)了解观察到的对联上的寓意和含义。
(3)你对贴对联有什么感想和认识?
由于这个作业要在户外进行,我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下去后,各小组组长就召集小组同学商议,根据路线、社区分布进行合理分工,同学之间紧密配合。
学生们手拿本子,走街串巷,边走边看。一看到好的对联马上记下来。回来后,各小组自己选定一个同学家,上网查询或去请教邻居、长辈,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作业,使深奥难懂的对联,在学生们走街串巷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了。學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学得兴致勃勃。这样的课外作业提高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更锻炼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关键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作业设计如果有趣、形式多样而新颖,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我相信,充满创意的作业会调动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和热情。
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后,我开展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活动前,我布置了这样的生活化作业:
(1)向妈妈或奶奶、外婆学习钉纽扣、洗碗、烧一个菜。
(2)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第二天在课堂上说说自己是怎么完成这些作业的,即用语言向同学们复述自己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用语言描述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有趣的事。
后来,我在班级里组织了一场钉纽扣比赛,看谁钉的纽扣规整、牢固,再让学生们回家向爸爸妈妈复述比赛的经过。
这样的作业,有“听众”,有“观众”,也使复述有了拓展和交流。由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情绪高涨,他们回家复述时自然会表情丰富,动作形象,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复述后要让学生记住所学的内容就必须让他们记录下来,因为记录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这些是学生亲身经历,并且是花费了不少心思才完成的作业,所以他们特别有感悟,印象深刻,记录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使课堂中的语文变成生活中的大语文,习作也就妙语连珠或童趣横生了。
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从动手到动口,再到动手,既创新了作业形式,又加强了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二、立足文本拓展延伸,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在课内学习的是文本的内容,而文本的内涵则需要在课外的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巩固。因此,立足于课文设计拓展性的课外作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既能消化和巩固学生课堂掌握的文本知识,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新奇感,使学生满怀求知地学习语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此,我设计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
教学《搭石》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激活学生思维的作业:同学们,每天都会有人来走搭石,请大家想象下,你们希望还有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有位抱着孩子的阿姨来走搭石”;有的学生说“我希望看到一个小姑娘来走搭石,小姑娘摇摇晃晃走不稳,一个大哥哥看到了,一把抱起她走了过去”;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一位腿残疾的叔叔想走搭石,可是走不了,人们蹲下身子背起他走过了搭石”。
学生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精彩纷呈。是的,一块搭石就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这镜子,照出了人们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爱护残疾人的美好心灵。趁热打铁,我赶紧抓住时机设计问题: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什么是爱呢?这样,今天老师出个题《爱是什么》,请大家写首小诗,怎么样?
在第二天上交的作业里,有位学生写道:“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爱,是吟唱了千百年的诗;爱,是母亲温柔的臂弯、父亲宽厚的胸膛!”我看后都被感动到了!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结束后,我翻看教案时发现“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没有讲到。我想,这个词语的内涵很丰富,更具有很强的视觉直观性,应该好好讲。于是,我特意讲了“饱经风霜”这个词。
开场白,我说,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写那位拉车的车夫的脸部是什么样的?用了一个什么词?有学生举手回答:“饱经风霜。”“对!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把饱经风霜的含义描写出来。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那拉车的车夫才30多岁……”学生们沉思一下后开始低头写起来。10分钟后,我让写好的学生上讲台来,把自己写的内容给全班同学读一遍,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一边评一边改。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是这样写的:“拉车的车夫不过才30多岁,看上去却好像有50多岁了。胡子拉碴的脸又黑又瘦,额头上布满了皱纹,呆滞的眼睛深深地凹在眼眶里,细瘦的身子哆嗦着像霜打的茄子。”这样就把“饱经风霜”的含义描述得很清楚。 这个词语教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词语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含义,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笔。由此可见,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当课堂上激起的求知欲延伸到课外时,激发出来的创造潜能令人叹为观止。
三、重视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文是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所以,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又要把生活中消化巩固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新的感知带回课堂,进行概括和总结,这就是语文实践贯串于语文教学,使语文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再进行探索和学习。
我在执教《爬山虎》一课后,想到学生对大自然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便设计了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准备的材料有:一把大豆、一个小盆、一个记录本、一支笔。
以下是班上一位学生的观察记录:
第一天:泡大豆,水温为常温,水浸没大豆。
第二天:大豆鼓胀,水里起了细小的水泡。
第三天:大豆更鼓胀了,水里的水泡也更多了。
第四天:大豆鼓胀得要爆了!水变混了,气泡很多、很多。好期待哦!
第五天:在大豆的肚子上有一个牙尖尖露出来了,白白的。我好开心!大豆宝宝终于发芽了!
接着,我要求学生以练笔的形式,把这几天泡豆发芽的经历写下来。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再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实践中的知识运用以练笔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总结。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性作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有趣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拟一条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生们都很热情、踊跃地撰写广告宣传语,诸如“保护蓝天碧水,爱我文明校园”“足下多留意,小草有生命”“请不要打扰小草睡觉”等等。
每一条都信手拈来,生动而又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抛出第二个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这个作业:
“我与环境”的调查。要求:
(1)你所在的社区的空气好吗?空气污染严重吗?为什么呢?
(2)你所在的社区周围有河流吗?水质怎么样?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3) 这些污染源是从哪里来的呢?
(4)说说怎样减少空气污染、净化水源,请提出整改方案来。
布置作业后,我根据学生居住地址的远近分组。
双休日,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出去调查,并且实地进行考察,上网查找资料,组员间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请教家长,得到家长的指导。学生们把考察得到的、上网查找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查找原因,然后由组长执笔,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的看、问、查、议,对环境污染的源头有了了解,对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如何治理水质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根据要求写下了整改建议。他们写得有理有据,真不简单。
語文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展示的环节,让他们说说两天时间是怎么调查的、怎么走访的、怎么查询资料的,让他们说说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想法。正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所以在展示探究的成果时,他们言之有物。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语文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的自觉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成效回顾与反思】
1.学习场所的扩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启、发展。
2.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也是核心素养蕴含最丰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观照下设计课外作业,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3.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提高,丰富多彩又灵活多样的课外作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情绪高昂、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语文,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激发,也使语文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语文处处蕴含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可以从课堂延伸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由此可见,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具有实践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通过生活性课外作业、拓展性课外作业、探究性课外作业来进行了探究,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增强了。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在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核心素养的今天,课外作业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文的实践性得到了发挥。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了生活化课外作业、拓展性课外作业、探究性课外作业,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
一、联系生活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道破了实践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那么书本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人的智力、思维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发展,转化为了应用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我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作业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了对联、讲解了对对子的要素与技巧之后,联想到过年贴对联的风俗,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请放学后去街上或社区里观察商店、住户家门口的对联,并且自己上网或请教长辈,完成以下作业:
(1)了解民间贴对联的风俗起源。
(2)了解观察到的对联上的寓意和含义。
(3)你对贴对联有什么感想和认识?
由于这个作业要在户外进行,我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下去后,各小组组长就召集小组同学商议,根据路线、社区分布进行合理分工,同学之间紧密配合。
学生们手拿本子,走街串巷,边走边看。一看到好的对联马上记下来。回来后,各小组自己选定一个同学家,上网查询或去请教邻居、长辈,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作业,使深奥难懂的对联,在学生们走街串巷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了。學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学得兴致勃勃。这样的课外作业提高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更锻炼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关键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作业设计如果有趣、形式多样而新颖,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我相信,充满创意的作业会调动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和热情。
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后,我开展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活动前,我布置了这样的生活化作业:
(1)向妈妈或奶奶、外婆学习钉纽扣、洗碗、烧一个菜。
(2)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第二天在课堂上说说自己是怎么完成这些作业的,即用语言向同学们复述自己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用语言描述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有趣的事。
后来,我在班级里组织了一场钉纽扣比赛,看谁钉的纽扣规整、牢固,再让学生们回家向爸爸妈妈复述比赛的经过。
这样的作业,有“听众”,有“观众”,也使复述有了拓展和交流。由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情绪高涨,他们回家复述时自然会表情丰富,动作形象,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复述后要让学生记住所学的内容就必须让他们记录下来,因为记录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这些是学生亲身经历,并且是花费了不少心思才完成的作业,所以他们特别有感悟,印象深刻,记录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使课堂中的语文变成生活中的大语文,习作也就妙语连珠或童趣横生了。
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从动手到动口,再到动手,既创新了作业形式,又加强了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二、立足文本拓展延伸,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在课内学习的是文本的内容,而文本的内涵则需要在课外的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巩固。因此,立足于课文设计拓展性的课外作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既能消化和巩固学生课堂掌握的文本知识,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激发他们对语文的新奇感,使学生满怀求知地学习语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此,我设计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
教学《搭石》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激活学生思维的作业:同学们,每天都会有人来走搭石,请大家想象下,你们希望还有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有位抱着孩子的阿姨来走搭石”;有的学生说“我希望看到一个小姑娘来走搭石,小姑娘摇摇晃晃走不稳,一个大哥哥看到了,一把抱起她走了过去”;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一位腿残疾的叔叔想走搭石,可是走不了,人们蹲下身子背起他走过了搭石”。
学生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精彩纷呈。是的,一块搭石就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这镜子,照出了人们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爱护残疾人的美好心灵。趁热打铁,我赶紧抓住时机设计问题: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什么是爱呢?这样,今天老师出个题《爱是什么》,请大家写首小诗,怎么样?
在第二天上交的作业里,有位学生写道:“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爱,是吟唱了千百年的诗;爱,是母亲温柔的臂弯、父亲宽厚的胸膛!”我看后都被感动到了!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结束后,我翻看教案时发现“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没有讲到。我想,这个词语的内涵很丰富,更具有很强的视觉直观性,应该好好讲。于是,我特意讲了“饱经风霜”这个词。
开场白,我说,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写那位拉车的车夫的脸部是什么样的?用了一个什么词?有学生举手回答:“饱经风霜。”“对!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把饱经风霜的含义描写出来。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那拉车的车夫才30多岁……”学生们沉思一下后开始低头写起来。10分钟后,我让写好的学生上讲台来,把自己写的内容给全班同学读一遍,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一边评一边改。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是这样写的:“拉车的车夫不过才30多岁,看上去却好像有50多岁了。胡子拉碴的脸又黑又瘦,额头上布满了皱纹,呆滞的眼睛深深地凹在眼眶里,细瘦的身子哆嗦着像霜打的茄子。”这样就把“饱经风霜”的含义描述得很清楚。 这个词语教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词语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含义,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笔。由此可见,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当课堂上激起的求知欲延伸到课外时,激发出来的创造潜能令人叹为观止。
三、重视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文是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所以,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又要把生活中消化巩固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新的感知带回课堂,进行概括和总结,这就是语文实践贯串于语文教学,使语文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再进行探索和学习。
我在执教《爬山虎》一课后,想到学生对大自然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便设计了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准备的材料有:一把大豆、一个小盆、一个记录本、一支笔。
以下是班上一位学生的观察记录:
第一天:泡大豆,水温为常温,水浸没大豆。
第二天:大豆鼓胀,水里起了细小的水泡。
第三天:大豆更鼓胀了,水里的水泡也更多了。
第四天:大豆鼓胀得要爆了!水变混了,气泡很多、很多。好期待哦!
第五天:在大豆的肚子上有一个牙尖尖露出来了,白白的。我好开心!大豆宝宝终于发芽了!
接着,我要求学生以练笔的形式,把这几天泡豆发芽的经历写下来。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再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实践中的知识运用以练笔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总结。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性作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有趣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拟一条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生们都很热情、踊跃地撰写广告宣传语,诸如“保护蓝天碧水,爱我文明校园”“足下多留意,小草有生命”“请不要打扰小草睡觉”等等。
每一条都信手拈来,生动而又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抛出第二个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这个作业:
“我与环境”的调查。要求:
(1)你所在的社区的空气好吗?空气污染严重吗?为什么呢?
(2)你所在的社区周围有河流吗?水质怎么样?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3) 这些污染源是从哪里来的呢?
(4)说说怎样减少空气污染、净化水源,请提出整改方案来。
布置作业后,我根据学生居住地址的远近分组。
双休日,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出去调查,并且实地进行考察,上网查找资料,组员间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请教家长,得到家长的指导。学生们把考察得到的、上网查找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查找原因,然后由组长执笔,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的看、问、查、议,对环境污染的源头有了了解,对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如何治理水质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根据要求写下了整改建议。他们写得有理有据,真不简单。
語文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展示的环节,让他们说说两天时间是怎么调查的、怎么走访的、怎么查询资料的,让他们说说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想法。正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所以在展示探究的成果时,他们言之有物。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语文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的自觉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成效回顾与反思】
1.学习场所的扩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启、发展。
2.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也是核心素养蕴含最丰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观照下设计课外作业,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3.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提高,丰富多彩又灵活多样的课外作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情绪高昂、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语文,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激发,也使语文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语文处处蕴含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可以从课堂延伸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由此可见,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具有实践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通过生活性课外作业、拓展性课外作业、探究性课外作业来进行了探究,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