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举足轻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考查。优秀的高分作文强调写作素材的丰富、深刻、新颖,因此如何积累、改造、运用素材一直是师生尤为关注的问题。经过日常语文教学的大胆实践,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激活、拓展,将熟悉的教材改造成生动、鲜明、富有人文价值的课本素材,指导学生成功建立课本素材资源库,探索出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本素材 整理 激活 拓展
“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一篇优美的文章要有生命力就离不开意蕴丰富、沉淀深厚的素材。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却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作文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空间的狭小,学业的繁重使学生很难怀着丰富人生经验的目的去积累写作素材。其实,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只要善于搜集和提炼,就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写景状物型、叙事记人型、哲理思辨型,而以叙事记人型居多。下面就以叙事记人型文章为例进行阐述,谈谈如何进行课文素材的整理和拓展。
一、整理素材,透视重点
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典型人物,聆听了很多精彩事件,欣赏了很多优美语言,但却遗忘了收集提炼,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素材终如沙石,散落于地,很难成为耀眼的宝石。所以,我们要善于寻找、拣拾、打磨,让平凡的沙石磨砺成珍贵的宝石。
首先,概括大意,把握整体。
《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上》,它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朴实无华的《国语》中别具风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经验教训发人深省,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本文又是典型的叙事记人型,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利于教师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引导学生从关注课本到搜集写作素材的过渡。
课堂上,我让学生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去思考,通过分析、讨论、整合,概括出事件,即“勾践战败退守会稽山,卧薪尝胆,富国强兵,最终灭掉吴国,报仇雪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
其次,深入挖掘,透视重点
对于叙事记人型文章,教师不应只停留表层,应引导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抓住主要内容深入探究,挖掘素材更大的人文价值。在这个环节中,应从“分析重点情节”的角度,指导学生从深处把握素材。
在《勾践灭吴》一文中,学生形成对事件的正确概括后,我又引导他们从事件意义入手,认真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多方分析,将视角停留在勾践成功的原因上,让学生围绕这一点,从三方面筛选整合课文信息,即对外勾践采取什么外交策略,对内如何安抚百姓,对己又提出怎样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得出“勾践对外卑事夫差、对内休养生息、对己卧薪尝胆”的清晰思路,从而使学生对素材有更深刻的认识,为第二步的素材激活奠定基础。
二、激活素材、提炼观点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对每一个好素材,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品评,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激活素材,让素材不再是静态的积累,而是动态的运用。在这个环节中,应从“提炼观点”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广处把握素材。
对《勾践灭吴》重点透视时,我们不难看出在勾践的成功中,实际上凝结了勾践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内蕴深厚,价值丰富,可成为多个作文话题的素材,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静心思考:从勾践身上发现哪些闪光点?作为一国君王,卑事敌国,这样做的原因何在?采取休养生息,老百姓会对勾践产生什么态度?卧薪尝胆的勾践又拥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对《勾践灭吴》进行了深层思考,得出了多个观点:能屈能伸、深谋远虑、善得民心、坚忍不拔、败而不馁、团结协作……再让学生将观点提炼成简要精练的一句话:如能屈能伸方显生存智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智慧的标志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艰苦的砺志经历让人终身受益;不逞匹夫之勇,孤立的人无法成就大业等等。
经过第二步的处理,学生将观点和课本相关信息结合,更清楚知道《勾践灭吴》这则素材可用在哪,该怎么用,不再仅限于静态积累,为写作时改造素材、活用素材提供便利。激活如同为素材装上灵魂、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地说话!
三、丰富素材、延伸拓展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素材组合需要丰富,孤立地存在便很难成为一道全新的风景。在这个环节中,应从“拓展延伸”的角度,指导学生分事例和事理两方面进行搜集,从课内、课外、生活三层次去延伸,培养学生运用素材时讲求针对性、目的性、系统性。
如围绕观点“能屈能伸方显生存智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教材中的有关名人名事:司马迁遭受宫刑愤著《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大器,蔺相如隐忍廉颇彰显睿智等等,对素材进行同向事例组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知识,或者生活经历想想有无反向事例,如项羽战败自刎乌江,意气用事痛失好友,便于学生进行正反事例论证。再从名言、警句、俗语、歌词等方面进行事理链接,“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杜牧);能够忍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开阔和目光长远的象征等等,更可鼓励学生自我创作,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步丰富拓展,素材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方可快速提取素材资源,提高写作效率。
整理素材、激活素材、丰富素材三步相辅相承,整理为基础,激活为突破,丰富为目的,既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了作文的养料,又训练规范了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凭借一双巧手认真奏好课文素材整理、激活、拓展三步曲,素材的泉源方可丰盈而不枯竭,学生也能足不出户遍天下,手不释卷纵古今,逐步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资源库,让课本素材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酝酿出一泓醇美的清泉,滋养灵魂,润泽心田!
★作者简介:龚靖,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教师。
【关键词】课本素材 整理 激活 拓展
“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一篇优美的文章要有生命力就离不开意蕴丰富、沉淀深厚的素材。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却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作文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空间的狭小,学业的繁重使学生很难怀着丰富人生经验的目的去积累写作素材。其实,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只要善于搜集和提炼,就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写景状物型、叙事记人型、哲理思辨型,而以叙事记人型居多。下面就以叙事记人型文章为例进行阐述,谈谈如何进行课文素材的整理和拓展。
一、整理素材,透视重点
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典型人物,聆听了很多精彩事件,欣赏了很多优美语言,但却遗忘了收集提炼,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素材终如沙石,散落于地,很难成为耀眼的宝石。所以,我们要善于寻找、拣拾、打磨,让平凡的沙石磨砺成珍贵的宝石。
首先,概括大意,把握整体。
《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上》,它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朴实无华的《国语》中别具风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经验教训发人深省,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本文又是典型的叙事记人型,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利于教师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引导学生从关注课本到搜集写作素材的过渡。
课堂上,我让学生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去思考,通过分析、讨论、整合,概括出事件,即“勾践战败退守会稽山,卧薪尝胆,富国强兵,最终灭掉吴国,报仇雪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
其次,深入挖掘,透视重点
对于叙事记人型文章,教师不应只停留表层,应引导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抓住主要内容深入探究,挖掘素材更大的人文价值。在这个环节中,应从“分析重点情节”的角度,指导学生从深处把握素材。
在《勾践灭吴》一文中,学生形成对事件的正确概括后,我又引导他们从事件意义入手,认真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多方分析,将视角停留在勾践成功的原因上,让学生围绕这一点,从三方面筛选整合课文信息,即对外勾践采取什么外交策略,对内如何安抚百姓,对己又提出怎样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得出“勾践对外卑事夫差、对内休养生息、对己卧薪尝胆”的清晰思路,从而使学生对素材有更深刻的认识,为第二步的素材激活奠定基础。
二、激活素材、提炼观点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对每一个好素材,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品评,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激活素材,让素材不再是静态的积累,而是动态的运用。在这个环节中,应从“提炼观点”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广处把握素材。
对《勾践灭吴》重点透视时,我们不难看出在勾践的成功中,实际上凝结了勾践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内蕴深厚,价值丰富,可成为多个作文话题的素材,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静心思考:从勾践身上发现哪些闪光点?作为一国君王,卑事敌国,这样做的原因何在?采取休养生息,老百姓会对勾践产生什么态度?卧薪尝胆的勾践又拥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对《勾践灭吴》进行了深层思考,得出了多个观点:能屈能伸、深谋远虑、善得民心、坚忍不拔、败而不馁、团结协作……再让学生将观点提炼成简要精练的一句话:如能屈能伸方显生存智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智慧的标志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艰苦的砺志经历让人终身受益;不逞匹夫之勇,孤立的人无法成就大业等等。
经过第二步的处理,学生将观点和课本相关信息结合,更清楚知道《勾践灭吴》这则素材可用在哪,该怎么用,不再仅限于静态积累,为写作时改造素材、活用素材提供便利。激活如同为素材装上灵魂、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地说话!
三、丰富素材、延伸拓展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素材组合需要丰富,孤立地存在便很难成为一道全新的风景。在这个环节中,应从“拓展延伸”的角度,指导学生分事例和事理两方面进行搜集,从课内、课外、生活三层次去延伸,培养学生运用素材时讲求针对性、目的性、系统性。
如围绕观点“能屈能伸方显生存智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教材中的有关名人名事:司马迁遭受宫刑愤著《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大器,蔺相如隐忍廉颇彰显睿智等等,对素材进行同向事例组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知识,或者生活经历想想有无反向事例,如项羽战败自刎乌江,意气用事痛失好友,便于学生进行正反事例论证。再从名言、警句、俗语、歌词等方面进行事理链接,“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杜牧);能够忍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开阔和目光长远的象征等等,更可鼓励学生自我创作,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步丰富拓展,素材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方可快速提取素材资源,提高写作效率。
整理素材、激活素材、丰富素材三步相辅相承,整理为基础,激活为突破,丰富为目的,既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了作文的养料,又训练规范了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凭借一双巧手认真奏好课文素材整理、激活、拓展三步曲,素材的泉源方可丰盈而不枯竭,学生也能足不出户遍天下,手不释卷纵古今,逐步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资源库,让课本素材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酝酿出一泓醇美的清泉,滋养灵魂,润泽心田!
★作者简介:龚靖,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