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1n 患者,女,40岁,2年前被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于2015年3月14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前肌酐866μmmol/L ,DCD供肾,配型结果示错配3个位点,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0%),强度5000~10000,淋巴毒实验阴性。诱导方案为美罗华(500 mg ,2支)及ATG-F (100 mg ,5支)。术中见右侧髂窝淋巴结广泛增大,行右侧髂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示淋巴结炎性增生,复查病理切片未见异常。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DGF ,术后第10天肌酐97.6μmmol/L ,拔除移植肾周引流管。术后第11天,患者肌酐开始升至152μmmol/L ,尿量减少,考虑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12天开始应用MP冲击治疗,连续3 d分别给予250、120、120 mg ,肌酐仍持续升高。移植肾超声结果示移植肾周积液,考虑存在出血倾向,禁行血浆置换。2015年3月28日患者肌酐升至318.6μmmol/L ,开始应用丙种球蛋白100 mg (2 g/kg ),调整用药方案,在应用FK506+MMF+Pred基础上增加Rapa。2015年3月30日,肌酐升至499μmmol/L ,应用0.2 g CTX冲击治疗5 d。2015年4月3日患者肌酐降至467.5μmmol/L ,后反弹至534 mmol/L ,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尿量逐渐增加。术后两个月时患者肌酐降至80μmmol/L ,并波动于80~120μmmol/L。再次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未见明显下降。移植肾彩色超声提示阻力指数较前略升高,由术后早期小叶间动脉 RI为 0.79升至0.88。2015年9月26日患者复查时发现肌酐再次升高,至148.6μmmol/L。遂入院行肾脏病理穿刺,同时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移植肾病理结果示:肾小球炎和小球内纤维素血栓形成;透壁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和肾小球血管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管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免疫荧光示:C3和C1q弱阳性,呈线性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IgG、IgM、C4 d等均为阴性。HLA抗体检测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7.5%)。第2次血肌酐升高原因初步考虑为:(1)慢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2)移植性肾小球病。给予患者MP冲击治疗(250、250、120 mg ),大剂量丙球蛋白冲击[1000 mg/(kg·d),2次,间隔10 d]。患者肌酐仍缓慢升高,治疗未见明显成效。再次审阅病理图片发现:小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大而怪异,可疑有包涵体形成,但管周毛细血管炎并不严重。行SV-40染色后发现:肾小管BKV感染,另外涉及约15%肾小球囊上皮细胞。行免疫组化提示:多瘤病毒抗原阳性。复查BKV相关检测:decoy细胞阳性,15个/10高倍视野;血BK-DNA定量:1.0×105 copies/ml;尿BK-DNA定量:8.8×109 copies/ml。第2次血肌酐升高的最终诊断为:(1)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2)BKV肾病。重新更改治疗方案,降低免疫抑制强度,FK506减至2 mg/d ,Rapa减至0.5 mg/d ,pred减至4 mg/d ,MMF维持原剂量1000 mg/d。1个月后行BK病毒相关检测,呈阴性,肌酐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