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情景再现”表现手法借助于人物扮演、动画特技等方式再现历史,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
[关键词] 纪录片 情景再现 真实
随着《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圆明园》等诸多纪录片的热播,“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视觉魅力得以展现,以致很多栏目片也纷纷效仿。然而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情景再现”却日渐受到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来自于情景再现的虚拟性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在以真实性为原则的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情景再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本文旨在对此作些探讨。
一、“情景再现”重在叙述历史的“可能”
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说过“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在叙事片中一样,是不断变化着的,它们也是有其发展历史的。”科技在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公开主张纪录片创作者应当由一个中立旁观的角色过渡为一个主动制造意义的电影化表述的参与者。他所提倡的“新纪录电影”的理论和创作手法,在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也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纪录片表现手段,“情景再现”可以弥补因历史资料缺失、拍摄难度较高造成的关键性场景的空缺,可以借助“真实再现”的时空,将尘封的历史“复活”,呈现于观众面前,从而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目前,“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员扮演模拟历史故事,二是数字动画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就真实性而言,纪录片的“情景再现”的扮演、虚拟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因为“情景再现”的一切都是以真实的现实、历史资料为依托,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情景再现”的事件当事人、环境,甚至道具,都尽可能依据历史记载进行再现。扮演镜头中的演员只是一个符号,用以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只是借助他们展示一段历史的“可能”。比如《复活的军团》依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上的自传,再现了一个叫“喜”的人物,他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当中,2次参加战争。借助于“喜”,纪录片带观众感受的是2000多年前一个秦国普通士兵的生活。此外,“情景再现”中三维动画、数字特技的运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虚拟。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中那汹涌澎湃的波涛海浪,《圆明园》中那亦真亦幻的万园之园,《故宫》中画幅上“复活”的古代庆典……都是在历史文献与科学考证的基础上,按照实物或写实性绘画的样式进行建模。数字动画技术的虚拟功能最终被纳入纪录片的真实体系,成为纪录片揭示真实的一种新锐武器。
二、真实与虚拟的分寸把握
目前,真实与虚拟在电视传媒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区分,从而影响了观众对真实的正确判断。是“事件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面对两难选择如何运用“情景再现”来巧妙表现,这是摆在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纪录片中常见的“离间效果”是“情景再现”的一种成功运用。“离间效果”来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激发思考。在《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都出现了不少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涉及人物性格的表演;镜头也往往进行后期高光处理,以致演员的脸孔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现场的声音被弱化或者消失,声音主要来自话外音。这种有意识的“离间效果”的运用,就是要把再现的片段从真实的纪录中分离出来。画面与声音的“离间”还可借助“真实再现”的声音。比如在历史古迹遗址的画面之上,叠加模拟的战马嘶鸣、兵戈相击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和对立,绘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数字动画技术的真实感通过虚实相间的动画结构得以体现,将动画再现与实拍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如纪录片《故宫》的片头镜头,由一个旧胶片效果的太和殿开始,随着镜头的拉开,是一群游客在太和殿外旅游观光的现实景象。镜头再进一步拉开,是立体的故宫建筑格局。最后,在仿古画的影调效果下,故宫的片名缓缓出现。在这个貌似一个镜头的“情景再现”中,历史和现实、虚拟与真实完美地结合,营造了浑然一体的文化气氛。
“情景再现”在重新建构故事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细节处理上力求真实还原,但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即使有严密的考证也难免有所疏漏。因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应侧重写意而不是写实,侧重意境的营造而不是细节的真实,重在借助于光影、色调、景别、构图、运动等电视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和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被娱乐的心态所利用时,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正价值就会受到怀疑。所以,“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要有度。“情景再现”的运用不能影响观众对真相的把握,这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底线。
要做好纪录片,让纪录片真实又好看,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在创作过程中把真实的创作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纪录片“故事化”的大背景下,“情景再现”以其自身的影像化特色,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成为更为主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关键词] 纪录片 情景再现 真实
随着《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圆明园》等诸多纪录片的热播,“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视觉魅力得以展现,以致很多栏目片也纷纷效仿。然而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情景再现”却日渐受到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来自于情景再现的虚拟性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在以真实性为原则的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情景再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本文旨在对此作些探讨。
一、“情景再现”重在叙述历史的“可能”
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说过“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在叙事片中一样,是不断变化着的,它们也是有其发展历史的。”科技在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公开主张纪录片创作者应当由一个中立旁观的角色过渡为一个主动制造意义的电影化表述的参与者。他所提倡的“新纪录电影”的理论和创作手法,在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也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纪录片表现手段,“情景再现”可以弥补因历史资料缺失、拍摄难度较高造成的关键性场景的空缺,可以借助“真实再现”的时空,将尘封的历史“复活”,呈现于观众面前,从而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目前,“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员扮演模拟历史故事,二是数字动画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就真实性而言,纪录片的“情景再现”的扮演、虚拟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因为“情景再现”的一切都是以真实的现实、历史资料为依托,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情景再现”的事件当事人、环境,甚至道具,都尽可能依据历史记载进行再现。扮演镜头中的演员只是一个符号,用以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只是借助他们展示一段历史的“可能”。比如《复活的军团》依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上的自传,再现了一个叫“喜”的人物,他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当中,2次参加战争。借助于“喜”,纪录片带观众感受的是2000多年前一个秦国普通士兵的生活。此外,“情景再现”中三维动画、数字特技的运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虚拟。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中那汹涌澎湃的波涛海浪,《圆明园》中那亦真亦幻的万园之园,《故宫》中画幅上“复活”的古代庆典……都是在历史文献与科学考证的基础上,按照实物或写实性绘画的样式进行建模。数字动画技术的虚拟功能最终被纳入纪录片的真实体系,成为纪录片揭示真实的一种新锐武器。
二、真实与虚拟的分寸把握
目前,真实与虚拟在电视传媒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区分,从而影响了观众对真实的正确判断。是“事件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面对两难选择如何运用“情景再现”来巧妙表现,这是摆在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纪录片中常见的“离间效果”是“情景再现”的一种成功运用。“离间效果”来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激发思考。在《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都出现了不少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涉及人物性格的表演;镜头也往往进行后期高光处理,以致演员的脸孔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现场的声音被弱化或者消失,声音主要来自话外音。这种有意识的“离间效果”的运用,就是要把再现的片段从真实的纪录中分离出来。画面与声音的“离间”还可借助“真实再现”的声音。比如在历史古迹遗址的画面之上,叠加模拟的战马嘶鸣、兵戈相击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和对立,绘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数字动画技术的真实感通过虚实相间的动画结构得以体现,将动画再现与实拍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如纪录片《故宫》的片头镜头,由一个旧胶片效果的太和殿开始,随着镜头的拉开,是一群游客在太和殿外旅游观光的现实景象。镜头再进一步拉开,是立体的故宫建筑格局。最后,在仿古画的影调效果下,故宫的片名缓缓出现。在这个貌似一个镜头的“情景再现”中,历史和现实、虚拟与真实完美地结合,营造了浑然一体的文化气氛。
“情景再现”在重新建构故事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细节处理上力求真实还原,但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即使有严密的考证也难免有所疏漏。因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应侧重写意而不是写实,侧重意境的营造而不是细节的真实,重在借助于光影、色调、景别、构图、运动等电视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和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被娱乐的心态所利用时,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正价值就会受到怀疑。所以,“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要有度。“情景再现”的运用不能影响观众对真相的把握,这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底线。
要做好纪录片,让纪录片真实又好看,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在创作过程中把真实的创作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纪录片“故事化”的大背景下,“情景再现”以其自身的影像化特色,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成为更为主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