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真实与虚拟之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情景再现”表现手法借助于人物扮演、动画特技等方式再现历史,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
  [关键词] 纪录片 情景再现 真实
  
  随着《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圆明园》等诸多纪录片的热播,“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视觉魅力得以展现,以致很多栏目片也纷纷效仿。然而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情景再现”却日渐受到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来自于情景再现的虚拟性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在以真实性为原则的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情景再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本文旨在对此作些探讨。
  
  一、“情景再现”重在叙述历史的“可能”
  
  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说过“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在叙事片中一样,是不断变化着的,它们也是有其发展历史的。”科技在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公开主张纪录片创作者应当由一个中立旁观的角色过渡为一个主动制造意义的电影化表述的参与者。他所提倡的“新纪录电影”的理论和创作手法,在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也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纪录片表现手段,“情景再现”可以弥补因历史资料缺失、拍摄难度较高造成的关键性场景的空缺,可以借助“真实再现”的时空,将尘封的历史“复活”,呈现于观众面前,从而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目前,“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演员扮演模拟历史故事,二是数字动画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就真实性而言,纪录片的“情景再现”的扮演、虚拟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因为“情景再现”的一切都是以真实的现实、历史资料为依托,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情景再现”的事件当事人、环境,甚至道具,都尽可能依据历史记载进行再现。扮演镜头中的演员只是一个符号,用以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只是借助他们展示一段历史的“可能”。比如《复活的军团》依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上的自传,再现了一个叫“喜”的人物,他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当中,2次参加战争。借助于“喜”,纪录片带观众感受的是2000多年前一个秦国普通士兵的生活。此外,“情景再现”中三维动画、数字特技的运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虚拟。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中那汹涌澎湃的波涛海浪,《圆明园》中那亦真亦幻的万园之园,《故宫》中画幅上“复活”的古代庆典……都是在历史文献与科学考证的基础上,按照实物或写实性绘画的样式进行建模。数字动画技术的虚拟功能最终被纳入纪录片的真实体系,成为纪录片揭示真实的一种新锐武器。
  
  二、真实与虚拟的分寸把握
  
  目前,真实与虚拟在电视传媒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区分,从而影响了观众对真实的正确判断。是“事件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面对两难选择如何运用“情景再现”来巧妙表现,这是摆在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纪录片中常见的“离间效果”是“情景再现”的一种成功运用。“离间效果”来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激发思考。在《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都出现了不少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涉及人物性格的表演;镜头也往往进行后期高光处理,以致演员的脸孔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现场的声音被弱化或者消失,声音主要来自话外音。这种有意识的“离间效果”的运用,就是要把再现的片段从真实的纪录中分离出来。画面与声音的“离间”还可借助“真实再现”的声音。比如在历史古迹遗址的画面之上,叠加模拟的战马嘶鸣、兵戈相击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和对立,绘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数字动画技术的真实感通过虚实相间的动画结构得以体现,将动画再现与实拍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如纪录片《故宫》的片头镜头,由一个旧胶片效果的太和殿开始,随着镜头的拉开,是一群游客在太和殿外旅游观光的现实景象。镜头再进一步拉开,是立体的故宫建筑格局。最后,在仿古画的影调效果下,故宫的片名缓缓出现。在这个貌似一个镜头的“情景再现”中,历史和现实、虚拟与真实完美地结合,营造了浑然一体的文化气氛。
  “情景再现”在重新建构故事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细节处理上力求真实还原,但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即使有严密的考证也难免有所疏漏。因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应侧重写意而不是写实,侧重意境的营造而不是细节的真实,重在借助于光影、色调、景别、构图、运动等电视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和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被娱乐的心态所利用时,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真正价值就会受到怀疑。所以,“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要有度。“情景再现”的运用不能影响观众对真相的把握,这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底线。
  要做好纪录片,让纪录片真实又好看,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在创作过程中把真实的创作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纪录片“故事化”的大背景下,“情景再现”以其自身的影像化特色,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成为更为主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其他文献
[摘要]“花儿皇后”是西北这一带与“花儿王”朱仲录齐名的女歌手汪莲莲,她演唱的“花儿”韵味纯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她多次在重要的花儿比赛中获一等奖,所以,被人们称为“花儿皇后”。而我和“花儿皇后”能够“亲密接触”要得益于一次“采风之旅”。  [关键词]花儿 汪莲莲 康乐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的一种山歌歌种。由于“花儿”多以花卉作比兴,所以青年男女
摘要:小说《嘉莉妹妹》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美国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利害关系。揭示了当时人的本质——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与统一。  关键词:《嘉莉妹妹》 人性与兽性    一、小说简介    主人公嘉莉妹妹出身在美国西部的农村,家境贫寒,但虚荣心很强,向往城市的富裕生活。她到芝加哥投奔姐姐、姐夫找工作,但迎接她的却是失业和疾病。这时商业推销员杜洛埃看中了她,与她同居。不久,酒吧经
摘要 中国电影最早借助文明戏的经验拉开了“影子戏”的演出大幕,随着经验的增加,它必然积蓄着挣脱舞台束缚的冲动,找寻作为“电影”的本体存在。20世纪30年代,以新电影人、青年创作者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创作群体展开了对电影机械本性和艺术特性的新一轮探索。这次现代化的推进既是20年代工作的延续,又是电影观念和艺术创作的一次跨越性的提升。  关键词 现代性 电影本体 机械本性 字幕 镜语    按照韦伯的
[摘要] 纵观冯小刚电影史上具有改编意义的六部影片,我们发现在抛弃语言、演员等外在形式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以“梦”与“缺席”所建构的问题电影的叙事手法。但梦终究是梦,我们在获取—种精神上的补偿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梦之所成的原因,检视自身及周边人们的行为,进而追求一种现实的补偿与完满。而这也许正是冯小刚之所以呆取这种以“梦”与“缺席”作为张力结构的叙事手法的深层原因与希望所在。  [关键词] 冯小刚 改
[摘要]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中国侏罗纪公园》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无外乎其对主题的先行、独特的叙事视角、思维的前瞻性等有意识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运用。本文仅从学理角度试图解读和阐释《中国侏罗纪公园》在“另类意义”层面上的成功轨迹。  [关键词] 纪录片 主题先行 叙事视角 思维的前瞻性    由中国视协的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电视台
恒古 陈湖心 摄心梦 陈湖心摄承载 陈湖心摄  早在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之前,造物主已经为大地绘制出自然的纹理,凝视这些纹理,你会发现其中藏匿着太多的神奇与瑰丽,那是一个幽深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世界。与我们常见的七彩丹霞照片不同,陈湖心并没有强调张掖七彩丹霞地貌的恢宏和绚丽的色彩,而是选取了山峦的局部,用线条来解读地貌的语言,用曝光来控制情绪的变化,用色彩来讲述个人的情感。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大地密语”
凈土 陈杰 摄  大自然的构成是无意的,而摄影者的构成都饱含某种情和意,正因如此,摄影作品的形象才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艺术的升华。《净土》采用较低的视角,以水流作为前景,衬托出林木的幽静与山峰的宏伟;《满载而归》以海带养殖和收获作为主题,人与环境相得益彰;《世外桃源》盛开的桃花在雪山、白云、碧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高山湖泊》以丰富的层次表现出赛里木湖的细节与氛围;《牧归》以俯视视角和浅淡的影调构建
摘要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生活及战后重建,在小说中赋予女性中心地位,小说塑造了一个爱憎鲜明敢作敢为却又让人褒贬相加的“乱世佳人”郝思嘉的形象,体现了浓郁又复杂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飘》 郝思嘉 女性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奴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对美国南方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妇女开始觉悟,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要
《乡村公路和三叶杨》是1960年代后期罗伯特·亚当斯开始拍摄的《新西部》系列之一。他的作品体现着非常鲜明的视觉风格:直射阳光、顺光或前侧光,大地一片苍白;树影落于地面,天空中白云翻卷,泛白的沙土、灰色的田野與天空连接,铺满画面影像清晰锐利,反差强烈。  这幅照片一方面给视觉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细腻的影调层次,另一方面观众观看时又感觉整个画面缺少立体空间,仿佛被压缩至扁平。看他的照片会有强烈的带入感,仿
河北 抚宁 杨越峦 摄阵亡将士公墓 杨越峦 摄  沙土而为砖,砖而为长城;百姓而为战士,战士而为烈士;战而为士,殁而成殇;长城砖而为墓碑,墓碑而为百姓家用之物;长城砖墓碑而为文物,文物而为艺术影像文献……长城砖墓碑,经与人的种种遇合,在土、砖、碑、日用、文物、文献之间辗转—这期间,有着难以描述的历史逻辑。”  ——汪素 文艺评论家  万里长城激荡着2000年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承载着与民族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