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师米芾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3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中之意非常明确,就是艺术高于一切。这个以诗言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书法大师米芾。
  米芾,字元章,生于1051年,殁于1107年,一生痴于书法艺术,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字,淋漓畅快、奇变纵横。传世墨迹颇多,其中尤以长卷及小品为最重。
  米芾自幼即聪慧过人,酷爱诗书,尤好古人翰墨。八岁临帖,十岁即迷上碑刻。但最初几年,米芾的长进不大。为此教他的私塾先生很不耐烦,先生的态度让米芾很受刺激,但他没有气馁,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字写好。
  从此他,疯了似地练字,甚至睡梦中是在写字。也许是上天被他的痴情和虔诚所感动,把一个杰出的启蒙老师送上门来。他是一个准备上京赶考的秀才,就落脚在他们家附近的客店。米芾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先生,听到消息,兴冲冲地前去求教。不想那秀才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看他的字,淡淡地对他说:“要我教你写字也可以,但是有个条件,就是要用我的纸。”米芾说:“可以呀!我就买您的纸。”
  可是米芾没有想到先生的纸,可不是那么好用的,一张纸要五两银子。米芾顿时就愣住了,世间哪有这么贵的纸呢?自己的整个家怕也不值这么多钱呢!米芾被难住了,他想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自己一定会后悔!习字心切的米芾,含着眼泪咬牙答应了。米芾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首饰送到当铺。秀才接过银子,递给米芾一张纸,说:“你就在上边好好写吧。”然后把银子放进兜里就走了。
  米芾反复端详了半天也没有觉得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这么贵的纸,他实在舍不得使,几笔下去,母亲心爱的首饰就没了。他不敢轻易下笔,只是一个劲儿钻研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了,揉碎了,仔细地揣摩琢磨每个字的笔画与间架。
  晌午时分,秀才回来了,米芾竟然没有发觉。秀才看到这张纸上一字都没有,便问:“都半天了怎么一个字没写啊?”米芾不好意思地说:“纸太贵了,不舍得用。”秀才就问他“敢不敢写个字让我看看?”米芾捏着笔,凝神许久,才落笔成字,与帖相较,似与不似之间。秀才见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米芾说:“写字不光动笔,更要动心,用心观其形,用心悟其神,这就是写字的诀窍。”秀才的一席话,让米芾茅塞顿开。
  第二天,秀才走了,米芾十分眷恋,一直送了很远仍然不舍得止步。分别时,秀才从兜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送给了他,并说:“等回到家后才能打开。”米芾依言而行,等他终于将布包打开时,已是感动得热泪横流了。原来秀才给他的就是他买纸的那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米芾一直保存了一辈子,以缅怀他的启蒙先生对他成才的一番苦心。
  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家,无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矢志不移地躬行于继承、创新。米芾也不例外, 颜体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柳字的“体势雄健,瘦硬遒劲”,欧体的“中宫紧结、外形竦削,笔力劲险”,给米芾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褚遂良是米芾一生敬佩的前辈,清初书法家王澍这样评道:“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米芾对其爱之深,迷之深。日夜揣摩,终于得其真髓。
  后来,他又把兴趣和眼光转到王羲之父子身上。晋书的自由灵性、无拘无束,使米芾真正地体会到了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终于在他50多岁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米氏风格,以《研山铭》《蜀素帖》《草书四帖》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瑰宝精彩纷呈地喷涌而出。
  他的书法与前人相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创新。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从容不迫,随机而变。


  用笔上,强调执笔轻虚,富于变化又不失真趣。 以侧锋为主,注意粗细、轻重、疾徐、动静、刚柔的变化,以圆劲秀挺为依皈。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笔锋较外露, 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笔毫方向多变, 故而“八面出锋”。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 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
  结体上,米芾特别强调“势”,就是写字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讲究字型欹侧夸张, 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 任其自然。因而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 米芾能将尖、方、直、圆等多种形式要素极端化地融合在一纸之间, 从而形成强烈酣畅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这些独特无双的笔墨,让他平生傲视群雄的自信与狂放,当宋徽宗让他评论一下当世的几位书法大腕时,他竟这样毫不客气地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宋徽宗又问道:“卿书如何?”米芾骄傲地回答说:“臣书刷字。”
  米芾的艺术实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书法,他的不朽之作,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璀灿明珠。
其他文献
背景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
期刊
人过中年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总是一刻不停地跑着,转着,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初夏,得暇,与友人驱车前往一座寺院,想去寺院里好好地静静心。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有思想的朋友,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进入他的禅房,他正与一位湖北建筑商谈寺院工程的建设,寺院正在开工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学交流中心,尽管手续完备,但还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听了住持的介绍,寻求清静之心不免忿忿不平。住
期刊
在中国文化里,“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大多数的“隐”其实是“显”,低者以“隐”为“名”,如明代的陈眉公,时人讽为“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此即鲁迅所说之“帮闲”;中者以“隐”为“退”或“伏”,如谢安之“东山”、诸葛孔明之南阳,“隐”只是一种准备或潜伏的阶段,最终还是要达到“显”;高者可算是“渔樵闲话”之“渔樵”了。但是渔樵闲话起来,仍然是历史、政
期刊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一次颇具浪漫色彩的经历。有一次他去青海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汽车抛锚了,手机也没有了信号,目之所见,全无人烟,一片荒野。司机满头大汗地修车,他实在无聊,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行走,漫无目的。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忽然感觉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此时他忽然看见,天与地相接的地方,落日将整个天地漂染成一个玫瑰色的梦境,他在一瞬间惊得目瞪口呆。他跟我讲述的时候我看向他的眼睛
期刊
编者按:如是,现代生活的新隐士。与传统的隐居生活不同,她并非为了躲避都市灯红酒绿的热闹繁杂而客居深山,享受山水田园的恬静淡雅。而是一种“吾心安处便是家”的情怀,城市与山林一样,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据点。对她而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无需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的释放本性,如是而已。  终南山,这个历代有着贤达名仕隐居的名山,以前是如是经常采药的地方,那时对它早已是心向往之。山林是一个能量回归之所,它总是能
期刊
如同心灵鸡汤总是要将老禅师作为男主角拿出来讲述一番一样,论道说禅在明人小品文中已成风尚。张潮继承和发扬了谈禅的传统,在《幽梦影》中道家美学追求和佛禅的意趣可谓是随处可观。张潮善于利用清风明月、空林松风来引发禅意诗情,将其创作格调和对生命的体悟都牵涉进入别样的禅地画境。正如林语堂所言:“这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是没有一部可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而《幽梦影》中所展现出来的清新
期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清政府吓破了胆,急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准备进攻武汉。  但民众似乎并不打算与统治者坐同一条板凳,就在清政府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北京老百姓纷纷奔向银行用纸币兑换银洋,市面一片狼藉。10月14日,翰林徐兆玮在日记里说:“金融恐慌已极,钞票纸票纷往取现,信成银行门口以警察守
期刊
每个人的周围肯定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跟你聊天,一聊天就大吐苦水。上司如何冷血讨厌,同事下级如何愚蠢懒惰,他付出很多却总有人跟他作对。  还有另一些人,在你接受领导安排的一项又一项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以前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你:“别那么傻!他们凭什么这样使唤人?给你多发多少薪水,值得你这样拼命啊?”  无论哪一种人,都是慢慢的负能量。为什么总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他们为什么总用别人来折磨自己
期刊
清明过后,东风一阵暖一阵寒来得不太分明,却在一朝间染绿了树梢,任浅浅碧色于它不甚温柔的掌间上下飘忽,就像此时的一捧春茶,在水的沉浮中,慢慢打开了蝶样的诗谣。  饮一杯四月的清茗迎接拂晓,这样早早的诗情最适合品读《诗经》的味道,这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第一部诗集。诗三百,恰如三千年前,一盏好茶蔚然成香。  因为是最初,所以正如大地的头一缕春意来不及细细梳理,还裹着泥土的不拘气息,潮腥带雨地沁人心脾。
期刊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从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不同。面对死亡,人类感到格外惶惑,格外恐惧,因为他是有理性的存在,他意识到死亡而活着,他是走向死的生。一次,一位古罗马统帅率领着他的百万大军行进。百万大军行进,场面该是何等壮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