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从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不同。面对死亡,人类感到格外惶惑,格外恐惧,因为他是有理性的存在,他意识到死亡而活着,他是走向死的生。一次,一位古罗马统帅率领着他的百万大军行进。百万大军行进,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但是这位统帅看着行进中的大军,突然落下了眼泪。下属问他:“您是这百万大军的统帅,世界上还有比您更威风的吗?怎么还伤心落泪呢?”这位将军回答:“一百年后,这百万大军都在哪里啊?”将军在百万大军行军的无比壮观的场面中,看到了死亡的阴影。
古希腊有个耐人寻味的神话:太阳神阿波罗和牧羊人伊达斯都看中了少女玛尔珀萨。两位争得不可开交,就来到众神之王宙斯面前,请他裁决。宙斯说:“还是让这位少女自己来选择吧!”少女选择了谁?她没有选择永生的太阳神阿波罗,而是选择了凡人伊达斯。她为什么这样选择?她的理由是,阿波罗是神,神是超越时间的、不死的,我不如嫁个凡人,和他一起慢慢变老吧。不朽属于神,人注定要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因此大文豪歌德感慨:“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有一天他不送了,他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尽管也有不尽的忧伤和感慨,但是死亡问题对于虔诚的宗教徒是一个多少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前面说过,他将在另外一个超越的世界,在天国获得永生。任何宗教的重要功能都是解决死亡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什么是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最后一个问题的关怀。人生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死亡。宗教通过天国的设定,解除信徒的死亡恐惧,让他们相信死后有一个美好的、永恒的世界等待着他,信上帝,就意味着不朽。那么对于不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缺乏虔诚的宗教情怀,中国人面对死亡,更是充满无尽的悲哀。古往今来,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感叹人生短暂的死亡诗篇。因此孔子首先喊出:“死生亦大矣!”人生大事就是两件,一个生,一个死。你读《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你看那墓地中,风刮过白杨树,飒飒响。松柏在道两旁,阴森森。下面就埋着那死去的人,死者面前,漫漫黑夜无尽头。你读陶渊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一位隐士面对死亡也不能超然。就连曹操这一世枭雄,也不能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连老百姓谈到死亡同样充满无奈的感伤。你看这首打油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过去城里人死了抬到城外去埋,坟墓的形状像一个土堆成的馒头,因此叫“土馒头”。古代的馒头就是今天的包子,带馅的,“土馒头”里面的尸体是城里人,因此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每个人都得吃一个,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死。“莫嫌没滋味”,没滋味也得吃,怕死也得死。中国人特有的幽默调侃中透着无奈、感伤。
那么,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中国人怎么办?前面说了,宗教徒在神的怀抱里解脱死亡,获得永生。不信这一套的中国人呢?他又如何解脱死亡的恐惧,获得永生。他不在神的怀抱里,不在天国,就在人世间,就在这一个世界里,完成生命的不朽。
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族关系。说起来,中国人格外重视生男孩,和这个传宗接代都有关系。古代社会只有男孩才列入家族排行,女孩是不算排行的。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前面讲他本来有九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但是都不算数,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尽管身体残疾也算数。因此孔子的字叫“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古代社会兄弟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谓伯仲叔季。这么做当然是重男轻女,但是为什么有这个重男轻女,除了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之外,还有文化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他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出嫁后就不是你家的了。这个看法说起来好像很荒唐,但是它却获得了现代科学的“证实”。现代遗传学已经破译了人体基因密码,也就是二十三对染色体。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奥秘被揭开了,在遗传学的层面上得到解释。原来,男性精子的染色体是X和Y,女性卵子的染色体是X和X。男性的X和女性的X结合,就生女孩。男性的Y和女性的X结合,就生男孩。这个Y非常重要。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一个家族始终有男孩传下来,那么这个Y也就传下来。这个Y真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不变的骨血。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孩传宗接代的说法真的有道理。当然,讲这个道理不是让你去重男轻女。
肉体上的不朽靠传宗接代,精神上的不朽呢?那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人生最高的不朽就是道德上的成就,能做圣人做圣人,做不了圣人做君子。中国人把道德不朽视为最高不朽,很有深意。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说追求道德的不朽,人人平等,只要你想,在道德上有教养都有可能,道德的不朽没有条件,这就在最高意义上宣示了人人平等。
人生的第二个不朽是“立功”,也就是建功立业。政治家安邦定国,军事家保家卫国,企业家富民强国都属于立功。立功不像立德,要有点条件。什么条件?就是机会,还有运气。一个人不是说你想当总统就一定能当总统,想当将军就一定能当将军,想当李嘉诚就一定能当李嘉诚。立功除了个人奋斗外,还需要机会和运气配合你。你的企业做得非常好,突然赶上金融危机,你也没有办法。
人生的第三个不朽是“立言”,这是文人的事。科学家搞科研,文艺家写诗做文章,理论家著书立说都是立言。立言也有条件,那就是天赋。没有天赋,再努力成就也有限。不能说你喜欢写诗就一定能成为李白,你喜欢研究物理学就一定能成为爱因斯坦。冯友兰先生说得很俏皮:“你可以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你不能说人皆可以为唐太宗,人皆可以为李白。”
总之,三不朽都是人间的事。中国人就是在这人间的一个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张载有名的“四句教”,概括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四句教,寄托着儒家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现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国人就是这样,以一种实用的智慧执着人生,热爱人生。就像当代大哲李泽厚所说:“生命多么美好,自然如此美妙,天地何等仁慈!那么,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就好好地活在世界上吧!”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活着,我就好好干事;死了,我就安宁了。
这也是张载的名言,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生死观。
从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不同。面对死亡,人类感到格外惶惑,格外恐惧,因为他是有理性的存在,他意识到死亡而活着,他是走向死的生。一次,一位古罗马统帅率领着他的百万大军行进。百万大军行进,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但是这位统帅看着行进中的大军,突然落下了眼泪。下属问他:“您是这百万大军的统帅,世界上还有比您更威风的吗?怎么还伤心落泪呢?”这位将军回答:“一百年后,这百万大军都在哪里啊?”将军在百万大军行军的无比壮观的场面中,看到了死亡的阴影。
古希腊有个耐人寻味的神话:太阳神阿波罗和牧羊人伊达斯都看中了少女玛尔珀萨。两位争得不可开交,就来到众神之王宙斯面前,请他裁决。宙斯说:“还是让这位少女自己来选择吧!”少女选择了谁?她没有选择永生的太阳神阿波罗,而是选择了凡人伊达斯。她为什么这样选择?她的理由是,阿波罗是神,神是超越时间的、不死的,我不如嫁个凡人,和他一起慢慢变老吧。不朽属于神,人注定要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因此大文豪歌德感慨:“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有一天他不送了,他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尽管也有不尽的忧伤和感慨,但是死亡问题对于虔诚的宗教徒是一个多少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前面说过,他将在另外一个超越的世界,在天国获得永生。任何宗教的重要功能都是解决死亡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什么是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最后一个问题的关怀。人生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死亡。宗教通过天国的设定,解除信徒的死亡恐惧,让他们相信死后有一个美好的、永恒的世界等待着他,信上帝,就意味着不朽。那么对于不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缺乏虔诚的宗教情怀,中国人面对死亡,更是充满无尽的悲哀。古往今来,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感叹人生短暂的死亡诗篇。因此孔子首先喊出:“死生亦大矣!”人生大事就是两件,一个生,一个死。你读《古诗十九首》:“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你看那墓地中,风刮过白杨树,飒飒响。松柏在道两旁,阴森森。下面就埋着那死去的人,死者面前,漫漫黑夜无尽头。你读陶渊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一位隐士面对死亡也不能超然。就连曹操这一世枭雄,也不能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连老百姓谈到死亡同样充满无奈的感伤。你看这首打油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过去城里人死了抬到城外去埋,坟墓的形状像一个土堆成的馒头,因此叫“土馒头”。古代的馒头就是今天的包子,带馅的,“土馒头”里面的尸体是城里人,因此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每个人都得吃一个,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死。“莫嫌没滋味”,没滋味也得吃,怕死也得死。中国人特有的幽默调侃中透着无奈、感伤。
那么,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中国人怎么办?前面说了,宗教徒在神的怀抱里解脱死亡,获得永生。不信这一套的中国人呢?他又如何解脱死亡的恐惧,获得永生。他不在神的怀抱里,不在天国,就在人世间,就在这一个世界里,完成生命的不朽。
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族关系。说起来,中国人格外重视生男孩,和这个传宗接代都有关系。古代社会只有男孩才列入家族排行,女孩是不算排行的。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前面讲他本来有九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但是都不算数,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尽管身体残疾也算数。因此孔子的字叫“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古代社会兄弟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谓伯仲叔季。这么做当然是重男轻女,但是为什么有这个重男轻女,除了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之外,还有文化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他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出嫁后就不是你家的了。这个看法说起来好像很荒唐,但是它却获得了现代科学的“证实”。现代遗传学已经破译了人体基因密码,也就是二十三对染色体。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奥秘被揭开了,在遗传学的层面上得到解释。原来,男性精子的染色体是X和Y,女性卵子的染色体是X和X。男性的X和女性的X结合,就生女孩。男性的Y和女性的X结合,就生男孩。这个Y非常重要。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一个家族始终有男孩传下来,那么这个Y也就传下来。这个Y真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不变的骨血。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孩传宗接代的说法真的有道理。当然,讲这个道理不是让你去重男轻女。
肉体上的不朽靠传宗接代,精神上的不朽呢?那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人生最高的不朽就是道德上的成就,能做圣人做圣人,做不了圣人做君子。中国人把道德不朽视为最高不朽,很有深意。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说追求道德的不朽,人人平等,只要你想,在道德上有教养都有可能,道德的不朽没有条件,这就在最高意义上宣示了人人平等。
人生的第二个不朽是“立功”,也就是建功立业。政治家安邦定国,军事家保家卫国,企业家富民强国都属于立功。立功不像立德,要有点条件。什么条件?就是机会,还有运气。一个人不是说你想当总统就一定能当总统,想当将军就一定能当将军,想当李嘉诚就一定能当李嘉诚。立功除了个人奋斗外,还需要机会和运气配合你。你的企业做得非常好,突然赶上金融危机,你也没有办法。
人生的第三个不朽是“立言”,这是文人的事。科学家搞科研,文艺家写诗做文章,理论家著书立说都是立言。立言也有条件,那就是天赋。没有天赋,再努力成就也有限。不能说你喜欢写诗就一定能成为李白,你喜欢研究物理学就一定能成为爱因斯坦。冯友兰先生说得很俏皮:“你可以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你不能说人皆可以为唐太宗,人皆可以为李白。”
总之,三不朽都是人间的事。中国人就是在这人间的一个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张载有名的“四句教”,概括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四句教,寄托着儒家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现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国人就是这样,以一种实用的智慧执着人生,热爱人生。就像当代大哲李泽厚所说:“生命多么美好,自然如此美妙,天地何等仁慈!那么,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就好好地活在世界上吧!”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活着,我就好好干事;死了,我就安宁了。
这也是张载的名言,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