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由于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而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它是相对“农村”这一概念而言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生活及生产方式的经济生活。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一般来讲,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但是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释,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古代的城市其实是有“城”而无“市”的,其实仅是指政治意义上的“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环壕聚落,是我国古代早期城邑出现的先声。我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可以说是由“邑”而“城”,有“城”而无“市”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城邑;环壕聚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4-02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问题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论,考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本文拟从“城市”的界定,“城”与“市”的概念入手,对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概念
  一般来讲,“城市”是由于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而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它是相对“农村”这一概念而言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生活及生产方式的经济生活。但是就中国古代而言,通常会把有四周环绕的城墙作为城市的一种标志1。那么,这一概念,这一标志是否与我国古代的历史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呢?这种城市是何时出现的呢?《韩非子··爱臣》载:“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这是关于“城市”最早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一》亦载:“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可见,“城市”这一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是我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城”属于政治范畴,金文的城字,右面為武器的形状,左面传递出来的是城墙和城楼的信息。《礼记·礼运》载“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城郭沟池以为固”,《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墨子·七患》亦载:“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可见,最初的城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并且是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市”属于经济范畴,本义是指买卖交易和交换的场所,《说文》载“市者,买卖所之也”,《易经·系辞下》亦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根据文献记载,黄帝之世“城”即已出现。《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亦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曰:“黄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又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造五邑。”。李白亦有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案》曰:“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表明彼时已有“城”出现。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基本一致,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和登封王城岗等这些中原地区发现早期城址中正是五帝时代“城”的历史见证。由此可见,关于城的起源向上追溯至三代之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市”的出现要晚于城,文献中最早见于商,殷纣王做九市。所以,上文提到的战国出现的“城市”已经将“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并非是我国古代最初的城市,而我国最初的城市必须从前代的历史中去寻找。
  同时,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有“城”而无“市”的时代。殷纣王做九市,实际上是后人为了说明他荒淫无道而言的。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而且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市场及市场经济从不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又需要交换,就不得不出现“市”,提供了市的场地,即使后来出现了货币,但是在整个流通领域市场经济或者从事商业经济都从不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是一个有城无市的时代,中国古代历史中“城市”这一概念其实是专指政治意义上的“城”而言的。那么,我国古代的“城”起源于何时呢?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先声----环壕聚落
  农业的发生,是最近一万年的事情。此前的几百万年,人类的谋生方式,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形式的利用经济。当时人类不仅不知道栽培作物、豢养家畜。同时也不懂得在地面上建造房屋,人们都住在天然洞穴之中,居处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形态。所以在农业产生以前,无论是人类的居住形式还是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一种利用形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直接利用的基础上。
  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其直接结果就是使土地的载能获得有效提升,从而使社会得以供养较多的人口并能实现较大规模的聚居,由此引发城市革命的出现和复杂社会——即国家文明社会的到来。自从农业发生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生产经济时代。从人文地理景观的角度观察,近万年以来,人类的居处形态发生过两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一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替之际,伴随着农业发生而出现的定居村落,我们称之为农业革命。二是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交替之际,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城邑,我们称之为城市革命。按照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柴尔德的表述,新旧石器时代交替之际的农业革命和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交替之际的城市革命,在人类社会史上都具有导致社会组织发生巨变的里程碑意义。柴尔德以后,国际学术界都普遍把城市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此间是史前城址初现时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遗址中临潼姜寨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这种在姜寨遗址和半坡遗址四周发现的人工挖掘的壕沟,就具有防御性质,这种在古代人类居住区周围设有防御性壕沟的聚落遗存,即为环壕聚落,这种壕沟又称“围沟”或“围壕”,是多呈不规则圆形的防护体系,环护于定居村落周围。这种带有防御性质的环壕聚落就是我国古代城邑的先声。这种有防卫设施的环壕聚落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目前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其中,代表性遗存是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和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的八十垱遗址。目前所知,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就是后世中国城邑的祖型。
  环壕聚落是若干非环壕聚落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代表着早期农业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分层现象的产生。在古代汉语中,分散在各地的农业自然村落曰“聚”,城乡分化意义上的城镇即曰“邑”。所谓“聚”,是众人聚会和聚族而居的意思;而“邑”原始字形做 其原始字形是带有围护设施聚落的象形,这种聚落的初始形态便是环壕聚落。最初的邑只是普通的设防村寨,即环壕聚落。高级发展形态的邑便是深沟高垒齐备的城。故古代有“十室之邑”和“万家之邑”的区别。如果甲于一方的大邑被用为都城,则与国同义。所以商朝或商都在甲骨文中记作“大邑商”。《说文》:“邑,国也。”这里的“国”,讲的应是国都。而国字的原始字形作,从邑,从戈,其象征着执干戈以卫城邑。这里所守卫的城邑,自然是国都,当然也包括城邑周围的领地及其村庄和人民。由此可见,这种由聚而邑,由邑而城,由邑而都,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国家文明社会起源的基本途径。即,中国国家起源和形成的途径是由村寨到城邑,而有防卫设施的村寨就是考中发现中的环壕聚落。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城市是由“邑”而“城”,有“城”而无“市”的。而我国古代城市的产生标志着国家文明时代的到来,所以,我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对于我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西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平书局,1982
  [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 (现代版) [5].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Z],中国史研究,1983,1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的活动为主体,通过各种娱乐形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等现代化生活需求。在我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东莞为建设文化新城,适时推出了全民“读书节”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浪潮。本文主要立足于东莞“讀书节”,对东莞的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东莞;读书节;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
期刊
摘 要: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吉林市乌拉街满族自治镇具有丰厚的满族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的开发,许多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存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损失。因此,本文将从乌拉街满族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满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临川白浒窑,本系中国六大陶瓷名窑之一,它出生于隋唐代,成长于南宋初期,繁荣于元代,是我国江南古陶瓷生产史中的重要链环之一。其烧造技艺在当地民间一直延续至今。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的建成,对加强临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84-01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云梦县以抓工程的理念谋划工作,用抓项目的办法推进工作,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采取多途并举的措施,着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组文化阵地、农村文艺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繁荣了农民文化生活。  关键词:云梦县;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85-01
期刊
摘 要:瑞宝贸易公司是哈尔滨一家以纺织贸易为主的公司,他的发展壮大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受市场的制约,中国进入WTO后,给企业带来很多机会,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挑战,竞争的加剧,市场的扩大,有利的政策法规等都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因素。因此,本论文透过对瑞宝贸易公司国际电子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介绍与分析,来阐述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出口营销;竞争力;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宏伟目标,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摆在了更突出、更迫切的位置。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我省还有一些地区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对于我省全面实现“两富”浙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角度切入,对于加强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思考; 
期刊
摘 要: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发文化旅游业,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乡(镇)村宣传科普致富知识,提高人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挖掘工作,为发展当地旅游业服务,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群众文化;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93-01  旅游业是海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文化馆工作在继承传统建设中优质之处的同时,更要持续吸收新鲜时代文化,突破陈旧过时思想,展示创新意识与拓展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文化馆综合性的社会功能,为时代文化传承出力,为群众文化熏陶立功。  关键词:文化馆建设,建设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7-01  一、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馆建设对经济
期刊
摘 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这些传统工艺美术正逐步淡出市场,如何使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得以蜕变,使其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急需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途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E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浙东学术文化、海洋文化和商贸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地域文化。在自然山水资源相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宁波的文化优势却显得非常突出。近几年来,宁波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潮流,但从发展程度来看,融合发展还很不够。  关键词:旅游文化;宁波;探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