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并重——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佳路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轮读到第二段,班上一个平时不太举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嘴里还不停地喊:“老师,我!老师,我!”我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他感情充沛,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我也高兴地鼓起掌来。我想他一定理解了课文,想借机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就笑着问他:“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他一改刚才信心十足的模样,畏畏缩缩地说:“讲……讲……”他一脸茫然,像做错了事似的低头拨弄手中的书。
  由此,我不禁反思当前阅读教学中的读。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常常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许多教学观摩活动的课,课堂上书声不断,教室里难得有安静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学生进行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自读……形式不一而足,读的腔调不论音量大小,均是张弛有度,感情丰富。授课老师也在那琅琅的读书声中满意地微笑着。分组讨论,教师更具有开放性,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加任何指导,事后叫几个组的代表发言,至于发言者能否代表本组学生的意见就不得而知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十足,但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是真正走进了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读出了韵味呢?我只能说,一部分学生仿佛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提高。这就像齐宣王手下的吹竽队,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南郭先生”的角色。
  读,是语文阅读课的重头戏。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是教师追求的本真课堂的精髓所在。那么怎样的读才是有效果的呢?我认为适时适度是关键。课堂上阅读活动要达到适时适度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到位。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融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飞翔。二是方法到位。这里试举例说明。
  某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一自然段时安排了两次读课文。
  第一次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
  第二次读课文,探究课文难点语句。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室里再次书声琅琅。)
  细细分析这位教师两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此两处安排朗读和齐读是不妥的,应该让学生默读。第一次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筛选信息,学生默读比朗读更容易达成此阅读目的。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是潜心专注,有助于筛选信息,提炼要点。同时默读还能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学生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提取主要信息的理想方式。第二次提的问题是理解难句含义,进行个性化解读感悟,这就更需要选择默读这种方式了。因为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默读可谓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个性化的解读需要静静品味,反复揣摩,而后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显然是不太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 “抑扬顿挫” 的一致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昂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道理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会有悟有得,有悟有得方能一鸣惊人。所以,语文课堂应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2条建议里说道:“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
  也就是说,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思。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第60条建议里说道:“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掌握这些能力,青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我们必须教会少年 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大教育家早就告诉我们:读,当与思并行。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重视读的同时,留有一定时间思考,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每读一次都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与提高。
  如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时,除了读课题、词句(此两环节亦做足了文章,这里不作赘述),还有三次读书。
  一读。师:沙漠环境恶劣,谁能生活在沙漠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二读。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经验,在朗读时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师示范读第一自然段)
  三读。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各有什么作用。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关于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读课题、词句到读课文,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他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完美结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探讨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基于提高建筑结构施工水平的目的,围绕先张法施工技术的应用,采取实践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阐述了施工技术的应用质控策略,希望给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课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光芒。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
随着人类对湿地认识的深化.加上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后,中国的湿地以扎龙为首开始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紧接着扎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得以凸显: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深化文本内涵理解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迅速、直接并准确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语文教学泰斗叶圣陶曾这样要求:“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良好语感的习得需要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略谈肤浅的看法。  一、借读感悟触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本文通过工程实践,介绍大跨度双向部分预应力框架的设计方法。这种结构跨度大、适用性强,可用于各种多功能的展览厅和宴会厅等建筑,设计施工都很方便。
6月29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数控技术技能比赛在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报告厅举行了闭幕式:教育部长周济在讲话中说,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
目的:探讨棕榈酸(PA)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于含有10%胎牛血清和20 ng/ml GM-CSF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诱导7 d后得到BM
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班环境下,既面向全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又兼顾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求得各自最佳的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