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兴趣,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闫学在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3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对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又何谈专业底气?
教育要活在人性的世界里
吴绍梅在4月21日的《教育时报》上撰文指出,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带有隐性的特征,不能过分精确,更不可人为拔高,至少不应只为接受考试而准备。教育的职责在于唤醒,催人觉悟,叫人学会对生活感恩,懂得对生命敬畏。有了这种活在人性世界里的教育,才能让师生过包含情趣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要想让教育活在人性的世界里,我们就不能将教育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也不能满足于她的表征性“成果”,而应该赋予她生命化内蕴和人格化特质,让师生共同享有的生活能够跨越量化可测的层面,跳出“硬性指标”的窠臼,在精致、灵动的言行中体现并弘扬人类的精神。要给师生以教和学的“自主权”,让他们借助轻松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凸显人生的理性和智慧,在冷静与热烈的统一中写成教育激动人心的文字,谱成生命活力四溅的乐章。教育的人性和生活的情趣理应和谐共生,要想让教育活在人性的世界里,还应该让师生在紧张与闲暇相伴的生活中既能益智,又不忘却怡情。要瞩目生命的情趣需求,养成师生的乐观情怀,让身处教育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富有意趣的成长,享受成长中的快乐。有了快乐存在,富有人性的教育才会真正存在!
“借脑”更需“用脑”
胡明珍在4月21日的《教育时报》上撰文指出,时下许多学校实施“借脑”工程,聘请教科研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校顾问,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指导教科研工作,用智慧、用知识为教师专业成长解决各种问题。“借脑”是为了运用,关键在于转化和提高。但有些学校却患上了“借脑依赖症”,非常热衷于“借脑”,太过重视专家的“条条框框”,却不重视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借脑生智”。为了能在“借脑”工程的基础上将本校的教科研引向健康良性运行轨道,学校还应该立足实际,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推上来”的措施。一是“请进来,实施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作报告,聆听大师的声音。二是“走出去,实施借脑工程”,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和领悟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研方法,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性。三是“推上来,用身边的典型带动身边的人”。教科研骨干因属于身边的人,做着大家熟知的事,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示范性。学校可以给这些教科研骨干压担子、树牌子、给位子,在课题上支持,在方法上指导,并为他们召开个人专题研讨会。
农村教育家的特质
方青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撰文认为,教育具有差异性,因为城乡学生具有差异性,城乡家长具有差异性,城乡教育资源具有差异性,所以真正的农村教育应该立足农村,做精做实,像“农家乐菜馆”一样,凸显“土”的原生态特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触及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教育内容的最新导向;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运用农村当地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延续父辈们那种勤劳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坚强能力。自尊自强的内心活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坚持力,应为农村学生素质之根。我们要通过校长和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健康人、幸福人和创新人。农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农家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具有城市化的文明素养;走向世界,也具有独特的国际化竞争力。当一所“农家乐菜馆式”的学校教育质量可以和城市“大酒店式”学校教育质量相媲美时,农村教育家也就诞生了。
(责编 李新海)
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兴趣,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闫学在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3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对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又何谈专业底气?
教育要活在人性的世界里
吴绍梅在4月21日的《教育时报》上撰文指出,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带有隐性的特征,不能过分精确,更不可人为拔高,至少不应只为接受考试而准备。教育的职责在于唤醒,催人觉悟,叫人学会对生活感恩,懂得对生命敬畏。有了这种活在人性世界里的教育,才能让师生过包含情趣富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要想让教育活在人性的世界里,我们就不能将教育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也不能满足于她的表征性“成果”,而应该赋予她生命化内蕴和人格化特质,让师生共同享有的生活能够跨越量化可测的层面,跳出“硬性指标”的窠臼,在精致、灵动的言行中体现并弘扬人类的精神。要给师生以教和学的“自主权”,让他们借助轻松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凸显人生的理性和智慧,在冷静与热烈的统一中写成教育激动人心的文字,谱成生命活力四溅的乐章。教育的人性和生活的情趣理应和谐共生,要想让教育活在人性的世界里,还应该让师生在紧张与闲暇相伴的生活中既能益智,又不忘却怡情。要瞩目生命的情趣需求,养成师生的乐观情怀,让身处教育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富有意趣的成长,享受成长中的快乐。有了快乐存在,富有人性的教育才会真正存在!
“借脑”更需“用脑”
胡明珍在4月21日的《教育时报》上撰文指出,时下许多学校实施“借脑”工程,聘请教科研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校顾问,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指导教科研工作,用智慧、用知识为教师专业成长解决各种问题。“借脑”是为了运用,关键在于转化和提高。但有些学校却患上了“借脑依赖症”,非常热衷于“借脑”,太过重视专家的“条条框框”,却不重视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借脑生智”。为了能在“借脑”工程的基础上将本校的教科研引向健康良性运行轨道,学校还应该立足实际,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推上来”的措施。一是“请进来,实施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作报告,聆听大师的声音。二是“走出去,实施借脑工程”,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和领悟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研方法,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性。三是“推上来,用身边的典型带动身边的人”。教科研骨干因属于身边的人,做着大家熟知的事,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示范性。学校可以给这些教科研骨干压担子、树牌子、给位子,在课题上支持,在方法上指导,并为他们召开个人专题研讨会。
农村教育家的特质
方青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撰文认为,教育具有差异性,因为城乡学生具有差异性,城乡家长具有差异性,城乡教育资源具有差异性,所以真正的农村教育应该立足农村,做精做实,像“农家乐菜馆”一样,凸显“土”的原生态特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触及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教育内容的最新导向;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运用农村当地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延续父辈们那种勤劳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坚强能力。自尊自强的内心活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坚持力,应为农村学生素质之根。我们要通过校长和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健康人、幸福人和创新人。农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农家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具有城市化的文明素养;走向世界,也具有独特的国际化竞争力。当一所“农家乐菜馆式”的学校教育质量可以和城市“大酒店式”学校教育质量相媲美时,农村教育家也就诞生了。
(责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