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与智能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难以分割的。课堂上的问题正是学生开始动脑思考,智能开始得到发展的一个最初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起着其他教学活动无可代替的作用。提问打破了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使其已经获得的知识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情境中,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但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关注某一方面的信息,而且决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深度。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掌握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能够“善问”和“善待问”,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其自身的智能得到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成为“善问”和“善待问”的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教学或对话式教学。然而,由于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消极作用,使得问答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师生地位严重不平等。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但问题由教师设计,而且答案也由教师设计和裁定,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智能被限定在老师划好的框子里,既无主动选择,又缺乏独立思考。
第二,问题多认知性,缺乏智力价值。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的形式,答案就在书本上,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变相复制。缺乏深层的创造性思考。
第三,问题的答案是预设的。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似乎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个答案是老师已经设计好的,答错了自然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充满了上述问题的课堂教学,问题本身已经异化,问题的功能显然已经无法正常发挥。问题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只能是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二、教师的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必须是启发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在提问中体现追问和启发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提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开启和调动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基本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事实的问题,二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思考的问题则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不愿意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提问的难度也要合适。
第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第四,问题要有适当的反馈。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学生答对了没有得到鼓励,答错了也不明白错在哪里,问题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独白式地讲授、学生静听的状况,走向问答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的确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展智能提供了机会。不过,这只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层次目标。真正要实现学生智能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这一层次,而应有所超越。“问答式教学”只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智能发展打开了半扇窗户,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独立思考的大门。若想学生真正进入独立思考并发展智能的教学情景,有用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所运用的教学材料中最好包含有一个思维的冲突,或者能够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其次,学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是与众不同、相互之间不重复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必须提出一个独特的问题。第三,针对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们的意见往往会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全班至少被分为两个组,各组分别提供论据、展开辩论,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和合理性。第四,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一个道理逐渐清晰,终至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揭示出来。整个讨论和辩论不追求预先确定好的结论,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总之,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智能教学意味着从教师深层的思想认识到具体课堂实践操作全面改变。而判定这一转变是否完成或完成的程度如何,更多则是透过教师在课堂里的表现,也就是要根据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一整套行为来判定。这牵涉到教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对教学材料的个人化解读到体现个性创意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给予学生的课堂里的活动自由和空间,等等。
(责编 雷 靖)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教学或对话式教学。然而,由于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消极作用,使得问答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师生地位严重不平等。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但问题由教师设计,而且答案也由教师设计和裁定,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智能被限定在老师划好的框子里,既无主动选择,又缺乏独立思考。
第二,问题多认知性,缺乏智力价值。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的形式,答案就在书本上,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变相复制。缺乏深层的创造性思考。
第三,问题的答案是预设的。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似乎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个答案是老师已经设计好的,答错了自然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充满了上述问题的课堂教学,问题本身已经异化,问题的功能显然已经无法正常发挥。问题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只能是大打折扣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二、教师的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必须是启发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在提问中体现追问和启发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提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开启和调动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基本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事实的问题,二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思考的问题则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不愿意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提问的难度也要合适。
第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第四,问题要有适当的反馈。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学生答对了没有得到鼓励,答错了也不明白错在哪里,问题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独白式地讲授、学生静听的状况,走向问答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的确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展智能提供了机会。不过,这只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层次目标。真正要实现学生智能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这一层次,而应有所超越。“问答式教学”只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智能发展打开了半扇窗户,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独立思考的大门。若想学生真正进入独立思考并发展智能的教学情景,有用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所运用的教学材料中最好包含有一个思维的冲突,或者能够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其次,学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是与众不同、相互之间不重复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必须提出一个独特的问题。第三,针对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们的意见往往会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全班至少被分为两个组,各组分别提供论据、展开辩论,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和合理性。第四,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一个道理逐渐清晰,终至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揭示出来。整个讨论和辩论不追求预先确定好的结论,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总之,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智能教学意味着从教师深层的思想认识到具体课堂实践操作全面改变。而判定这一转变是否完成或完成的程度如何,更多则是透过教师在课堂里的表现,也就是要根据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一整套行为来判定。这牵涉到教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对教学材料的个人化解读到体现个性创意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给予学生的课堂里的活动自由和空间,等等。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