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 小学体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傷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伴随不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谐、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各种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动、自强、不息、美好、伟大、幸福。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目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自然、社会,努力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 常勇超,浅议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11).
[2] 袁小勃,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3] 高秀芹,谈体育教学与美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 小学体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傷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伴随不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谐、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各种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动、自强、不息、美好、伟大、幸福。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目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自然、社会,努力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 常勇超,浅议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11).
[2] 袁小勃,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3] 高秀芹,谈体育教学与美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