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字、词、句、段的基础练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的能力,“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读”的输入,才会有更好的“写”的输出。在现实教学中,由于从高年级开始出现选读文章和自主阅读材料,语文学习难度在不断的增大,如何有效地指导高年级学生完成课文阅读的训练呢?本人认为,可以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来提升阅读训练的教学。
一、点:从标题看中心思想的概括
虽然标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但从标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却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载体,理清全文的线索。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标题来进行剖析,以“亲人”的身份为主线来把握全文的内容,并由此及彼提炼出中心思想。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送别性的抒情散文。借助文章故事的描述可以看到,原本互不熟悉的陌生人,转瞬间变成了战士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人。课文的标题对全文的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作者也是围绕这个标题来组织材料,有力地突出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而文章的最后三段不仅仅呼应了这一主题,也多次用重复课文标题的方式强化写作内涵。
从课文标题入手,辅之以首末段落的分析,就能很容易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感情变化。
二、线:从情节看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情节的描述有个固定的模式,即“起、承、转、合”,也即事情因何而起,如何顺势发展,中间因何发生突变,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能准确理解情节内容这一线索的变化,再结合字词句段的学习,那么,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一半了。
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仍然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讲解,文章的标题首先用“和”字将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结论连在一起,点明了课文内容的变化是分两条平行线来进行的,之后再以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为中心来描述故事的主体,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等语句,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在听到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后的心理落差,全文在“转”“合”结构上的内容写得极其细腻逼真。
一篇好的文章最基础的就是情节的发展,其他衍生出来的都是这一基本情节的修饰,去掉所有的修饰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情节线,这一线索就是文章的血和肉。当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字来读懂别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时,对于完成语文阅读的内容概括和人(事)物评价就易如反掌了。
三、面:从修辞看语言润色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修辞考查点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和反问等,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语境来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等。
语文阅读训练中的修辞语句,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嵌入到全文中,就需要考虑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这一点在古诗词阅读中特别重要。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知与共的人景之情,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里面所包含的修辞手法,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适当拓展课文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当时怀才不遇、孤独落魄的境况,由此借景抒情,不仅描写了敬亭山幽静的环境,也将其当成知心朋友一样惺惺相惜,其中可以借助重点字词——“相”和“两”来引导学生掌握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以此达到阅读赏析、修辞润色的教学目标。
四、体:从段落看文章結构的编排
在阅读训练中,段落的考核层次比较高,考核目标也较为分散,是除了情节内容外第二个教学难点。常见的考法主要有:1.第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2.作者为什么要写第XX段的内容?3.写出XX段的中心句,或者概括第XX段的大意。
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要从段落结构上去了解某一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段落,通常这一部分都是点明主题,卒章显志,而前面各个段落的内容和技巧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存在。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段落的谋篇布局,再精彩的内容也需要依赖段落来完善其结构。
责任编辑 钱昭君
一、点:从标题看中心思想的概括
虽然标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但从标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却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的载体,理清全文的线索。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标题来进行剖析,以“亲人”的身份为主线来把握全文的内容,并由此及彼提炼出中心思想。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送别性的抒情散文。借助文章故事的描述可以看到,原本互不熟悉的陌生人,转瞬间变成了战士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人。课文的标题对全文的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作者也是围绕这个标题来组织材料,有力地突出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而文章的最后三段不仅仅呼应了这一主题,也多次用重复课文标题的方式强化写作内涵。
从课文标题入手,辅之以首末段落的分析,就能很容易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感情变化。
二、线:从情节看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情节的描述有个固定的模式,即“起、承、转、合”,也即事情因何而起,如何顺势发展,中间因何发生突变,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能准确理解情节内容这一线索的变化,再结合字词句段的学习,那么,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一半了。
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阅读训练时,我仍然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讲解,文章的标题首先用“和”字将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结论连在一起,点明了课文内容的变化是分两条平行线来进行的,之后再以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为中心来描述故事的主体,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等语句,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在听到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后的心理落差,全文在“转”“合”结构上的内容写得极其细腻逼真。
一篇好的文章最基础的就是情节的发展,其他衍生出来的都是这一基本情节的修饰,去掉所有的修饰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情节线,这一线索就是文章的血和肉。当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字来读懂别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时,对于完成语文阅读的内容概括和人(事)物评价就易如反掌了。
三、面:从修辞看语言润色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修辞考查点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和反问等,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语境来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等。
语文阅读训练中的修辞语句,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嵌入到全文中,就需要考虑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这一点在古诗词阅读中特别重要。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知与共的人景之情,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里面所包含的修辞手法,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适当拓展课文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当时怀才不遇、孤独落魄的境况,由此借景抒情,不仅描写了敬亭山幽静的环境,也将其当成知心朋友一样惺惺相惜,其中可以借助重点字词——“相”和“两”来引导学生掌握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以此达到阅读赏析、修辞润色的教学目标。
四、体:从段落看文章結构的编排
在阅读训练中,段落的考核层次比较高,考核目标也较为分散,是除了情节内容外第二个教学难点。常见的考法主要有:1.第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2.作者为什么要写第XX段的内容?3.写出XX段的中心句,或者概括第XX段的大意。
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要从段落结构上去了解某一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段落,通常这一部分都是点明主题,卒章显志,而前面各个段落的内容和技巧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存在。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段落的谋篇布局,再精彩的内容也需要依赖段落来完善其结构。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