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丰富的形象内涵。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词语变成一幅幅生活画面、一个个生活情境,感受语言,感悟文本。
如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在孩子生病时外表的“冷漠”与内心的“滚烫”,我紧扣文中“忐忑不安”一词,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猜一猜:“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一上一下,很不安,很紧张。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这就是“忐忑不安”。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神奇啊,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忐忑不安吗?
生: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会忐忑不安。
生:有一次我打碎碗了,面对妈妈的眼神我忐忑不安。
生:我做了错事的时候。
……
师:同学们,“忐忑不安”这个词现在已经和你的一段生活经历、一个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它已经是你的“忐忑不安”了。
师:现在我们再把“忐忑不安”这个词送回课文中去。想象一下,当儿子拖着病歪歪的身子一个人去医院了,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两个多小时里,母亲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我们也把它变成一幅幅生活画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要去看看。
生: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屋里来回地走动着。
生:母亲不时地站在窗口张望,我要赶去。
生:两个小时都过去了,是不是出事了?他要是出事了,我也不活啦。
生:我真不应该让他一个人去看病啊。我真糊涂啊。
师:同学们,这一幅幅忐忑不安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一位天底下最好的母亲。
生:一位外表冷漠,内心滚烫的母亲。
生:一位为了磨练儿子,宁可自己受苦的母亲。
师: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她外表冷漠而内心滚烫,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吧。
生齐读:“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首先从字形上初步了解了“忐忑不安”这个词语的意思。这只是感性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学生并未触及文本,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接着学生通过搜索记忆,让“忐忑不安”这个词变成了往日的一幅幅生活画面。“忐忑不安”立刻鲜活起来,有景也有情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忐忑不安”这个词回归文本。学生凭借想象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被描述得活灵活现。一个担心、自责、后悔、焦急、牵挂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母亲的内心,读懂了母亲,也读懂了母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想象丰富了,感情细腻了。课堂上从学生深情的语气中,从学生凝重的表情上,真切地感受到了情在涌动。学生被母爱的无私熏陶着,心中升腾起一股股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整个教室都被母爱弥漫着。至此,“忐忑不安”这个词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与母亲、母爱、担心、牵挂一起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陈国庆】
如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在孩子生病时外表的“冷漠”与内心的“滚烫”,我紧扣文中“忐忑不安”一词,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猜一猜:“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一上一下,很不安,很紧张。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这就是“忐忑不安”。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神奇啊,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忐忑不安吗?
生: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会忐忑不安。
生:有一次我打碎碗了,面对妈妈的眼神我忐忑不安。
生:我做了错事的时候。
……
师:同学们,“忐忑不安”这个词现在已经和你的一段生活经历、一个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它已经是你的“忐忑不安”了。
师:现在我们再把“忐忑不安”这个词送回课文中去。想象一下,当儿子拖着病歪歪的身子一个人去医院了,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两个多小时里,母亲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我们也把它变成一幅幅生活画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要去看看。
生: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屋里来回地走动着。
生:母亲不时地站在窗口张望,我要赶去。
生:两个小时都过去了,是不是出事了?他要是出事了,我也不活啦。
生:我真不应该让他一个人去看病啊。我真糊涂啊。
师:同学们,这一幅幅忐忑不安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一位天底下最好的母亲。
生:一位外表冷漠,内心滚烫的母亲。
生:一位为了磨练儿子,宁可自己受苦的母亲。
师: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她外表冷漠而内心滚烫,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吧。
生齐读:“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首先从字形上初步了解了“忐忑不安”这个词语的意思。这只是感性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学生并未触及文本,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接着学生通过搜索记忆,让“忐忑不安”这个词变成了往日的一幅幅生活画面。“忐忑不安”立刻鲜活起来,有景也有情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忐忑不安”这个词回归文本。学生凭借想象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被描述得活灵活现。一个担心、自责、后悔、焦急、牵挂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母亲的内心,读懂了母亲,也读懂了母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想象丰富了,感情细腻了。课堂上从学生深情的语气中,从学生凝重的表情上,真切地感受到了情在涌动。学生被母爱的无私熏陶着,心中升腾起一股股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整个教室都被母爱弥漫着。至此,“忐忑不安”这个词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与母亲、母爱、担心、牵挂一起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