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在课堂学习、教材阅读,总结记忆方法和复习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旧人教版;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82-02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无穷。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一、课堂学习
1、预习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2、笔记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3、思考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4、温习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二、教材阅读
1、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2、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现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每节正文1200一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5、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的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6、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O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7、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三、总结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
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 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 91 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四、复习方法
1、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
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联系比较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史的眼光。
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3、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一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实搞成拼盘状。
4、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5、开发历史资源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6、培养人文精神。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却在摇摇欲坠,尤其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毫无用处,社会到处弥漫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历史教学的使命在于:在教学中开发德育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等。课堂教学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得以更好地施展魅力,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旧人教版;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82-02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无穷。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一、课堂学习
1、预习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2、笔记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3、思考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4、温习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二、教材阅读
1、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2、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现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每节正文1200一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5、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的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6、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O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7、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三、总结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
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 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 91 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四、复习方法
1、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
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联系比较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史的眼光。
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3、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一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实搞成拼盘状。
4、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5、开发历史资源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6、培养人文精神。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却在摇摇欲坠,尤其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毫无用处,社会到处弥漫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历史教学的使命在于:在教学中开发德育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等。课堂教学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得以更好地施展魅力,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