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交往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对话活动。它不仅是师生、生生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
关键词 交往表达 示范引领 动手操作 创造机会
课堂交往活动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表达。实践证明,数学规范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逻辑性,而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不敢说、不会说,慢慢就处于交往的劣势。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题,但却不会很好地进行数学交流的现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数学交往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善于用数学语言表达,才能在课堂上乐于和同伴交往,才能真正提高交往能力。培养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往表达能力呢?
一、示范引领,规范交往表达
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规范表达要从低年级开始做起,低年级孩子尤其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低年级的孩子需要给予一个语言的模式,这样孩子们的表述才有依托,否则单凭自己的感觉,虽然让人一听就明白,但是对于其他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大。
在教学二年级的“认识时分”时,可以让学生先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表述:时针过了几,是几时多;分针指着几,走了几个5小格,是多少分,所以是几时几分。然后让学生充分说,再与同桌说,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学生的表达规范了,学生也就敢说了。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口头表达的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规范表达。
二、动手操作,激活交往表达
数学课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获得新知。学生对于这些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要精心组织,激活学生的交往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描述。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从而使知识内化,学会表述。当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鑒,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复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学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位教师安排了“量算感知”“剪拼验证”和“折拼验证”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在“量算感知”环节,学生通过测量、交流、比较等活动,在实践中充分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但由于测量的差异,导致结果不一致,无形中又给学生设置疑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在“剪拼验证”环节,学生通过剪拼,使新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回归到已有的旧知识“平角”,从而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量算剪拼操作验证,学生对猜想已有了初步结论,但教师没有急着明确结论,而是继续让学生另想办法(折一折),运用“折拼法”进一步验证猜想。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探索验证,逐步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样数学交流活动中,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不管是在小组中交流,还是在全班交流,都可以看出学生都在积极地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的数学表达。
三、创造机会,完善交往表达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交往表达,培养较强的交流表达的能力。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生在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其实,对话的更好表现方式不是讨论而是争论,因为争论更需要理性和智慧。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争论的机会,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交往表达。
培养学生交往表达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地给予学生交往表达的空间,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交往表达的机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数学交往表达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让学生善于表达,乐于交往。
关键词 交往表达 示范引领 动手操作 创造机会
课堂交往活动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表达。实践证明,数学规范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逻辑性,而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不敢说、不会说,慢慢就处于交往的劣势。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题,但却不会很好地进行数学交流的现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数学交往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善于用数学语言表达,才能在课堂上乐于和同伴交往,才能真正提高交往能力。培养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往表达能力呢?
一、示范引领,规范交往表达
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规范表达要从低年级开始做起,低年级孩子尤其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低年级的孩子需要给予一个语言的模式,这样孩子们的表述才有依托,否则单凭自己的感觉,虽然让人一听就明白,但是对于其他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大。
在教学二年级的“认识时分”时,可以让学生先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表述:时针过了几,是几时多;分针指着几,走了几个5小格,是多少分,所以是几时几分。然后让学生充分说,再与同桌说,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学生的表达规范了,学生也就敢说了。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口头表达的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规范表达。
二、动手操作,激活交往表达
数学课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获得新知。学生对于这些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要精心组织,激活学生的交往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描述。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从而使知识内化,学会表述。当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鑒,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复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学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位教师安排了“量算感知”“剪拼验证”和“折拼验证”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在“量算感知”环节,学生通过测量、交流、比较等活动,在实践中充分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但由于测量的差异,导致结果不一致,无形中又给学生设置疑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在“剪拼验证”环节,学生通过剪拼,使新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回归到已有的旧知识“平角”,从而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量算剪拼操作验证,学生对猜想已有了初步结论,但教师没有急着明确结论,而是继续让学生另想办法(折一折),运用“折拼法”进一步验证猜想。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探索验证,逐步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样数学交流活动中,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不管是在小组中交流,还是在全班交流,都可以看出学生都在积极地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的数学表达。
三、创造机会,完善交往表达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交往表达,培养较强的交流表达的能力。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学生在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其实,对话的更好表现方式不是讨论而是争论,因为争论更需要理性和智慧。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争论的机会,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交往表达。
培养学生交往表达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地给予学生交往表达的空间,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交往表达的机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数学交往表达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让学生善于表达,乐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