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虽然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在积累中掌握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二、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指向借助词语促进阅读教学,主要是体会字里行间的韵味,导致第二学段词语教学或者延续第一学段的学习模式,看不出必要性,或者被淡化和忽视,变得可有可无。如何破解第二学段词语教学上的这种困局呢?
积累是词语学习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段主要是从量上考量,学生积累得越多越好;进入第二学段在词语积累方面,数量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重视积累质量的要求进入了学习目标。
第二学段学生的语言积累常常关注所谓的“好词佳句”,具体到词语积累来说,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容易被学生当成“好词佳句”,最明显的是表达准确和具有形象性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在课文中分两种情形存在着,一种是比较显眼的四字词语,如《花钟》中的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欣然怒放、昙花一现等,还有形式独特的词语,以《火烧云》表达颜色的词语为例,就有叠词如红彤彤、金灿灿,组合词如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组合叠加词如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几乎不用教师提点学生自己就能够圈画出这些词语;还有一种是需要认真比较、仔细体会才能感知的一些动词,如《荷花》中描写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冒”,《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枝头抽出枝条的“抽出”等,都属于动词运用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典型例子,自然是值得学生积累的。而积累具有逻辑性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往往是成串出现才能体现出逻辑性,對于第二学段学生来说不容易直接在课文中发现,通常需要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并加以分析,要求学生在关注中积累,如《扁鹊治病》中表示时间的系列词语“有一天、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后、五天之后”就体现了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值得学生积累的是词语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词语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点不是一盘散沙,而是通过词语自身的内涵形成多种联系。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为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就是指向揣摩领悟词语内涵所形成的联系。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反复咀嚼、品味、揣摩直至感受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独特情韵,就是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如《白鹅》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本来不怎么难懂,学生不查工具书也可以用近义词“骄傲、自傲”来理解。但是,作者用“高傲”来描写白鹅平常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似乎真的是冲着“高傲”去的。所以,学生粗略地读课文,会觉得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是带有一些嘲讽的味道,与之相匹配的词语有高贵、神气、派头、威风等。学生细细品味,“高傲”一词在文本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些带有嘲讽味的词语是一种“明贬实褒”的用法,看上去是贬义词实际上暗含着对白鹅的喜爱之意和赞美之情。
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并不是学习词语的终极目的,有效运用词语才是词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第二学段词语学习需要在第一学段基础上提高要求,可以在拓展词语运用范围上多下功夫,具体体现在多说多写的语言实践运用上。
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不少描写声音的词语值得学生积累,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哗哗、淙淙、潺潺、呢喃细语等。这些拟声词如果不加以运用,积累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就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可以先让学生选择一处场景,能尽量多地用上这些拟声词说一段话,互相交流评价,比一比谁把拟声词用得多、用得好;再选择说得好的场景,精选部分拟声词写一段话,看看能不能表达出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一种独特感受。在这样的说和写的语言实践中,学生运用课文中积累的拟声词进行表达,使词语的运用范围更广。
总之,第二学段词语教学要想走出以积累为主的学习层次,需要教师站在发展的角度,认真梳理、审视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提高积累要求,揣摩词语内涵,拓展运用范围,引导学生在达成目标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
一、提高积累词语的要求
积累是词语学习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段主要是从量上考量,学生积累得越多越好;进入第二学段在词语积累方面,数量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重视积累质量的要求进入了学习目标。
第二学段学生的语言积累常常关注所谓的“好词佳句”,具体到词语积累来说,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容易被学生当成“好词佳句”,最明显的是表达准确和具有形象性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在课文中分两种情形存在着,一种是比较显眼的四字词语,如《花钟》中的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欣然怒放、昙花一现等,还有形式独特的词语,以《火烧云》表达颜色的词语为例,就有叠词如红彤彤、金灿灿,组合词如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组合叠加词如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几乎不用教师提点学生自己就能够圈画出这些词语;还有一种是需要认真比较、仔细体会才能感知的一些动词,如《荷花》中描写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冒”,《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枝头抽出枝条的“抽出”等,都属于动词运用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典型例子,自然是值得学生积累的。而积累具有逻辑性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往往是成串出现才能体现出逻辑性,對于第二学段学生来说不容易直接在课文中发现,通常需要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并加以分析,要求学生在关注中积累,如《扁鹊治病》中表示时间的系列词语“有一天、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后、五天之后”就体现了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值得学生积累的是词语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二、领悟词语的内涵
词语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点不是一盘散沙,而是通过词语自身的内涵形成多种联系。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为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就是指向揣摩领悟词语内涵所形成的联系。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反复咀嚼、品味、揣摩直至感受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独特情韵,就是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如《白鹅》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本来不怎么难懂,学生不查工具书也可以用近义词“骄傲、自傲”来理解。但是,作者用“高傲”来描写白鹅平常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似乎真的是冲着“高傲”去的。所以,学生粗略地读课文,会觉得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是带有一些嘲讽的味道,与之相匹配的词语有高贵、神气、派头、威风等。学生细细品味,“高傲”一词在文本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些带有嘲讽味的词语是一种“明贬实褒”的用法,看上去是贬义词实际上暗含着对白鹅的喜爱之意和赞美之情。
三、拓展运用词语的范围
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并不是学习词语的终极目的,有效运用词语才是词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第二学段词语学习需要在第一学段基础上提高要求,可以在拓展词语运用范围上多下功夫,具体体现在多说多写的语言实践运用上。
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不少描写声音的词语值得学生积累,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哗哗、淙淙、潺潺、呢喃细语等。这些拟声词如果不加以运用,积累在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就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可以先让学生选择一处场景,能尽量多地用上这些拟声词说一段话,互相交流评价,比一比谁把拟声词用得多、用得好;再选择说得好的场景,精选部分拟声词写一段话,看看能不能表达出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一种独特感受。在这样的说和写的语言实践中,学生运用课文中积累的拟声词进行表达,使词语的运用范围更广。
总之,第二学段词语教学要想走出以积累为主的学习层次,需要教师站在发展的角度,认真梳理、审视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提高积累要求,揣摩词语内涵,拓展运用范围,引导学生在达成目标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