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正月十五一过,我和伙伴们就去村小校上学。
村小校临河傍桥,环境清静,可惜很小。一间由破庙改成的教室,二十来个学生,一二年级单班,一位女老师,姓陈,四十来岁,镇上派来的。
那天,陈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学生布置完作业后,往北边两排课桌挪几步,开始为一年级学生讲课。
趁机,我将目光移向门外,给眼睛放一会儿风。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坐的是教室南后门处最后一张课桌。
门外是一片半亩大小的泥地。泥地东南两边是陈老师开垦的蔬菜园,筑着低矮的竹篱笆,青菜、韭菜和芹菜等,哪样都长得郁郁葱葱,有时陈老师吃不完,就一个个分派,让我们把蔬菜带回家;泥地西边是一条砖屑铺成的公共道,连着一座藤蔓缠绕的古石桥,过了桥就是我们的自然村;泥地中央站着一棵老槐树,平时我们就在老槐树底下跳绳、踢毽子、追逐、嬉闹……
老槐树高耸入云,树干四五个伙伴方可合搂。只是,老槐树太老了,老得谁也说不准它的年龄。而且,不知是被虫蛀的,还是被雷劈的,半死不活的树干南侧敞开一个可供我们躲迷藏的大树洞,北侧闪出一个与大树洞连着的眼镜状小树洞,也可算作大树洞上的小窗户。
此刻,我的目光正被那个“眼镜洞”所吸引。因为“眼镜洞”不但一如既往地透着两圈神秘兮兮的光亮,而且,好像还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在一闪一眨、一转一溜的。
我恍惚着,看了好一会后觉得,那东西准是一双眼睛。乌黑的眼珠,纯净的眼白,柔软的眼皮,戴一副由老槐树馈赠的“眼镜”,幽默、机灵、清秀。
但转念一想,不会吧,莫非是光影作祟下的一种幻觉?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眼镜洞”边,贴近一看,什么也没有。
顿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犹如早春里的丝丝阴风,悄悄地袭上我的脊背。继而,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一则关于老槐树的传说——很早时候,大树洞里平平安安地住着一对狐狸母女。可是不知哪一天,一位打鸟人的火铳误伤了狐狸妈妈。于是,大树洞里只剩下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狐狸。所幸,一位渔夫路过这里时听到了小狐狸悲戚戚的哀嚎。出于怜悯之心,渔夫把小狐狸抱上渔舟,用色如母乳的鲜鱼汤精心喂养。后来,渐渐长大的小狐狸日夜想念妈妈,并经常偷偷地来到大树洞,闪着乌溜溜的眼睛,苦苦地寻找……
“螳螂(本人绰号),你在找什么?”
我猛地一个激灵,回头一看,班里的皮大王张大勇吹着阴阳怪气的口哨,一摇一晃地趋近老槐树。
我灵机一动说:看到了一只鸟,刚飞走。
2
第二天,当陈老师又挪步至一年级学生那里讲课时,我的目光照例移向“眼镜洞”。一看,禁不住凉气倒吸——那双眼睛又出现了!与昨天不同的是,从小河边飘来的一团乳白色的雾气让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亦真亦幻。
趁陈老师不注意的当口,我离开座位,一个箭步跑向“眼镜洞”。可是,还来不及贴近“眼镜洞”细看,那双眼睛倏地一下消失了。我立即绕向南侧的大树洞,想去看个究竟。结果呢,越发浓重的雾气只为我依稀留得一个飘逝而去的影子。
晚上,我把“眼镜洞”奇遇说给奶奶听了。
奶奶愣了好一会后,才诚惶诚恐地说:“孙子,你是遇到那只可怜的小狐狸了。”
我当即反驳:“迷信,我可不信。”
奶奶急忙捂住我的嘴,说:“孙子,奶奶不骗你,你知道不?当年,端着火铳去老槐树上打鸟的人正是你爷爷的爷爷,所以……”
这下,轮到我吃惊了,并忧心忡忡地问奶奶:“那可怎么办?”
奶奶想了想,说:“这就去老槐树边烧香求佛。”
老槐树下漆黑一团,唯有闪烁在古石桥边一盏昏黄的渔灯。周遭寂静无声,远处偶尔传来“汪、汪、汪”的狗吠。
一阵寒风吹来,陈老师住处的小木窗吱嘎作响。
我一怔!鸡皮疙瘩遍布全身,镇静一想,幸亏是周末,经常给我们讲反对迷信故事的陈老师回镇上了。否则,非让她笑话不可。
奶奶将香烛放在大树洞跟前,划着火柴,点上。烛光里飘开轻轻袅袅的香烟。
奶奶神神叨叨地嘀咕:“看这香烟,果真是……”
我又是一怔!因为,烛光里那一缕香烟让奶奶说成了小狐狸的种种形态:轻灵、妩媚、诡谲……
奶奶俯首、弯腰、拱手、作揖,然后,一声声地祈求:“佛爷保佑,别让狐狸妹妹吓着我孙子!”末了,把我扯到她身边,叫我恭恭敬敬地鞠上三个躬。
我正鞠躬时,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尖嫩嫩的嗓音:“阿婆,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回头,透过烛光依稀看到一个女孩,跟我年龄相仿,穿布丁衣,光着脚,黑黝黝的瓜子脸,蓬乱的一扎辫,乌溜溜的大眼睛……
奶奶扭过头,看了看女孩,神情有些异样,但没回话,只顾默默地蹲下,捡一根筷子样的树枝,一下一下地拨弄尚存的香烛。
3
此后,老槐树上的那个“眼镜洞”在我心中变得越发神秘而可慑。于是,几乎每一节课,我都会魂不守舍,朝着“眼镜洞”张望。
或许,因为奶奶烧了香,求了佛,所以那双眼睛再也没有出现过。没过几天,陈老师让我们交换座位后,我的座位离教室南后门远了、偏了,甚至连那个“眼镜洞”都偷看不到了。
但不知怎的,一连几天,我的心头还是免不了暗生怅惘!
期中考试那天,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一步步走向讲台准备交试卷时,冷不丁瞥见前门底下的缝隙里伸进一张白纸。起初,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瞪大眼睛俯身细看后终于确认,那白纸竟是一张一年级的考试卷,试题下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a、o、e、y、u、i……”“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只是,考试卷上端的空白虚线里没写姓名和年级,而且考卷皱巴巴的,沾着脏乎乎的油墨。
几乎是同时,门板缝里掠过诡秘的碎影,带着几声慌乱的脚步声。
正月十五一过,我和伙伴们就去村小校上学。
村小校临河傍桥,环境清静,可惜很小。一间由破庙改成的教室,二十来个学生,一二年级单班,一位女老师,姓陈,四十来岁,镇上派来的。
那天,陈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学生布置完作业后,往北边两排课桌挪几步,开始为一年级学生讲课。
趁机,我将目光移向门外,给眼睛放一会儿风。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坐的是教室南后门处最后一张课桌。
门外是一片半亩大小的泥地。泥地东南两边是陈老师开垦的蔬菜园,筑着低矮的竹篱笆,青菜、韭菜和芹菜等,哪样都长得郁郁葱葱,有时陈老师吃不完,就一个个分派,让我们把蔬菜带回家;泥地西边是一条砖屑铺成的公共道,连着一座藤蔓缠绕的古石桥,过了桥就是我们的自然村;泥地中央站着一棵老槐树,平时我们就在老槐树底下跳绳、踢毽子、追逐、嬉闹……
老槐树高耸入云,树干四五个伙伴方可合搂。只是,老槐树太老了,老得谁也说不准它的年龄。而且,不知是被虫蛀的,还是被雷劈的,半死不活的树干南侧敞开一个可供我们躲迷藏的大树洞,北侧闪出一个与大树洞连着的眼镜状小树洞,也可算作大树洞上的小窗户。
此刻,我的目光正被那个“眼镜洞”所吸引。因为“眼镜洞”不但一如既往地透着两圈神秘兮兮的光亮,而且,好像还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在一闪一眨、一转一溜的。
我恍惚着,看了好一会后觉得,那东西准是一双眼睛。乌黑的眼珠,纯净的眼白,柔软的眼皮,戴一副由老槐树馈赠的“眼镜”,幽默、机灵、清秀。
但转念一想,不会吧,莫非是光影作祟下的一种幻觉?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眼镜洞”边,贴近一看,什么也没有。
顿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犹如早春里的丝丝阴风,悄悄地袭上我的脊背。继而,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一则关于老槐树的传说——很早时候,大树洞里平平安安地住着一对狐狸母女。可是不知哪一天,一位打鸟人的火铳误伤了狐狸妈妈。于是,大树洞里只剩下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狐狸。所幸,一位渔夫路过这里时听到了小狐狸悲戚戚的哀嚎。出于怜悯之心,渔夫把小狐狸抱上渔舟,用色如母乳的鲜鱼汤精心喂养。后来,渐渐长大的小狐狸日夜想念妈妈,并经常偷偷地来到大树洞,闪着乌溜溜的眼睛,苦苦地寻找……
“螳螂(本人绰号),你在找什么?”
我猛地一个激灵,回头一看,班里的皮大王张大勇吹着阴阳怪气的口哨,一摇一晃地趋近老槐树。
我灵机一动说:看到了一只鸟,刚飞走。
2
第二天,当陈老师又挪步至一年级学生那里讲课时,我的目光照例移向“眼镜洞”。一看,禁不住凉气倒吸——那双眼睛又出现了!与昨天不同的是,从小河边飘来的一团乳白色的雾气让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亦真亦幻。
趁陈老师不注意的当口,我离开座位,一个箭步跑向“眼镜洞”。可是,还来不及贴近“眼镜洞”细看,那双眼睛倏地一下消失了。我立即绕向南侧的大树洞,想去看个究竟。结果呢,越发浓重的雾气只为我依稀留得一个飘逝而去的影子。
晚上,我把“眼镜洞”奇遇说给奶奶听了。
奶奶愣了好一会后,才诚惶诚恐地说:“孙子,你是遇到那只可怜的小狐狸了。”
我当即反驳:“迷信,我可不信。”
奶奶急忙捂住我的嘴,说:“孙子,奶奶不骗你,你知道不?当年,端着火铳去老槐树上打鸟的人正是你爷爷的爷爷,所以……”
这下,轮到我吃惊了,并忧心忡忡地问奶奶:“那可怎么办?”
奶奶想了想,说:“这就去老槐树边烧香求佛。”
老槐树下漆黑一团,唯有闪烁在古石桥边一盏昏黄的渔灯。周遭寂静无声,远处偶尔传来“汪、汪、汪”的狗吠。
一阵寒风吹来,陈老师住处的小木窗吱嘎作响。
我一怔!鸡皮疙瘩遍布全身,镇静一想,幸亏是周末,经常给我们讲反对迷信故事的陈老师回镇上了。否则,非让她笑话不可。
奶奶将香烛放在大树洞跟前,划着火柴,点上。烛光里飘开轻轻袅袅的香烟。
奶奶神神叨叨地嘀咕:“看这香烟,果真是……”
我又是一怔!因为,烛光里那一缕香烟让奶奶说成了小狐狸的种种形态:轻灵、妩媚、诡谲……
奶奶俯首、弯腰、拱手、作揖,然后,一声声地祈求:“佛爷保佑,别让狐狸妹妹吓着我孙子!”末了,把我扯到她身边,叫我恭恭敬敬地鞠上三个躬。
我正鞠躬时,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尖嫩嫩的嗓音:“阿婆,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回头,透过烛光依稀看到一个女孩,跟我年龄相仿,穿布丁衣,光着脚,黑黝黝的瓜子脸,蓬乱的一扎辫,乌溜溜的大眼睛……
奶奶扭过头,看了看女孩,神情有些异样,但没回话,只顾默默地蹲下,捡一根筷子样的树枝,一下一下地拨弄尚存的香烛。
3
此后,老槐树上的那个“眼镜洞”在我心中变得越发神秘而可慑。于是,几乎每一节课,我都会魂不守舍,朝着“眼镜洞”张望。
或许,因为奶奶烧了香,求了佛,所以那双眼睛再也没有出现过。没过几天,陈老师让我们交换座位后,我的座位离教室南后门远了、偏了,甚至连那个“眼镜洞”都偷看不到了。
但不知怎的,一连几天,我的心头还是免不了暗生怅惘!
期中考试那天,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一步步走向讲台准备交试卷时,冷不丁瞥见前门底下的缝隙里伸进一张白纸。起初,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瞪大眼睛俯身细看后终于确认,那白纸竟是一张一年级的考试卷,试题下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a、o、e、y、u、i……”“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只是,考试卷上端的空白虚线里没写姓名和年级,而且考卷皱巴巴的,沾着脏乎乎的油墨。
几乎是同时,门板缝里掠过诡秘的碎影,带着几声慌乱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