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出发,对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作了简要陈述。尤其是在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的辩证关系、教学情景问题的设置原则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 情景问题
一、引言
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同,现代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客观条件支持,注重以引导和帮助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探究式教学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人开始积极向世人倡导实践的教学方式,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也渐渐由一名“讲授者”的角色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但这种角色的弱化并不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降低了,相反,这种表面上的弱化实际上是本质上的强化。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过程的特点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具有一定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但这些要素的的构成方式或实践流程却是灵活的,如图1所示,它体现了该教学法的弹性。它具有以下特点[2]:
1)开放性和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在设置的情景问题条件下,通过各式各样可以获得的探究活动诸,亲自得出结论。这种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取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2)交互性和探究性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交流和合作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经常性行为,这就能形成一个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学习的生动局面。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闭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强调主动、协作、交流、分析和推演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考虑
(一)把握探究式与讲授式教学的辩证关系
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摒弃讲授式教学。奥苏贝尔说:“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从纯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3]讲授式教学注重既有结论、定理、知识的直接传授,并给予必要的反演证明,从而达到记忆储备知识的目的;而探究式教学注重从问题本身出发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开展探索研究,从而得出知识点结论。从对知识的掌握来看,前者掌握知识点的速度快,但不一定深刻,而后者由于是参与者亲自探究出的知识结论,因此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肯定比前者要强,但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当中,一门专业课的信息量往往很大,而且许多重要的关键结论均是在前人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得出的,如果仅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来复现该知识结论的获取过程,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两种教学方式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允许,应尽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毕竟,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本身要有意义得多。
(二)谨慎设置情景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便可以设置恰当的情景问题。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问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牵引,设置什么样问题是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要考虑的。
1)由该问题的解决是否能得出需要传授的准确结论。
设置情景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探讨、研究该问题来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果解决问题后得出的结论不是或不能准确反映要传授的知识点内容,那么探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前,一定要对所设问题的解决思路过程有清晰、全面的判断,并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判断能否通过恰当的引导将探究过程引向正确的结论,否则应更换情景问题或放弃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教学的形式本身而生硬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2)用学生的既有储备知识和现有条件下能否解决该问题。
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应凭借着对问题的理解,以他们既有的经验、知识和现有条件来假设、分析、讨论、证明,以致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有组织、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不能替代学生去发散性、创新性地思考。因此所设问题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否则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得不出必要的结论,不仅达不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一个打击。因此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当然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就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所以应当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选择一个相对容易,但仍有争议的问题。
3)该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理解问题本质、探究问题所代表的涵义、总结归纳解决方法精髓的交互过程。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对他费尽周折得出的知识结论的掌握也一定是透彻而深刻的。更重要的是,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能从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来。这也就是传授式教学方式所难以完成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能从探究中引导启发学生的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对设置的问题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就是问题的本身也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层次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层层进入、步步为进的成就感和征服感,逐渐形成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将它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会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课堂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的灵活性决定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实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该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监控者、组织者应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掌控该过程,不仅是在教学设计上,在过程引导、组织、结论评价等都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考虑,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有序、充分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22-24.
[2]王春莉,于莹.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4,4:57-58.
[3]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25-26.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 情景问题
一、引言
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同,现代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客观条件支持,注重以引导和帮助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探究式教学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人开始积极向世人倡导实践的教学方式,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也渐渐由一名“讲授者”的角色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但这种角色的弱化并不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降低了,相反,这种表面上的弱化实际上是本质上的强化。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过程的特点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具有一定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但这些要素的的构成方式或实践流程却是灵活的,如图1所示,它体现了该教学法的弹性。它具有以下特点[2]:
1)开放性和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在设置的情景问题条件下,通过各式各样可以获得的探究活动诸,亲自得出结论。这种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取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2)交互性和探究性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交流和合作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经常性行为,这就能形成一个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学习的生动局面。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闭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强调主动、协作、交流、分析和推演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考虑
(一)把握探究式与讲授式教学的辩证关系
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摒弃讲授式教学。奥苏贝尔说:“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从纯接受学习到纯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3]讲授式教学注重既有结论、定理、知识的直接传授,并给予必要的反演证明,从而达到记忆储备知识的目的;而探究式教学注重从问题本身出发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开展探索研究,从而得出知识点结论。从对知识的掌握来看,前者掌握知识点的速度快,但不一定深刻,而后者由于是参与者亲自探究出的知识结论,因此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肯定比前者要强,但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当中,一门专业课的信息量往往很大,而且许多重要的关键结论均是在前人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得出的,如果仅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来复现该知识结论的获取过程,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两种教学方式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允许,应尽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毕竟,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本身要有意义得多。
(二)谨慎设置情景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便可以设置恰当的情景问题。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问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牵引,设置什么样问题是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要考虑的。
1)由该问题的解决是否能得出需要传授的准确结论。
设置情景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探讨、研究该问题来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果解决问题后得出的结论不是或不能准确反映要传授的知识点内容,那么探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前,一定要对所设问题的解决思路过程有清晰、全面的判断,并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判断能否通过恰当的引导将探究过程引向正确的结论,否则应更换情景问题或放弃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教学的形式本身而生硬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2)用学生的既有储备知识和现有条件下能否解决该问题。
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应凭借着对问题的理解,以他们既有的经验、知识和现有条件来假设、分析、讨论、证明,以致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有组织、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不能替代学生去发散性、创新性地思考。因此所设问题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否则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得不出必要的结论,不仅达不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一个打击。因此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当然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就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所以应当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选择一个相对容易,但仍有争议的问题。
3)该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理解问题本质、探究问题所代表的涵义、总结归纳解决方法精髓的交互过程。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对他费尽周折得出的知识结论的掌握也一定是透彻而深刻的。更重要的是,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能从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来。这也就是传授式教学方式所难以完成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能从探究中引导启发学生的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对设置的问题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就是问题的本身也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层次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层层进入、步步为进的成就感和征服感,逐渐形成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将它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会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课堂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的灵活性决定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实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该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监控者、组织者应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掌控该过程,不仅是在教学设计上,在过程引导、组织、结论评价等都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考虑,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有序、充分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22-24.
[2]王春莉,于莹.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4,4:57-58.
[3]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25-26.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