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科研给教师一双有敏锐度和洞察力的慧眼。所谓的“慧眼”是一种研究意识,教育科研能唤起了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由经验型教学过渡到科研型教学;所谓“慧眼”是一种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锤炼教师的思维能力,发展分类性思考、分层性思考、结构化思考能力。陈静静博士在《跟随佐藤学做教育》中提到:“佐藤学将教育研究的视角分为三种:‘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其中,“飞鸟之眼”指向的是发展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的宏观研究;“蜻蜓之眼”指向的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中观研究;“蚂蚁之眼”指向的是教育教学细节与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佐藤学的研究既有飞鸟的卓越性又有蚂蚁的草根性,他的教育研究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三双“眼”的转换与融合。下面就以我近几年参与的课题研究为例,谈一谈如何操作“课题驱动——视角切换——行动研究”的科研模式。
一、微观之眼聚焦脚下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中提出了一条科研弊端:课题崇拜,华而不实。指出有些老师做课题只想做教育部门下达的课题,只想做级别高的课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可见,教育科研的“繁荣”中存在着巨大的“泡沫”。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避免搞“书斋式”研究。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实”:重实际、重实践、重实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解决教育教学中微观的实际问题起步。
我所在的名师工作室在进行课题选题时,就从实际教学的困境出发,把研究目光聚焦到了小学生习作教学上,通过小学生习作现状与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习作现状就是:缺失童情、流失童真、散失童话、丧失童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童真意识的缺失,轻视了儿童语言,埋没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确定为“小学生童真习作教学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小学不同学段习作教学内容、习作教学策略和习作教学评价的研究。我从自己的习作教学实际出发,从针对性、新颖性、实用性三个方面進行考虑,把研究工作小型化,设计了主课题之下的子课题——《小学中学段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把自己的习作教学课堂作为主阵地,把常规的习作教学工作课题化,在一堂堂习作课、一篇篇习作批改、一次次教学反思中产生了真实的发现与思考。教育研究应该根植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中,以小视角研究真问题。
二、中观之眼整合超越
科研与教研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教研指向的是教学内容、目的、过程、方法等教学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而科研是针对教育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学习开拓、探索创造、提炼应用的研究过程,旨在探索教育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科研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基于问题、超越问题;要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当研究视角上移时,课题便获得了外延的生命力。在我参与的区级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刚进入实施阶段不久课题组成员就发现对于核心概念“阅读习惯”的界定有些陈旧与局限,导致课题研究没有突破创新。追因发现在常规的语文教材教学中不能充分挖掘“阅读习惯”的内涵,必须探索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上,在学校总体的课程结构中创设一脉相承的阅读课程。在群策群力之下,最终围绕教材教学、校本教材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主题实践活动这五个样态建立了“自然阅读”课程。课程的建立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路径与资源,“阅读习惯”这一核心概念也在课程实施中得到了更全面更科学的界定,赋予了它由低到高七个不同层次的内涵。课题的研究价值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教育科研应该要有整合超越的意识,敏锐地捕捉课题资源、拓展研究思路。
三、宏观之眼高屋建瓴
一线老师做的课题,大多属于应用型的课题,是已有的教育理论及成果在教育实践当中的应用,宏观理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冯卫东在《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中提出:每一个课题都应召唤理论与思想。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做到真正的结合,以我参与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为例:首先,理论的选择要从课题实际需要出发。“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有心理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深厚的理论背景,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些理论并没有对研究带来多少突围,能自始至终或在某些环节充分发挥借鉴、指导、应用价值的理论才是课题研究真正需要的理论。最终课题组将目光锁定在了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学校改革与课堂改革理论“构建学习共同体”上。“学习共同体”提倡老师与学生共生共存协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给课题核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亮起了明灯。接着,要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价值。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有三个核心条件:相互倾听的关系、挑战性课题、真正的学习。课题组就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在“挑战性课题”中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议题,让学生在协同学习中好问、多问、深问。最后,还要进行理论分析与论证,在运用外部的理论依据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总结。将经验结构化,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彰显科研的学术价值。
总之,教育科研应该在课题的驱动之下,根据研究实际灵活地切换视角开展行动研究。大小不同的视角能够把握好科研的支撑点——经验理论、生长点——发散整合、突破点——超越创新。
一、微观之眼聚焦脚下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中提出了一条科研弊端:课题崇拜,华而不实。指出有些老师做课题只想做教育部门下达的课题,只想做级别高的课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可见,教育科研的“繁荣”中存在着巨大的“泡沫”。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避免搞“书斋式”研究。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实”:重实际、重实践、重实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解决教育教学中微观的实际问题起步。
我所在的名师工作室在进行课题选题时,就从实际教学的困境出发,把研究目光聚焦到了小学生习作教学上,通过小学生习作现状与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习作现状就是:缺失童情、流失童真、散失童话、丧失童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童真意识的缺失,轻视了儿童语言,埋没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确定为“小学生童真习作教学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小学不同学段习作教学内容、习作教学策略和习作教学评价的研究。我从自己的习作教学实际出发,从针对性、新颖性、实用性三个方面進行考虑,把研究工作小型化,设计了主课题之下的子课题——《小学中学段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把自己的习作教学课堂作为主阵地,把常规的习作教学工作课题化,在一堂堂习作课、一篇篇习作批改、一次次教学反思中产生了真实的发现与思考。教育研究应该根植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中,以小视角研究真问题。
二、中观之眼整合超越
科研与教研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教研指向的是教学内容、目的、过程、方法等教学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而科研是针对教育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学习开拓、探索创造、提炼应用的研究过程,旨在探索教育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科研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基于问题、超越问题;要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当研究视角上移时,课题便获得了外延的生命力。在我参与的区级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刚进入实施阶段不久课题组成员就发现对于核心概念“阅读习惯”的界定有些陈旧与局限,导致课题研究没有突破创新。追因发现在常规的语文教材教学中不能充分挖掘“阅读习惯”的内涵,必须探索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上,在学校总体的课程结构中创设一脉相承的阅读课程。在群策群力之下,最终围绕教材教学、校本教材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主题实践活动这五个样态建立了“自然阅读”课程。课程的建立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路径与资源,“阅读习惯”这一核心概念也在课程实施中得到了更全面更科学的界定,赋予了它由低到高七个不同层次的内涵。课题的研究价值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教育科研应该要有整合超越的意识,敏锐地捕捉课题资源、拓展研究思路。
三、宏观之眼高屋建瓴
一线老师做的课题,大多属于应用型的课题,是已有的教育理论及成果在教育实践当中的应用,宏观理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冯卫东在《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中提出:每一个课题都应召唤理论与思想。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做到真正的结合,以我参与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为例:首先,理论的选择要从课题实际需要出发。“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有心理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深厚的理论背景,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些理论并没有对研究带来多少突围,能自始至终或在某些环节充分发挥借鉴、指导、应用价值的理论才是课题研究真正需要的理论。最终课题组将目光锁定在了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学校改革与课堂改革理论“构建学习共同体”上。“学习共同体”提倡老师与学生共生共存协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给课题核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亮起了明灯。接着,要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价值。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有三个核心条件:相互倾听的关系、挑战性课题、真正的学习。课题组就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在“挑战性课题”中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议题,让学生在协同学习中好问、多问、深问。最后,还要进行理论分析与论证,在运用外部的理论依据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总结。将经验结构化,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彰显科研的学术价值。
总之,教育科研应该在课题的驱动之下,根据研究实际灵活地切换视角开展行动研究。大小不同的视角能够把握好科研的支撑点——经验理论、生长点——发散整合、突破点——超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