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人西行的文化密码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本课所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内容贯穿三国至隋唐时期,时间跨度大,内容种类繁多,因此要对四个子目进行内容与结构上的整合,以整合文化演变的特征,探究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本课的史实通过预习等方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历史解释。
  同时,高一学生对史料信息获取的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引导中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进一步理解材料。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
  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
  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四则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征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而今天我要讲得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也谈谈蔡愔西行、法显西行。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像《西游记》那样的畅销书主角,《西游记》里面,唐僧有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样神通广大的弟子衬托着,又有法力无边的满天神佛和魔高一丈的妖魔鬼怪做配角,使得唐僧玄奘被众星捧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然,我们更要解读他们西行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解读蔡愔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汉明帝于是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教。永平十年,蔡愔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同还洛阳。汉明帝建精舍使其居住,称做白马寺。但朝中的大臣不相信佛经,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到白马寺烧香拜佛的人也是非常少。
  ——整理《中外历史纲要》《后汉书》
  材料三:“不到三世纪初,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性质的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示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就有机可乘。”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提问1:同学们在历史纵横中找出其主张。大家结合自己的认知,想一想玄学与佛教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生答:动荡的社会状况下人们需要一种帮助指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
  (师说:佛学在这个阶段借助玄学来传播,魏晋玄学所强调的虚无的道,无是万物根本等内容与佛教宣扬的无、空十分相似,通过玄学的认知推动了佛教思想的理解,可以说,魏晋玄学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机遇。)
  提问2:朝中的大臣为什么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
  生答: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提问3:蔡愔西行的时代,两汉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生答:史学代表作《史记》与《汉书》;文学成就集中在汉赋与乐府诗;医学上《皇帝内经》、第一步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的出现。
  (二)解读法显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佛国记》
  材料二: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長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等经典。法显从陆路去天竺,经南海而回中国,途经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岛),终于义熙八年(412)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上岸。其间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九死一生,历尽艰险。法显是第一个踏上古天竺的中国人,开拓水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法显传》
  提问1:法显西行东归后,佛教对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生答: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开始吸收佛教的精神出现新的发展,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提问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石窟、科技的具体表现。
  生答: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书法: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出现书圣王羲之;绘画:顾恺之、以形写神;石窟: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科技: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师说:作为西行求法、携经律以归第一人的法显,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是我们之前讲的儒佛教三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融,在交融中,佛教对中华本土文化儒、道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同时,伴随着佛教信仰的扎根、蔓延,顶礼膜拜的寺院、石窟应运而生,并以此为依托产生了独特的雕塑、壁画、绘画等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的这幅壁画中的内容画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胡旋舞,这种文化中的民族融合借佛教的艺术体现开来。)
  三、破解玄奘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跷霜雨而前踪。诚重累轻,求深虑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做官……。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三: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
  ——《贞观政要》
  材料四:“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隋使...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推行了‘推古改革’……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日本各阶层深受唐文化浸染,吟唐诗、好唐乐、服唐服……日本文化对于唐文化的汲取,全面而又充实”。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
  提问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抑佛、屡次规劝玄奘弃佛的原因。
  生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提问2: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的影响。
  生答: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时节、商人、侨民,是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两国都受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提问3:结合隋唐时期的文化,举例说明遣唐使来华学习的文化成就。
  生答: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李白等;绘画上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佛经、日历和书籍有雕版印刷。
  师说: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通过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等方式,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我们讲了三国至隋唐文化中思想、宗教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亲和力,而文化中科技与文学艺术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强大就在于这: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族、外来文化优秀成分,同时对自身文化的自我更新。这是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灿烂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摘 要: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九零后乃至零零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成长环境良好,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社会压力,他们会感到迷茫。那么,面对这群“新新人类”,怎样去理解他们、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管理  一、阿坝的独特长征文化  我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期刊
摘 要:心理辅导社会服务化探索。  关键词:监管民警;心理咨询;戒毒人员;类求助者  为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安全稳定,确保戒毒人员在生理脱毒期平安渡过,并提高戒毒质量,福州市公安强制戒毒所(以下简称所里)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组成心理矫治小组,引进社会心理机构(即福建海丝心路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理机构)参与心理辅导,在将近一年的心理辅导社会化实施过程成果不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期刊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北宋著名女词人。她是宋朝著名文人李格非之女,后嫁与赵明诚为妻,与夫共事金石研究,著有《金石录》等。一生经宋室南渡之役,家门变故之灾,国忧家难使她的词作中处处流出惜春惜花之情,离愁别恨之思,可以说唯有“凄清孤寂”几个字才能恰当的概括李氏词作的特色。而李清照本人也因为这些满溢着女性情怀的词作而被称为婉约词中大家。  1李清照词作特点概述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
期刊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这一刺客形象,以果敢勇猛、无畏生死著称。但对荆轲盛赞之余,除了辩证分析荆轲自身任性以及剑术疏浅之外,鲜有探析荆轲此次行刺失败的最重要内因——荆轲的逻辑思维。本文将以荆轲的逻辑思维漏洞为论证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其有哪些逻辑思维漏洞,又是如何导致行刺失败的。  关键词:荆轲刺秦;失败原因;逻辑思维;漏洞百出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一开始便以敏锐果敢的形象出场。初读课文时,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具备非常强的感性思维特征,为此班主任进行管理工作时,单纯的说教已无法改变学生的思想和做法,他们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同时对于管理学生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效果。情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具备极强感染力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下,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出发,充分建立出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为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的
期刊
以多数评论的观点来看,王安忆的《长恨歌》似乎是在讲述王琦瑶的人生悲剧,且着重论述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本文打算以另一种视角,借助世俗化的审美观和现代关于“存在”的观点来分析作者对王琦瑶这一人物的构思和定位,并从王琦瑶的悲剧中看出王安忆所寄予的人文内涵。  杨玉环,王琦瑶与“历史宿命论”  有人把王琦瑶的命运归结于三大因素:身为女性的自我弱点、男权社会的畸形产物、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动。如果仅公式化
期刊
《历史的天空》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塑造了血性真实的英雄形象梁必达。《历史的天空》通过讲述梁必达因偶然而成就的传奇一生,以新颖的视角,明快甚至口语化的语言承载着严肃的历史反思,架构着“套环式”的二元结构。  《历史的天空》开始于梁必达、朱一刀、陈墨涵、韩秋云几个青年挣脱了日军的追杀,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分道扬镳。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阴差阳错的偶然成了命运的必然归宿。他
期刊
群众,是与先驱者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广义上包括了先驱者面对的孩子、青年、敌人等群体。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方式描绘了多个群众的形象,整部作品仿佛是一幅饱含着思想和哲学智慧的群像图卷。  《秋夜》中描绘了一个只会做梦的小粉红花形象。小粉红花是对“黄金时代”有绝对向往的群众的象征,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冻得红惨惨”却仍然在做梦。惨烈现状与美好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不符合“中间物”意识,因而有绝对向往
期刊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论述和新要求,为了顺应这些要求,学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再加上我校地理位置虽在县城,但学生生源有县城学生、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的教育不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明其义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
期刊
◆摘 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丰富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鼓励学生写“兴趣日记”,通过营造宽松氛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积累;激趣;创新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很多老师感到棘手的是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其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缺少写作的素材,对作文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量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