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本课所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内容贯穿三国至隋唐时期,时间跨度大,内容种类繁多,因此要对四个子目进行内容与结构上的整合,以整合文化演变的特征,探究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本课的史实通过预习等方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历史解释。
同时,高一学生对史料信息获取的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引导中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进一步理解材料。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
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
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四则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征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而今天我要讲得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也谈谈蔡愔西行、法显西行。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像《西游记》那样的畅销书主角,《西游记》里面,唐僧有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样神通广大的弟子衬托着,又有法力无边的满天神佛和魔高一丈的妖魔鬼怪做配角,使得唐僧玄奘被众星捧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然,我们更要解读他们西行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解读蔡愔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汉明帝于是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教。永平十年,蔡愔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同还洛阳。汉明帝建精舍使其居住,称做白马寺。但朝中的大臣不相信佛经,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到白马寺烧香拜佛的人也是非常少。
——整理《中外历史纲要》《后汉书》
材料三:“不到三世纪初,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性质的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示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就有机可乘。”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提问1:同学们在历史纵横中找出其主张。大家结合自己的认知,想一想玄学与佛教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生答:动荡的社会状况下人们需要一种帮助指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
(师说:佛学在这个阶段借助玄学来传播,魏晋玄学所强调的虚无的道,无是万物根本等内容与佛教宣扬的无、空十分相似,通过玄学的认知推动了佛教思想的理解,可以说,魏晋玄学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机遇。)
提问2:朝中的大臣为什么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
生答: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提问3:蔡愔西行的时代,两汉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生答:史学代表作《史记》与《汉书》;文学成就集中在汉赋与乐府诗;医学上《皇帝内经》、第一步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的出现。
(二)解读法显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佛国记》
材料二: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長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等经典。法显从陆路去天竺,经南海而回中国,途经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岛),终于义熙八年(412)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上岸。其间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九死一生,历尽艰险。法显是第一个踏上古天竺的中国人,开拓水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法显传》
提问1:法显西行东归后,佛教对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生答: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开始吸收佛教的精神出现新的发展,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提问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石窟、科技的具体表现。
生答: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书法: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出现书圣王羲之;绘画:顾恺之、以形写神;石窟: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科技: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师说:作为西行求法、携经律以归第一人的法显,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是我们之前讲的儒佛教三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融,在交融中,佛教对中华本土文化儒、道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同时,伴随着佛教信仰的扎根、蔓延,顶礼膜拜的寺院、石窟应运而生,并以此为依托产生了独特的雕塑、壁画、绘画等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的这幅壁画中的内容画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胡旋舞,这种文化中的民族融合借佛教的艺术体现开来。)
三、破解玄奘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跷霜雨而前踪。诚重累轻,求深虑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做官……。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三: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
——《贞观政要》
材料四:“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隋使...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推行了‘推古改革’……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日本各阶层深受唐文化浸染,吟唐诗、好唐乐、服唐服……日本文化对于唐文化的汲取,全面而又充实”。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
提问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抑佛、屡次规劝玄奘弃佛的原因。
生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提问2: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的影响。
生答: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时节、商人、侨民,是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两国都受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提问3:结合隋唐时期的文化,举例说明遣唐使来华学习的文化成就。
生答: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李白等;绘画上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佛经、日历和书籍有雕版印刷。
师说: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通过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等方式,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我们讲了三国至隋唐文化中思想、宗教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亲和力,而文化中科技与文学艺术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强大就在于这: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族、外来文化优秀成分,同时对自身文化的自我更新。这是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灿烂的重要原因。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本课所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内容贯穿三国至隋唐时期,时间跨度大,内容种类繁多,因此要对四个子目进行内容与结构上的整合,以整合文化演变的特征,探究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本课的史实通过预习等方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历史解释。
同时,高一学生对史料信息获取的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引导中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进一步理解材料。
四、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
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
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四则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征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而今天我要讲得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取经,也谈谈蔡愔西行、法显西行。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像《西游记》那样的畅销书主角,《西游记》里面,唐僧有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样神通广大的弟子衬托着,又有法力无边的满天神佛和魔高一丈的妖魔鬼怪做配角,使得唐僧玄奘被众星捧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然,我们更要解读他们西行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解读蔡愔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汉明帝于是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教。永平十年,蔡愔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及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同还洛阳。汉明帝建精舍使其居住,称做白马寺。但朝中的大臣不相信佛经,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到白马寺烧香拜佛的人也是非常少。
——整理《中外历史纲要》《后汉书》
材料三:“不到三世纪初,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性质的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示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就有机可乘。”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提问1:同学们在历史纵横中找出其主张。大家结合自己的认知,想一想玄学与佛教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生答:动荡的社会状况下人们需要一种帮助指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的新宗教。
(师说:佛学在这个阶段借助玄学来传播,魏晋玄学所强调的虚无的道,无是万物根本等内容与佛教宣扬的无、空十分相似,通过玄学的认知推动了佛教思想的理解,可以说,魏晋玄学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机遇。)
提问2:朝中的大臣为什么只敢相信当时提倡的儒家学说?
生答: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提问3:蔡愔西行的时代,两汉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生答:史学代表作《史记》与《汉书》;文学成就集中在汉赋与乐府诗;医学上《皇帝内经》、第一步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的出现。
(二)解读法显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佛国记》
材料二: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長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等经典。法显从陆路去天竺,经南海而回中国,途经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岛),终于义熙八年(412)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上岸。其间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九死一生,历尽艰险。法显是第一个踏上古天竺的中国人,开拓水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法显传》
提问1:法显西行东归后,佛教对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生答: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开始吸收佛教的精神出现新的发展,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提问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石窟、科技的具体表现。
生答: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书法: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出现书圣王羲之;绘画:顾恺之、以形写神;石窟: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科技: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师说:作为西行求法、携经律以归第一人的法显,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是我们之前讲的儒佛教三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融,在交融中,佛教对中华本土文化儒、道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同时,伴随着佛教信仰的扎根、蔓延,顶礼膜拜的寺院、石窟应运而生,并以此为依托产生了独特的雕塑、壁画、绘画等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的这幅壁画中的内容画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胡旋舞,这种文化中的民族融合借佛教的艺术体现开来。)
三、破解玄奘西行的文化密码
材料一: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跷霜雨而前踪。诚重累轻,求深虑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做官……。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三: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
——《贞观政要》
材料四:“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隋使...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推行了‘推古改革’……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日本各阶层深受唐文化浸染,吟唐诗、好唐乐、服唐服……日本文化对于唐文化的汲取,全面而又充实”。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
提问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抑佛、屡次规劝玄奘弃佛的原因。
生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提问2: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的影响。
生答: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时节、商人、侨民,是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两国都受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提问3:结合隋唐时期的文化,举例说明遣唐使来华学习的文化成就。
生答: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李白等;绘画上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佛经、日历和书籍有雕版印刷。
师说: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通过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等方式,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我们讲了三国至隋唐文化中思想、宗教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亲和力,而文化中科技与文学艺术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强大就在于这: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族、外来文化优秀成分,同时对自身文化的自我更新。这是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灿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