圐圙人家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鱼儿
  圐圙里的草木在一年中最盛的阳光下自在生长。
  爹突然说话了,爹说:“面——鱼——儿。”
  娘没听清楚爹的话,娘正在做着啥事情或者发呆。但娘知道爹说话了,就怔怔地看着爹。爹的眼睛里有好多话。娘知道爹的眼睛里有好多话,但爹的嘴一直动着,动好长时间了,话却没有出来。娘叹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或者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娘又听到了爹的声音。
  “面——鱼——儿。”爹的嘴又动了,爹这一次很坚决地把这三个字从嘴边上抿出来了。
  娘就看爹,见爹也一直看着娘,一直看着,眼睛里塞了满满的内容。
  娘又看窗外,窗外的天很高,七月的天空总也是满满的,说不上是啥东西,但总感觉很满很满。院子里的那棵老榆树晃了晃身子,一片树叶开始往下飘,然后又是一片。
  怎么就想起面鱼儿了?娘看了看日历,可不是?阴历七月十五了呢。
  爹是在突然的某一天不能说话的。那天中午,爹迷迷糊糊地醒来,说做了个梦。爹说梦见女儿了,梦见女儿给包饺子了。爹说着话,嘴里就有口水流下来。娘想,爹是想吃饺子了,就和了面,做了馅儿,包饺子。爹和娘都不吃肉,爹小的时候吃,但娘来后两个人就都不吃了。娘做的是土豆鸡蛋馅儿,先把土豆擦成丝,再把稍微炒了一下的鸡蛋拌上,放点儿香油和调料,吃起来挺香。饺子还没熟,隔壁的二婶送来了黄糕,爹吃了一口,又吃第二口的时候,就噎住了,脖子伸了几次含在嘴里的糕都没有咽下去。最后糕吐出来了,爹却说不出话来了。
  娘尝了尝饺子,皮子软了,馅儿也熟了,给爹捞了放在跟前,跟爹说话,却见爹嘴张得大大的,舌头朝后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你出啥洋相?看看你,出啥洋相!”娘说着话,给爹的饺子碗里倒了醋,却见爹真是说不出话来了。
  “你说话啊!你说话啊!”娘慌了,一遍一遍地说,一遍一遍地说,却是再也没有听到爹说话的声音。
  原来已经是七月十五了,娘看着爹就想到了那些年做面鱼儿的事。
  那时白面不多,一年分不到多少,留着过中秋节和大年的时候包饺子。但过七月十五的时候,家家都给孩子们捏面鱼儿,娘就叫孩子们到收割完的田地里去捡麦穗,捡回来的麦穗搓下麦子来到碾坊里碾了,就能做面鱼儿了。面多的时候面鱼儿就大一点儿,面少了面鱼儿就小一点儿。娘把面揉得软软的,一揉一捏就变成了鱼儿;往鱼儿脖子上绕一圈儿面,用梳子在两边压压就成了翅膀;野地里有一种草,尖尖上结了角,角里边的果实正好熟了,扁豆大小,黑黑的,把它安在鱼头的两边,就成了眼睛,好多人把那草叫“鱼眼草”。做完了这一切,娘从柜子里翻出一个纸筋笸箩,从里边找出一个纸包,展开,从里边取出一块粉红色的东西,少掰下一点儿,放在水里化开,就用筷子头儿沾上,在鱼的身上点红点儿,鱼一下子就好看了。鱼儿上笼,不大一会儿家里就飘出了香味。差不多十分钟后,揭开笼,胖嘟嘟的鱼儿就在腾腾的蒸气里活了。
  娘开始和面,现在面不缺了,柜子里的面倒是好长时间都吃不完,放着放着就不新鲜了。
  好长时间不做面鱼儿了。孩子们一个一个从家里离开以后,家里就只剩下两个老人了。空屋人疏,没有了打闹,没有了争吵,原本拥挤的屋子竟就显得有点儿空荡荡的了。起初每当七月十五到来的时候,娘也会想起从前,想起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看她做面鱼儿,后来就渐渐地忘了。这时候经爹一说,娘想起了不知道哪一年从窗户外边射到面鱼儿上的阳光,孩子们的面孔却已模糊。
  生疏了呢!娘想着以前的程序,一点儿一点儿的记忆也在这回想中给拉回来了。
  和面,捏鱼儿,用梳子压鱼翅,娘做得很认真。
  爹靠着被子坐在炕上,目不转睛地看,大气都不出。好几次娘以为爹睡着了,看爹,爹的眼睛却睁得圆圆的。


  爹一直看着,娘就认真地做着。娘感觉周围围着一群孩子,娘感觉一个孩子说了一句啥,另一个孩子回了一句,两个孩子就吵。娘感觉面鱼儿有了翅膀,两个孩子又不吵了,他们一齐说:“呀,这鱼儿或许能飞起来。”娘就笑了笑,脸上竟然飘起了一朵红云。
  娘是感觉到了屋子里的热闹,娘是又回到了从前,一绺头发挂在娘的额前。以前也是这样子的,娘顾不上理理,看看手上都是面,只仰起头让头发稍稍拢拢。那时候娘的青丝让屋子里满是阳光,而现在垂下的白发让老屋愈显得老了。
  爹像是睡着了,他僵硬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歪歪的笑。
  娘出去了,娘出去了好长时间,回来的时候,见爹看着面鱼儿发呆。
  阳光铺在炕上,面鱼儿沐在阳光里。
  娘是出去找鱼眼草了。以前每到七月,娘总会早早从野地里把鱼眼草拔回来,放在院子里的窗台上,到捏面鱼儿的时候用上。娘已经好久没有再拔鱼眼草了。
  坐在灶上的锅开了,水汽飘在屋子里,让那阳光一晃一晃,看上去面鱼儿像是在游动着。
  娘还在屋子里找着,娘总怕丢了什么东西。娘听到了锅里的水“咕咚咕咚”响着的声音,娘听到了鱼儿们游动的声音。娘仿佛听到锅里的水在说“快来快来”,炕上的面鱼儿在说“好的好的”。娘不找了,娘满足地从一个布包里拿出一个方方的东西,放在嘴上哈哈,看看不行,就又在红水里蘸蘸……
  蒸笼上锅以后,是最安静的时候。阳光安静了,雾气安静了,爹也安静了。娘看着爹的眼睛,爹的眼睛这时候变成了那些年一群孩子的眼睛。
  暄腾腾、胖嘟嘟的面鱼儿出笼了,娘顾不上烫手不烫手,吸著气两手捧着面鱼儿让爹看。爹好奇地看着,爹一直看着,最后他的目光定在了面鱼儿身子中间的一个“戳”上,那个“戳”方方正正的,上面是四个醒目的红字。
  爹的嘴咧了咧,想要说啥,可是啥也没说出来。
  爹没有忘记,看来爹真的没有忘记,他的名字就叫“陈面鱼儿”。   圐圙玫瑰
  奶奶捣着小脚从屋子出来往圐圙走。
  奶奶走过院子的时候,一只麻雀正在唱歌。麻雀唱的啥歌,奶奶知道,奶奶抬起头来看看麻雀,竟然就哼出来了:“家巴雀儿,卖豆芽,卖不了豆芽回不了家;回了家,老婆骂。老婆老婆你甭骂,我给你扇火哄娃娃……”
  家巴雀儿听到了,家巴雀儿不高兴了,就换了语调,就骂:“偏你知道,偏你知道……”
  奶奶说:“去,去。”
  家巴雀儿没了兴致,就抖抖身子,又抖抖身子,然后翻了翻白眼,刺棱一下飞了。
  奶奶还没走进圐圙就闻到了玫瑰的香,玫瑰的香是漫出来的,榆木棍儿围起来的栅栏拦都拦不住。
  推开栅栏门,奶奶听到了吵闹的声音。在栅栏外边的时候没有,一进栅栏门,圐圙里就都是声音了。声音挤着声音,声音撞着声音,声音把奶奶的耳朵都弄疼了。
  奶奶说:“甭吵甭吵。”奶奶说了好几遍,可是那些声音还在吵。
  “你踩了我的脚。”一个声音说。奶奶听出来了,那是顺人的声音,顺人的声音总是哑哑的,离得远了就听不清了。顺人是奶奶的大儿子,顺人一般不说话,顺人说话是别人把他的脚踩疼了。
  “就要踩,就要踩。谁叫你的脚绵绵的呢!”一个声音又尖又细,高得都超过院子外边的老榆树了,这是奴旦的声音。奴旦总是很调皮,奴旦踩了别人的脚还嬉皮笑脸的,奴旦总会欺负老实的顺人。奴旦不仅踩顺人的脚,还会把自己的脚高高地抬起来,顶到顺人的腰上,这时候顺人倒开始笑起来了,奴旦的脚把他弄痒痒了。
  季生话不多,季生只看着天发呆。季生好像能从天上看出什么东西来,但大多数时候季生看到的是家巴雀儿,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一群一伙地飞过,或者只有一只飞着飞着就朝着季生拉下一泡屎。季生一直认为家巴雀儿是故意的。
  季生好像真的看到了天上的什么东西,季生说:“你们能不能不吵,你们能不能不吵?你们以为你们的声音是玫瑰的香味?”季生说这话的时候,眼睛还在看着天。看着看着,他鼻子就痒痒的,脸一抽一抽,一抽一抽……奴旦就不踩顺人的脚了,也不顶顺人的腰了,只就捂住了耳朵等着季生下一个动作。顺人也不说话了,顺人本来就话少。奴旦不调皮了,顺人就安静下来了,他看到季生嘴咧着,也在等。季生一抽一抽,一抽一抽,却是平静了,看看奴旦,再看看顺人,笑了,很得意的样子,特别得意的样子。他们都知道季生的喷嚏打得响,这一次却是让季生骗了。
  吵着吵着,就听到奶奶的声音了。当奶奶走近的时候,就静了。
  他们都捂住了嘴,有时候他们是能憋住的,他们会憋好长时间不出声。以为他们都不在了,却是都把嘴捂得紧紧的,却是三个都在做鬼脸呢。
  “别装了别装了。”奶奶就走近了三个人。奶奶知道他们中的谁肯定会憋不住,使劲儿憋也憋不住,然后扑哧一下笑出来。经常是那个最小的奴旦,他朝着别人挤眉弄眼,满脸怪相。他逗着别人,却是自己先忍不住了。接着呢,就是顺人了,顺人实在,见奴旦忍不住了,他也就不憋着了。他也不是多想憋着,他是老大,总想配合着两个兄弟把这个游戏做完。
  季生是最有主意的,季生不用捂嘴,他一看天就行了。天似乎可以把他的目光定住,也能把他的表情定住。这是个心硬的人,奶奶常常这样想。
  三团玫瑰紧紧地抱团儿,三团玫瑰是哪一团先动起来的?自然是那一团瘦瘦低低的。三团玫瑰抱在一起动起来,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
  奶奶突然叹了一口气。
  奶奶说:“顺人你怎出去当了兵就没回来?是不是嫌这院子小?是不是嫌这村子小?是不是嫌我这老太婆话多?”
  奶奶说:“季生我知道你心重,我知道你心很高很高,可是你为啥要去那东边的河里?别人说你是看上了二海海家的三女儿,人家不同意你就跳了河了。我不相信你会跳河,我只是觉得你想到河里去凉快一下。”
  奶奶说:“奴旦是妈对不起你。你其实是妈最心疼的,可是家里有你大哥二哥,你五叔家生了四个孩子了都是女孩,就央求着把你过继过去。妈是不愿意的,可是你五叔左求右求,你爹你妈是没办法了。谁知道把你过继过去了,他们却有了男孩……妈早知道你大哥二哥早早就……妈说啥也不会让你走;妈要早知道你到了五叔家会成为他们的累赘妈说啥也不会让你去;妈要早知道你在他们家不开心,三十岁都没活到,说啥也不会让你去。你是妈的孩子,最后妈却不再是你的妈……”
  奶奶说着话,玫瑰花不再动了,三团玫瑰撒开了手,三团玫瑰噤了声。
  “你们都早早不在了,妈活这九十几岁有啥用?妈活这么多年,妈把你们的岁数都活了,妈每一个黑夜只能跟你们的影子说话。跟你们的影子说话的时候,妈就觉得你们还像小时候一样调皮,还像小时候一样在夜里睡觉的时候就长大了。”
  奶奶揉了揉眼睛,奶奶看了看玫瑰们,奶奶说:“妈把你们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埋在了玫瑰树下,妈知道玫瑰就是你们,妈知道你们站着不说话,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憋着。妈看见了你们做鬼脸的样子,妈知道你们会憋不住的。”
  一只喜鹊和一只麻雀站在圐圙的栅栏墙上,麻雀还是先前的那只,喜鹊也是常见的一只。这时候麻雀不唱歌了,喜鹊却开始唱歌。喜鹊唱的是另一首,喜鹊经常唱的就是這首歌。
  奶奶说:“听听,你们听听,这就是我常教你们的歌:喜鹊儿尾巴长,娶过媳妇忘了娘;喜鹊儿尾巴长,娶过媳妇忘了娘……”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只先前唱歌的麻雀的眼睛里竟然有泪流了出来。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历史沿袭的角度出发,真实而详细地探索并论述了孝歌——这一独特的民间丧葬礼仪的表现形式、内容分类、进展流程、音乐演奏的具体情况,并追溯了它的历史渊源和沿袭演变过程,从而为我们继承“孝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翔实的依据和有效地帮助。  关键词:孝歌;传统音乐;丧礼习俗;礼祭仪式  在商洛城鄉,特别是在江淮移民后裔“下湖人”所居的广大山村,普遍流行着一种独特的丧礼习俗——唱孝歌。  孝歌
期刊
刘恩波,一级作家,著有《捕捉》《为了我们丰盈地生存》等作品集,曾经荣获辽宁文学奖、辽宁文艺评论奖、《中国诗人》优秀诗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奖项。  喜欢赫塔·米勒的说法,“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我觉得写作中的女真,也时常在她的作品中带给我们“魔圈”的诱惑。即便是小小说,她也同样写得风生水起,不甘落于俗套,落于自己和别人的窠臼中。也就是说,她的小小说写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
期刊
月亮定然是属于夜空的水果,圆时枇杷弯时蕉。  而阴雨天月亮就不复存在了,寇晓清因此有点儿寂寥,心里空落落的。缺了明月光,像火车在黑暗的隧道里呼啸。  寇晓清一个人在街上,自己把自己安排在秋风秋雨里,果真像一个失恋的人。  爱情的结局时常不遂人愿,所以要撤出来,一个人呼吸,一个人微笑,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  不用买连着座位的两张电影票。捏紧自己的票,借着暗淡的光,寻找自己票面上的座位。耐心地一格一格
期刊
漂泊者离开桑吉面馆,摸了摸口袋,里面还有几块硬币,那些圆圆的硬币在他不住的揉搓下已经变得温热。  扎西饭店在央金一路,据说是收留漂泊者的温柔之乡。  漂泊者在扎西饭店门口徘徊,久久未进去。  黑夜降临,城市的空气潮湿而凝重。车辆吼叫着,发疯般从他身边经过,来来往往的行人带着诡秘的笑容也从他身边经过。扎西饭店门楼上的霓虹灯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漂泊者感到一阵眩晕,顺势和跪在夜灯下的一位老人紧紧地挨在一起
期刊
天空飘着鹅毛大雪,雪花像翻滚的数不清的蝗虫一样。我挎着爸爸的胳膊,走进南丁格尔公园,踏着覆盖着曲径的厚雪。爸爸需要散心。爸爸不时抬头望望迷茫的雪雾。爸爸平时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喜欢下雪天。没料到爸爸这么喜爱下雪。好在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大雪几乎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我们的大袄上很快覆盖了一层白雪。爸爸不让打伞。爸爸说打伞看雪景就没意思了。  突然,爸爸很兴奋,非要回医院见护士。爸爸脚下的厚雪,好像
期刊
军医大学医生李小稚,跳起来,转起来:“去武汉!去武汉!签名了!批准了!”  退掉回家的机票。海关大钟,缓缓地,一下一下地响着。小稚的头忽地大了。坏了!坏了!眼前是妈妈,头发花白的、面有皱纹的、走路有点儿跛的妈妈。  三天前,小稚欢天喜地地打电话给妈妈:“妈,这回给你个惊喜,今年我要嫁出去——哪个人?照片发给你过,就是,就是穿军装那个——你乐啥!质量合格,包你满意……”  可是,可是,就要登机去武汉
期刊
一九八三年立春早。过罢年,地里就化冻了。  正月初九,闲置几个月的打谷场上,又热闹开了。  多年的规矩,也为图个好彩头,每年这天,茹冈生产队就开大会,很庄重。  往年开会定“盘子”,要将这一年种庄稼的事儿,还有别的大事儿,凑到一块儿说道说道。这年的会要变样儿。  早早到场的社员,仨一群、五一伙,在悄悄议论着、争执着什么。  “咦,咋不见老‘木本队长’哩?”不知谁说了一声,弄得场上没声息,不少人皱起
期刊
律师宣读过遗嘱,众人鸦雀无声。  太出人意料了。谁能想到召集大家来是做这事:先给老人家选一件盖脸的东西。  老人家住ICU多天,随时可能跟人世告别。把晚辈召集来,肯定是病情恶化了。白布或黄纸,除了这两样,人咽气之后,脸上还可能盖别的东西吗?家族财产大部分早已经分割清楚,想到了最后时刻会有考验,想到了老人家也许还有秘不示人的财富要宣布归属,想到的是有机会跟老人家再表达一次如何把家族产业进行下去、发扬
期刊
“您能不能给我,带一个绘本进来?”晓云说,“就是那个《年兽来了》,医院前面的书店有的。”  “你要搞清楚,这是隔离病房,能带什么不能带什么,都有严格规定。”医生张默言口罩后的声音特别严肃。他知道大过年的,要这些正处于花季的小护士坚守在有些寂寞的病房里,是有些为难她们了,但这不是非常时期吗,居然还有心思想看绘本?  晓云知道张医生理解错了她的意思,就解释道:“不是我要看,是他,醒来的时候,老是给我说
期刊
我很小的時候,家里有一只爱孵蛋的母鸡,我们叫“老抱子”。小鸡出壳以后,母亲就会把家里的大黄猫捉过来,让它看小鸡。母亲说:“你看,你看,叫你看!”突然抬手照准大黄猫的脑门儿就给了一大巴掌。大黄猫被教育以后,看见小鸡就绕道走。  房子西边,有一个草垛,母亲说草垛下面住着“老黄儿”,不让任何人动。我问谁是老黄儿,父亲插话说:“黄鼠狼呗。”母亲赶紧打手势叫父亲闭嘴。母亲修了一座高不到半米的小庙,里面竖着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