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考试前后感到紧张焦虑,并伴有一定的身心反应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与考试。这是高三学生常有精神状态。
一、成因
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过去考试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多次经受考试失败,缺少成功的体验,形成了学业上的自卑感,大多数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业上的自卑感同时存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指责成为一种心理刺激,学习焦虑在开始时通常都是怕因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父母批评、被别人瞧不起;不能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和他人的批评,因而以偏概全地以为己不如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与考试;由于平时努力不够、知识准备不足,对考试结果没有把握等等。
学生仅仅是因为学习而焦虑吗?不,学习焦虑的背后是学生对不能获得爱与认可的忧虑。之所以出现过分强烈的学习焦虑,多数是自认为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
其实,学习焦虑本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完全没有学习焦虑的状态是不存在的,适当的学习焦虑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完善,只要是为消除这种学习焦虑而做出努力的行为,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在适当的焦虑水平状态下,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如果学习焦虑情绪过强,则会抑制学习动机,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
那么,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做些什么让自身的学习焦虑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呢?
二、认识
1.努力不一定是有结果的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能想到,就能做到的。当然,努力是会有一定回报的,相对于个人来讲,越努力得到的越多。但是我比他努力,不一定我得到的就一定比他多。因为这个“得到”不完全取决于我的努力,还取决于他的努力以及我和他的其他条件。可能他比我更会安排时间,做事比我有效率,先前的基础比我好。虽然我可能比他努力多了,但是表面上看来,他比我考得好。
2.学习效率无法无限制地提高
人的智力、体力、情感都会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智力临界日时,思路不清;体力临界日时,全身疲乏;情绪临界日时,心烦意乱。在一天24小时内,人的大脑也会有周期的波动。人的生理周期决定了人的状态波动,有些人早上状态好,效率高,有些人则是晚上更有精神。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生物周期变化的影响,但是对一个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来说,生物钟的周期变化对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尽管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变化,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做出调整,从而降低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目前我们用了2%的大脑,但是这2%的大脑就已经耗费了20%的能量,如果我们希望运用更多的大脑,那我们的能量可能连正常的生理功能都维持不了了,所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在增加。开始时,大脑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但继续下去,工作能力随之下降,疲劳出现,此时皮层的工作由于超过了工作能力的界限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在保护性抑制过程中,全身的机能活动暂时降低,大脑皮层处于休息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机能损耗。疲劳、睡眠都是保护性抑制的表现方式。
人们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神经细胞群处于兴奋(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休息)状态。由此,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机能活动方式。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旧的镶嵌形式不够用时,新的镶嵌形式形成。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各个区域机能相互轮换的形式,才使大脑的各个区域得以轮替休息,维持较长的工作能力。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将不同性质的课程进行轮换,让脑力与体力活动相互交替,这有益于学生减少疲劳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规律,合理安排作息,状态好的时候要投入到学习中,状态差的时候就要懂得放松,学习要学会适可而止,防止大脑活动过度兴奋后引起的学习疲劳。
3.失眠不可怕
对睡眠有一颗平常心。每个学生不要刻意去关注自己睡好睡不好,困了就睡,不困就学。心里可以想着,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大事,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起来翻翻书,但不能看过于刺激性的东西。有了这种平常心态,把过分关注睡眠的念头扔掉了,大脑反而变得平静安宁,会很快进入梦乡。
不用因一夜没睡好而忧心忡忡。不少学生认为睡不好脑子会变笨、记忆力会下降,学的东西会容易忘掉,甚至认为身体都会因此垮掉。其实,这是杞人忧天。所谓“真的没睡好”多是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即心理学中说的主观失眠。心理学家曾经对睡眠进行剥夺实验后发现,即使真的一夜没睡,对第二天人的身心活动也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不要过分夸大主观失眠的害处,自己吓唬自己。
不要把睡觉做梦当成坏事。有些学生认为睡觉时做梦就表示没睡好,为此而焦虑不安。殊不知,人人都会做梦,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梦境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时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做梦有利于清除脑中杂乱无章的东西,对大脑是有益的调整,还可消除疲劳。所以,不必为做梦而揪心多虑。
4.考试不存在超水平发挥或考砸的状况
考试不是引起紧张的根源,是我们对考试的看法和期望引起了紧张。
复习阶段,每个学生的心情都很复杂,都会在复习的同时想到许多与考试结果有关的事情。如“我一定要考年级前三十名,否则我……”这类想法会加重紧张与焦虑,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不合理想法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以偏概全,走极端。它通常以“一定”“必须”等绝对化的字眼出现。在逻辑上,它陷入非此即彼,要么好要么坏,缺少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种人把“考第几名”的愿望给绝对化了,并将之与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联系起来,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焦虑。 为什么“必须要考第几名”是不合理的想法呢?这样难道不是给自己鼓劲吗?非也,学生面对的考试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考试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拿到多少分。如果认定自己一定要考上第几名,就是无视这种考试的不确定性,就会对自己有过高要求并主观地认为人能控制考试结果,这样会使自己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第一与第十并不是天堂与地狱之别。考了第一并不意味着人生已经成功了,从此不用再奋斗了。人生的路还很长,真正的努力在后面,人生的成功更取决于持续地努力与奋斗。“必须考上第几名”反映的是人的虚荣心。背后的真正动机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盲目攀比。这种把超过别人当作奋斗目标的心态,更会使自己感到不安和焦虑。把一条路变成多条路,就会降低学习焦虑。把“必得”调整为“尽量得”就会轻松许多。我们会对自己说:“考上第一当然最好,只要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也不错。”这样,我们就把“给自己一条路”改变成“给自己多条路”。就不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只能失去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大考小考和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测试,测试自己各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考试中有的同学成绩会往上升,有的会往下降,但这些都不是考好和考砸的问题。同学们往往遇到拿手的考题就可能多得几十分,遇到不拿手的就可能少得几十分。因为考试考的是知识总量,某位同学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考的内容恰是他正好不会或不太会的,该同学不要自责和懊恼,应找出原因和制定下一步的对策,设定易达成的目标并采取切实的行动。不用希望在考场上出现奇迹,而应尽可能把底子铺全铺厚一些,尽力去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应考,尽可能让自己的知识大框架搭得更牢固一些。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天花板效应。意思是,如果我们把门槛设到天花板那么高,怎么都爬不上去,那么最后就不会再努力了。对自己的状况和学习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如考得不好是客观事实,但是,它也帮助自己找到了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三、自我调控
1.试着既欣赏和肯定自己也欣赏和肯定他人
可以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同学的想法、做法,及时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告诉自己——我很棒,但我不需要自己必须是最棒的。
主动寻求爱的安全感,可以直接向父母或老师提出问题:“我如果没考好,是不是你们就不喜欢我了?”你会发现父母和老师虽然天天把学习挂在嘴边,但直接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我觉得你很多方面都很好,我很喜欢你,只是我觉得你可以学得更好。”主动去要求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欣赏和肯定,有了这种爱的保证,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会充分地享受学习,也会更欣赏和肯定自己。学习会给我们充分的乐趣,当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那是正常的焦虑。
2.学会宣泄和主动求助
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缓解焦虑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不过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简单地迁怒于人、找替罪羊,或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可以是文明的、高雅的、富有人情味的交流。主动向父母、同学朋友或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即使他们无法替你解决,但是交流过程本身就会让你的心情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
3.学会积极暗示
消极暗示是自我挫败的帮凶。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刚刚学骑自行车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反复告诉自己别撞上、别撞上,可结果却偏偏撞上;参加重大考试,告诉自己别紧张、别紧张,可往往是脑中一片空白;睡前一再祈祷:今晚一定要好好睡一觉,千万别再失眠,可常常是辗转反侧,焦躁难眠……
这些其实都是消极心理暗示的结果。告诉自己别撞上、别紧张的潜台词是我一定会撞上、一定会紧张,是自己在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一个故事:一个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他顿时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冷得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干不好、我会失败等,不要在外界打败自己之前就自我挫败了。
积极暗示是成功的基础。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我们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当我们习惯地想象快乐的事,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习惯地令我们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所以,我们对大脑只能输入积极的语言,如在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一天天地变得更美好;我的心情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语言简洁有力,不要含糊、不要脱离实际。
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半意识状态时,是潜意识最愿意接受意愿的时刻,这时来进行潜意识的接受工作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因此,每天早晚睡前醒后我们可以躺在床上,每次花上几分钟,放松身体,进行一下自我心理谈话——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想象成功的景象;用简短的语言给自己有力的暗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越具体越有效。下面是可参考的一些句子: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相信我可以面对它;以前遇到过更糟糕的情况,还不是度过了;步步为营;只要尽力就好,问心无愧等。注意哦:最有效的自我暗示语是你自己写的,当句子失去效力时就应该更换,随时使它对你具有意义。
4.对自己好一点,学会放松
你知道做什么事会让自己放松吗?别忘了好好呵护自己,给焦虑找个出口。不妨试试以下办法:洗个热水澡;参加运动;喝杯自己喜欢的饮料;大声歌唱;买一束鲜花插在瓶子里;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看看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等。比如学习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学习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当你紧张、焦虑时,一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做几个缓慢、有规律的深呼吸,会让自己觉得轻松许多。
心理学认为,运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运动能改善身体的氧气供应,重新调配全身的血液,从而保证大脑的营养需要,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如能借以运动的调节,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运动还能改善人体的内分泌功能,放松心理的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使人尽快从心理疲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主要指人们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健身运动和各类体育运动。
5.把学习焦虑“吃”掉
科学研究证明,饮食与记忆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比方说,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时必需的化合物,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使衰退的记忆力迅速恢复,食物中的亚油酸是合成卵磷脂的主要成分,而卵磷脂使大脑产生大量的乙酰胆碱,因此同学们需要多食富含亚油酸的食物。所以豆制品、蛋类、金针菇、木耳、核桃、芝麻等对大脑保健有良好的帮助。
锌、铁、铜这三种微量元素与大脑的营养保健关系最密切。补锌的食物有玉米、牡蛎等贝类,龟和鳖等甲壳动物为好;缺铁不仅会造成贫血,影响身体发育,还会使大脑的运转降低速度,铁可以从蘑菇、香菇、虾子、动物血、猪肝、蛋黄、豆类中获得。铜可以从猪肝、葡萄干、西红柿、果仁、豆类、芝麻、大白菜、萝卜苗中获得。
同学们还要多食蔬菜水果。如香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的物质,而生物碱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信心,对抗焦虑。■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龙南中学)
一、成因
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过去考试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多次经受考试失败,缺少成功的体验,形成了学业上的自卑感,大多数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业上的自卑感同时存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指责成为一种心理刺激,学习焦虑在开始时通常都是怕因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父母批评、被别人瞧不起;不能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和他人的批评,因而以偏概全地以为己不如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学习与考试;由于平时努力不够、知识准备不足,对考试结果没有把握等等。
学生仅仅是因为学习而焦虑吗?不,学习焦虑的背后是学生对不能获得爱与认可的忧虑。之所以出现过分强烈的学习焦虑,多数是自认为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
其实,学习焦虑本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完全没有学习焦虑的状态是不存在的,适当的学习焦虑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完善,只要是为消除这种学习焦虑而做出努力的行为,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在适当的焦虑水平状态下,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如果学习焦虑情绪过强,则会抑制学习动机,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
那么,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做些什么让自身的学习焦虑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呢?
二、认识
1.努力不一定是有结果的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能想到,就能做到的。当然,努力是会有一定回报的,相对于个人来讲,越努力得到的越多。但是我比他努力,不一定我得到的就一定比他多。因为这个“得到”不完全取决于我的努力,还取决于他的努力以及我和他的其他条件。可能他比我更会安排时间,做事比我有效率,先前的基础比我好。虽然我可能比他努力多了,但是表面上看来,他比我考得好。
2.学习效率无法无限制地提高
人的智力、体力、情感都会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智力临界日时,思路不清;体力临界日时,全身疲乏;情绪临界日时,心烦意乱。在一天24小时内,人的大脑也会有周期的波动。人的生理周期决定了人的状态波动,有些人早上状态好,效率高,有些人则是晚上更有精神。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生物周期变化的影响,但是对一个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来说,生物钟的周期变化对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尽管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变化,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做出调整,从而降低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目前我们用了2%的大脑,但是这2%的大脑就已经耗费了20%的能量,如果我们希望运用更多的大脑,那我们的能量可能连正常的生理功能都维持不了了,所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都在增加。开始时,大脑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但继续下去,工作能力随之下降,疲劳出现,此时皮层的工作由于超过了工作能力的界限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在保护性抑制过程中,全身的机能活动暂时降低,大脑皮层处于休息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机能损耗。疲劳、睡眠都是保护性抑制的表现方式。
人们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神经细胞群处于兴奋(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休息)状态。由此,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机能活动方式。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旧的镶嵌形式不够用时,新的镶嵌形式形成。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各个区域机能相互轮换的形式,才使大脑的各个区域得以轮替休息,维持较长的工作能力。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将不同性质的课程进行轮换,让脑力与体力活动相互交替,这有益于学生减少疲劳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规律,合理安排作息,状态好的时候要投入到学习中,状态差的时候就要懂得放松,学习要学会适可而止,防止大脑活动过度兴奋后引起的学习疲劳。
3.失眠不可怕
对睡眠有一颗平常心。每个学生不要刻意去关注自己睡好睡不好,困了就睡,不困就学。心里可以想着,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大事,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起来翻翻书,但不能看过于刺激性的东西。有了这种平常心态,把过分关注睡眠的念头扔掉了,大脑反而变得平静安宁,会很快进入梦乡。
不用因一夜没睡好而忧心忡忡。不少学生认为睡不好脑子会变笨、记忆力会下降,学的东西会容易忘掉,甚至认为身体都会因此垮掉。其实,这是杞人忧天。所谓“真的没睡好”多是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即心理学中说的主观失眠。心理学家曾经对睡眠进行剥夺实验后发现,即使真的一夜没睡,对第二天人的身心活动也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不要过分夸大主观失眠的害处,自己吓唬自己。
不要把睡觉做梦当成坏事。有些学生认为睡觉时做梦就表示没睡好,为此而焦虑不安。殊不知,人人都会做梦,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梦境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时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做梦有利于清除脑中杂乱无章的东西,对大脑是有益的调整,还可消除疲劳。所以,不必为做梦而揪心多虑。
4.考试不存在超水平发挥或考砸的状况
考试不是引起紧张的根源,是我们对考试的看法和期望引起了紧张。
复习阶段,每个学生的心情都很复杂,都会在复习的同时想到许多与考试结果有关的事情。如“我一定要考年级前三十名,否则我……”这类想法会加重紧张与焦虑,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不合理想法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以偏概全,走极端。它通常以“一定”“必须”等绝对化的字眼出现。在逻辑上,它陷入非此即彼,要么好要么坏,缺少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种人把“考第几名”的愿望给绝对化了,并将之与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联系起来,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焦虑。 为什么“必须要考第几名”是不合理的想法呢?这样难道不是给自己鼓劲吗?非也,学生面对的考试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考试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拿到多少分。如果认定自己一定要考上第几名,就是无视这种考试的不确定性,就会对自己有过高要求并主观地认为人能控制考试结果,这样会使自己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第一与第十并不是天堂与地狱之别。考了第一并不意味着人生已经成功了,从此不用再奋斗了。人生的路还很长,真正的努力在后面,人生的成功更取决于持续地努力与奋斗。“必须考上第几名”反映的是人的虚荣心。背后的真正动机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盲目攀比。这种把超过别人当作奋斗目标的心态,更会使自己感到不安和焦虑。把一条路变成多条路,就会降低学习焦虑。把“必得”调整为“尽量得”就会轻松许多。我们会对自己说:“考上第一当然最好,只要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也不错。”这样,我们就把“给自己一条路”改变成“给自己多条路”。就不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只能失去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大考小考和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测试,测试自己各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考试中有的同学成绩会往上升,有的会往下降,但这些都不是考好和考砸的问题。同学们往往遇到拿手的考题就可能多得几十分,遇到不拿手的就可能少得几十分。因为考试考的是知识总量,某位同学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考的内容恰是他正好不会或不太会的,该同学不要自责和懊恼,应找出原因和制定下一步的对策,设定易达成的目标并采取切实的行动。不用希望在考场上出现奇迹,而应尽可能把底子铺全铺厚一些,尽力去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应考,尽可能让自己的知识大框架搭得更牢固一些。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天花板效应。意思是,如果我们把门槛设到天花板那么高,怎么都爬不上去,那么最后就不会再努力了。对自己的状况和学习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如考得不好是客观事实,但是,它也帮助自己找到了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三、自我调控
1.试着既欣赏和肯定自己也欣赏和肯定他人
可以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同学的想法、做法,及时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告诉自己——我很棒,但我不需要自己必须是最棒的。
主动寻求爱的安全感,可以直接向父母或老师提出问题:“我如果没考好,是不是你们就不喜欢我了?”你会发现父母和老师虽然天天把学习挂在嘴边,但直接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我觉得你很多方面都很好,我很喜欢你,只是我觉得你可以学得更好。”主动去要求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欣赏和肯定,有了这种爱的保证,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会充分地享受学习,也会更欣赏和肯定自己。学习会给我们充分的乐趣,当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那是正常的焦虑。
2.学会宣泄和主动求助
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缓解焦虑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不过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简单地迁怒于人、找替罪羊,或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可以是文明的、高雅的、富有人情味的交流。主动向父母、同学朋友或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即使他们无法替你解决,但是交流过程本身就会让你的心情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
3.学会积极暗示
消极暗示是自我挫败的帮凶。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刚刚学骑自行车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反复告诉自己别撞上、别撞上,可结果却偏偏撞上;参加重大考试,告诉自己别紧张、别紧张,可往往是脑中一片空白;睡前一再祈祷:今晚一定要好好睡一觉,千万别再失眠,可常常是辗转反侧,焦躁难眠……
这些其实都是消极心理暗示的结果。告诉自己别撞上、别紧张的潜台词是我一定会撞上、一定会紧张,是自己在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一个故事:一个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他顿时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冷得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干不好、我会失败等,不要在外界打败自己之前就自我挫败了。
积极暗示是成功的基础。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我们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当我们习惯地想象快乐的事,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习惯地令我们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所以,我们对大脑只能输入积极的语言,如在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一天天地变得更美好;我的心情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语言简洁有力,不要含糊、不要脱离实际。
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半意识状态时,是潜意识最愿意接受意愿的时刻,这时来进行潜意识的接受工作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因此,每天早晚睡前醒后我们可以躺在床上,每次花上几分钟,放松身体,进行一下自我心理谈话——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想象成功的景象;用简短的语言给自己有力的暗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越具体越有效。下面是可参考的一些句子: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相信我可以面对它;以前遇到过更糟糕的情况,还不是度过了;步步为营;只要尽力就好,问心无愧等。注意哦:最有效的自我暗示语是你自己写的,当句子失去效力时就应该更换,随时使它对你具有意义。
4.对自己好一点,学会放松
你知道做什么事会让自己放松吗?别忘了好好呵护自己,给焦虑找个出口。不妨试试以下办法:洗个热水澡;参加运动;喝杯自己喜欢的饮料;大声歌唱;买一束鲜花插在瓶子里;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看看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等。比如学习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学习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当你紧张、焦虑时,一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做几个缓慢、有规律的深呼吸,会让自己觉得轻松许多。
心理学认为,运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运动能改善身体的氧气供应,重新调配全身的血液,从而保证大脑的营养需要,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如能借以运动的调节,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运动还能改善人体的内分泌功能,放松心理的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使人尽快从心理疲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主要指人们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健身运动和各类体育运动。
5.把学习焦虑“吃”掉
科学研究证明,饮食与记忆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比方说,乙酰胆碱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时必需的化合物,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使衰退的记忆力迅速恢复,食物中的亚油酸是合成卵磷脂的主要成分,而卵磷脂使大脑产生大量的乙酰胆碱,因此同学们需要多食富含亚油酸的食物。所以豆制品、蛋类、金针菇、木耳、核桃、芝麻等对大脑保健有良好的帮助。
锌、铁、铜这三种微量元素与大脑的营养保健关系最密切。补锌的食物有玉米、牡蛎等贝类,龟和鳖等甲壳动物为好;缺铁不仅会造成贫血,影响身体发育,还会使大脑的运转降低速度,铁可以从蘑菇、香菇、虾子、动物血、猪肝、蛋黄、豆类中获得。铜可以从猪肝、葡萄干、西红柿、果仁、豆类、芝麻、大白菜、萝卜苗中获得。
同学们还要多食蔬菜水果。如香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的物质,而生物碱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信心,对抗焦虑。■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龙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