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要不断更新观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打开思维、想象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不懈的追求,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唤起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从问题需要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没有问题,思维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验证,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看看它们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原则,又能启发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探索思考,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又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让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然后问:“圆形的花坛会滚动吗?”我在空中用手画一个圆,问:“这个圆可用绳子测量吗?有没有计算圆的周长的规律呢?”通过情境演示及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火花,学生会带着问题认真地操作、观察、思考、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意识不能靠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熏陶,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只有对前人知识技能不断思考、改进,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进步.因此,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超越书本,让学生明白善于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新”.另外,在学生质疑、解疑、大胆发表意见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意见不应指责、嘲笑,而应是在肯定他的独特见解的同时,给予帮助纠正,这可以给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很大的鼓励,从而让他们更愉快、更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轻松参与创新活动
  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向作用过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注意课堂反馈,重视教具的作用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中要敢于“放”,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自己悟出概念,让学生自己讲清思路,让学生自己探讨疑难,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辨析正误,让学生自己做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学生视为人格平等、自主、有潜力的人,放下架子,平等地和学生交流,用探讨、商量的口吻组织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想像,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赏识爱护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学好数学,更要学活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点体会并不深,有一道“葭生池中”的习题:今有方池一丈,葭生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段话画出数学图形,在所画的图形中,要求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要求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水深和葭长,这样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了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感到学习数学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帮助学生实现创新的愿望
  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经历,就有在实际中验证的愿望,自制试卷就是验证有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重新梳理内化,对问题重新认识与把握,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每教完一个章节的内容,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制试卷,而且做好标准答案,然后互相交换测评,让学生也做一名创新型的出题教师.自制试卷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创新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战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富于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英语课堂学习,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这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
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我在平时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一些学生,他们为自己的自卑个性而苦恼不已,他们对自卑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他们希望改善个性但又不知道该怎样行动。下面我就谈谈自卑这个话题。      一、谈——自卑之感     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  ①总感到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就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  
一、课前准备  1.对教材的研究。  我们目前使用的《新目标》教材,起点高、难度大,知识点零散,教师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活动。   2.对学生的研究。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求得课
“通感”作为心理学名词可能不被人们所了解。此词来自于希腊语“synaesthesia”,简单理解就是“同时感受”。它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体的两个甚或多个器官面对同一事件、物体等刺激时而先后产生了相互的感应。比如说有些学生看到字母A会引起红色的感觉,有些学生听到“do”,会看到黄色等。音乐鉴赏是人们通过某些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从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最终我发现学生表现出的现象和行为与他们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我通过对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的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