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改后录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了范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呢?
一、景美
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情并茂的诗文,且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教这类课文时,应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我教《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的意境美,放配乐的课文朗读时运用多媒体把春天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接着是看着画面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朗读出来,最后一边朗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美丽的画面。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春天的美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要想学生体会美,只靠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品味语言,达到披情入文的效果。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描写雪后初晴这一画面,是为了突出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我教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画,引导学生从写方位、颜色的词以及动词来品味。
通过对写景诗文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
二、人美
初中的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知识获得的途径除了课本外,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剧。由于他们的分辨能力有限,良莠不分、盲目崇拜,很难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更是难上加难。而语文教材中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物比比皆是,语文教学更应挑起“智育、德育、美育”有机统一的重担,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康心理,逐步形成良好的素养。
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引导学生分析秦皇与唐雎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给他们树立正面形象,有样可仿。
教《再塑生命》一文时,讲到海伦怎样由认识具体事物的名称到认识大自然再到认识抽象的“爱”,可让学生想象一个聋哑的人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毅力,没有困难是解决不了的,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有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就容易形成自信、乐观等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情美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务工,于是留守儿童应运而生。这类学生平时很少会主动与父母沟通,见到父母不知该说什么,偶有照面就是为钱,亲情从哪来?我教《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深究诗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通过问题的探究,如“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教朱自清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描写和“四次流泪”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探究主题,感悟人性美,从而懂得尊老爱幼,体谅父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和谐才能发展。当今的学生遇到弱势群体多以看热闹的态度对待,甚至报以嘲笑。这是道德缺失,没有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我教杨绛的《老王》时,一是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做人要“知恩图报”。二是理解“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懂得:作者虽然不幸,但与老王相比却是一个幸运者,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三是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大大描写一番老王丑陋的相貌”?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心灵,懂得区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课改后录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了范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呢?
一、景美
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情并茂的诗文,且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教这类课文时,应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我教《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的意境美,放配乐的课文朗读时运用多媒体把春天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接着是看着画面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朗读出来,最后一边朗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美丽的画面。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春天的美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要想学生体会美,只靠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品味语言,达到披情入文的效果。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描写雪后初晴这一画面,是为了突出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我教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画,引导学生从写方位、颜色的词以及动词来品味。
通过对写景诗文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
二、人美
初中的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知识获得的途径除了课本外,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剧。由于他们的分辨能力有限,良莠不分、盲目崇拜,很难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更是难上加难。而语文教材中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物比比皆是,语文教学更应挑起“智育、德育、美育”有机统一的重担,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康心理,逐步形成良好的素养。
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引导学生分析秦皇与唐雎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给他们树立正面形象,有样可仿。
教《再塑生命》一文时,讲到海伦怎样由认识具体事物的名称到认识大自然再到认识抽象的“爱”,可让学生想象一个聋哑的人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毅力,没有困难是解决不了的,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有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就容易形成自信、乐观等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情美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务工,于是留守儿童应运而生。这类学生平时很少会主动与父母沟通,见到父母不知该说什么,偶有照面就是为钱,亲情从哪来?我教《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深究诗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通过问题的探究,如“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教朱自清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描写和“四次流泪”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探究主题,感悟人性美,从而懂得尊老爱幼,体谅父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和谐才能发展。当今的学生遇到弱势群体多以看热闹的态度对待,甚至报以嘲笑。这是道德缺失,没有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我教杨绛的《老王》时,一是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做人要“知恩图报”。二是理解“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懂得:作者虽然不幸,但与老王相比却是一个幸运者,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三是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大大描写一番老王丑陋的相貌”?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心灵,懂得区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