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状元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wangnan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人爱听河洛大鼓书。这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说唱艺术,因其演出场地灵便、演员少、易普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豫西民间,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说书艺人。
  陈家庄的陈凤来就是一位河洛大鼓艺人。据听过陈凤来说唱的老人回忆,陈凤来说书,最善于分演各种角色,生旦净末丑,学啥像啥。如果闭上眼听,就是一台精彩的多角戏,一睁眼,却只见陈凤来一个人在台上忙活。
  河南宝丰有个马街书会,每年春上,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要来马街萃集斗艺。说得好的,前三名分别赐以状元、榜眼、探花。不光有现金奖励,还会有演出的订单纷至沓来。
  陈凤来连续三年摘得说书状元桂冠,在豫西一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陈凤来接了很多订单,一年四季在外忙活,钱也没少赚。第三年,陈凤来从马街书会上带回来一个女弟子。女弟子叫艳梅。
  女弟子来的时候,一袭黑衣,眼神冷艳,很让陈家庄人浮想联翩,更让陈凤来的老婆素云醋意大发。素云是个持家的农村女人,平素从不擦脂抹粉,甚至很少收拾,一看袅袅娜娜的艳梅,她的戒备、悲伤、无奈一齐写在了脸上。
  可是,凤来说是他的弟子,又没有很亲密的举动。素云不是那种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她觉得男人的事业正是鹏程万里的时候,她要是傻闹,只能是砸了锅,毁了这个家。
  素云悄悄地问拉弦子的镇海,说这女弟子是怎么回事。镇海吞吞吐吐也说不清楚,只说女弟子原来也是一个班主,也唱大鼓书。只是听了书状元的大鼓书,就不带班子了,铁了心要跟凤来学艺。凤来本来是坚决不答应的,可是禁不住女弟子拜师学艺的热诚,终于還是带了她回来。
  艳梅平日很少说话,在素云面前恭恭敬敬师娘叫着,这倒让素云不好意思起来。看年龄也不过十岁差别,素云笑笑说,以后还是姐妹相称吧。艳梅不再叫师娘,一口一个素云姐叫着。
  凤来他们活儿很多,一年能在家呆上个把月就算是很长了,艳梅和素云也见不了几次面。他们每一次离开家,素云都觉得心被带走了,只剩下空空的腔子盛满担心。
  凤来后来再没有去参加过马街书会。素云在凤来他们回家休息的间隙里,隐隐约约感觉到不对劲。凤来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不像是以前的凤来了。凤来一下子变得特别注意干净,夫妻之间开始有点客气。艳梅还是姐长姐短地叫,可是素云觉得比以前多了一些别扭,她看见艳梅看凤来的眼神很柔软,一点儿也不冷艳。
  最后一次演出,伴奏师傅都回来了,凤来和艳梅却没有回来。镇海捎回来一封信,说凤来和艳梅说去谈点业务,我们把家什都运回来了。素云看完信,没有了笑意,捂着脸号啕大哭起来。
  书状元陈凤来和女弟子私奔的消息不胫而走,陈家庄上空刮起了一股强烈的舆论旋风,说什么的都有。说凤来没良心,是陈世美;说凤来心狠,撇下老婆孩子不管;说艳梅狐狸精,看着不说话,心里做事;说素云可怜,当初就不应该容狼入室……
  关键是陈凤来的大鼓书听不到了,到哪儿去听这么有滋味的大鼓书呢。陈凤来离开家后杳无消息,素云期间接到过两笔汇款,一笔汇款在深圳邮局汇出,一笔来自珠海。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有人说陈凤来在深圳经商,艳梅和他结了婚;也有人说,艳梅后来又离开了陈凤来。时间一久人们似乎忘记了陈凤来,忘记了当年红红火火的书状元,只有当素云惨白着脸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陈凤来的旧事,对着她的背影叹几口气。
  有从外面回村的人说,豫北和鲁西地区有一老一少在说河洛大鼓书。老人拉弦,唱的是一个红衣女子,据说是老人的女儿。女子的大鼓书同样是生旦净末丑,样样精彩,都说她的功力跟当年的书状元不相上下。两人走到哪儿轰动到哪儿,就是不到豫西来。
  老镇海说,那老头会不会是凤来呢?可惜没有机会亲眼见见。
其他文献
1976年1月23日,美国费城。  洁白的病房,挤满黑皮肤的悲戚。  病床上,思维混乱、失语10多天的保罗·罗伯逊,睁着呆滞的双眼,静静地看着天花板。  病床旁,儿孙们想到了他那萦绕一生的未了心愿。  于是,儿子取来那本封面剪去一角,被他摸挲得起毛的护照,先是举到了他的眼前,然后放在他的掌中,幫他弯曲手指,握着。  儿子又打开了影集,娓娓道来:“父亲,你的护照虽然被吊销了,可是我们都去过东方中国。
期刊
寒气像薄刀子一样划过面庞。叶嫂抹了把脸,警觉地从一丛绿中伸出头,瞄了下几十米外的路口,又抻了抻衣服,才从甘蔗林里钻出来。  几个月前,阿碌叔進山砍柴,在山脚被侦缉队暗探拦住了,摔成几截的竹杠,散落了一地白米。等抬回家时,人就只剩下半口气了。县保安团的“乌眼佬”拉长脸吼道,再出这档事,这一片就算作“全匪区”。说罢,一排冷飕飕的恐吓枪声,如乌云笼在村子上空。  还能怎样呢?上个月起已实行计口售盐,每人
期刊
太阳刚探出头,露珠还恋在草尖上,大丫就来到了后山。后山有很多野花,白的,红的,黄的,紫的……开得正艳。大丫采了一朵又一朵。今天,是妹妹二丫的生日,她要编一个花环。  二丫满九岁,算起来,爸爸已去世五年了。  爸爸为了捡滚落到悬崖边上的几个土豆,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下了悬崖。爸爸死后,妈妈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三年前,妈妈离开了家,说是去外面打工,走时把大丫二丫和弟弟托付给姑姑照看。姑姑家上
期刊
京东柳溪镇有家小吃店,店外的影壁上有四个大字:鲍家风味。标准的魏碑体。  常听人说,过柳溪镇不登鲍家门儿,好比上北京城不进全聚德,下天津卫不到狗不理,玄了!  鲍家老爷子年轻时候喜欢听梅兰芳的戏,还能唱上几口。听说合着眼听,很有几口梅兰芳的味儿,竟得了个诨号:鲍兰芳。只是由于鲍家老太爷看得紧,不兴学扭扭捏捏的戏子,一心把祖传的鲍家风味的刀削面传下去。为这,鲍家老太爷打断过鲍兰芳的腿。此后,鲍兰芳的
期刊
一群不速之客,走进江州织造。为首者脸宽肩阔,魁梧壮实,头戴毡帽,里着唐装,外套西服,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兵荒马乱的年月,纺织业概莫如此,广开销路才是王道。金善文在总经理的位子上,深谙其理,不敢怠慢。  为首者倒也爽朗,开门见山道:“我等自上海来,做国际贸易,尤以绸缎布匹擅长。”说罢,双手奉上名片。金善文接过一看,上书“中华国际株式会社董事长马保国”,迟疑片刻,连忙引至贵宾厅。  用过茶水,马保国
期刊
庙藏在紫云山的深处,白云常去,一去就住下,久久地留连,不舍走开。白云一走,太阳就出来,把庙前的一块空地照亮、照暖和了。  小沙弥每天要做的事,是把空地打扫干净。深山多树,树叶落时不讲究,春天落,夏天落,秋冬更是落,小沙弥几乎天天都要和树叶作战,扫干净了,叶又落,再落再扫,似乎永远没个止境。  香客很少,庙藏得深,山路难走,何况当地人都说:紫云山的庙照远,不照近。谁无事登这庙堂?  庙中人少,师父一
期刊
担任掩护军工厂重要物资转移任务的一个排,被一股国民党军死死咬住,追赶了一天一夜。  天快亮的时候,部队在风谷峪停下作短暂休整。排长问一班班长张世贵:“这地方熟吗?”  “排长,当年跟追咱的冤家在这儿并肩阻击过日寇,咋能不熟。”  “熟就好,今儿个你的任务就是把身后追赶咱的敌人,挡在风谷峪,掩护物资转移。”  “就俺一个班?”  “嗯。”排长点点头。  “当年咱连一百多人,还有身后追咱的老冤家少说二
期刊
背篓是黄牛的名字,是小主人给取的。小主人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才十五岁就不上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儿了。当然,小主人牵上背篓的牛鼻绳还要提前三年——现在背篓已经三岁了。  小主人不上学了,一是家里需要幫手,另一个原因,是成绩差。当然,这个不好对外人提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小主人对背篓和背篓妈妈很好,总是一大早就把背篓的妈妈和背篓牵到坡上吃草,有时候还背着家里偷偷给背篓的妈妈吃黄豆饼。背篓从小就认为小主人是
期刊
柳学士在怒江边的酒楼吃饭,越吃越怒,跟堂倌打了一架。  听说他打架了,温知县很高兴。  知县写信给柳学士时,是这样邀请的:“欢迎来怒江打架!”  怒江人认为,没有什么事是打一架不能解决的,不行就打两架。  柳学士虽没正式练过武功,但在发怒的状态下,摔了一只银壶,凭本能也连出三招勾拳,又加一记猛踹,将堂倌吓了一跳。堂倌日接八方来客,各路武术基本都能拆招,这是作为怒江堂倌的基本素养。他就怕遇到这种不会
期刊
阮笛康五六岁时就在古庙镇有“神童”之称。  但总有人不信不服,找机会难为他。有一天,镇上两个小混混在镇东头的路上拦住他。张混混说:“听说你是神童,有个对子想考考你。”  “古镇有庙庙真古。”  阮笛康望了一眼前面的河湾答道:“小河无桥桥太缺。”  李混混有点狂妄地说:“小户屁孩懂个屁。”  阮笛康随口答道:“市井二混知啥二?”  气得张混混、李混混欲掌掴阮笛康。幸好私塾的林先生见了,喝止住了两个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