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藏在紫云山的深处,白云常去,一去就住下,久久地留连,不舍走开。白云一走,太阳就出来,把庙前的一块空地照亮、照暖和了。
  小沙弥每天要做的事,是把空地打扫干净。深山多树,树叶落时不讲究,春天落,夏天落,秋冬更是落,小沙弥几乎天天都要和树叶作战,扫干净了,叶又落,再落再扫,似乎永远没个止境。
  香客很少,庙藏得深,山路难走,何况当地人都说:紫云山的庙照远,不照近。谁无事登这庙堂?
  庙中人少,师父一个,沙弥一个。平时白云天天来,还有就是一些个鸟,三五成群地在庙前空地上荡来荡去。
  师父又交代小沙弥做件事,在庙前的空地上栽些花。
  庙前的空地是一片石地,石头挤着石头,把空地占满了,连点土星子也没有。
  沙弥犯难了,花苗好寻,土没有,怎么能栽下呢?师父不管这些,指令下达了,就闭着眼睛念经去了。
  小沙弥听师父的话,师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师父在山脚下捡到的他,那时小沙弥也就七八个月大,蜷曲在一只篮子里,仅剩下一口气。师父捡回了他,养在了庙里,幸运地活下来长大了,成了小沙弥。
  师父让小沙弥种花,这年他十岁。十岁的小沙弥,应该能干些事了。
  小沙弥有点子,他先是把空地上的石缝清理出来。石和石拥挤,但还是有缝隙的,只是缝隙被碎石填满了。小沙弥把碎石清理走,再从山中取来土填上。土取得艰难,小沙弥一捧捧掬来的,手被荆棘刺破,血流在了黄土里。
  师父有时看着小沙弥填土,微闭着眼,一言不发,嘴角偶有微笑,也淡得很。
  小沙弥从山上移来了兰草、杜鹃、六月雪、野菊花、蔷薇,一棵棵栽得认真。栽好,还一棵棵浇上定根水,当庄稼样照应。
  师父发话:桔梗花呢?这花好看。
  紫云山桔梗花多,一到秋天里蓝蓝地开成一片,半个山坡、一个山坡的都是。小沙弥却不喜欢,桔梗花太冷了,像泪眼。
  师父发话,小沙弥听,但栽得少,算是花圃中的小点缀。
  山中的植物好活,深山湿气大,又安静,花们长得好开得好。庙前的空地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蜂子、蝴蝶忙着采花,小鸟也凑热闹,捣鼓不停。
  小沙弥却高兴不起来,空地上的花开得热烈是热烈,谁来看呀?小沙弥在鲜花盛开时,就盼着能有香客来,否则花不就白栽、白开了?
  师父看透了小沙弥的心思,对着小沙弥,也是对着花说:花开有缘,缘为花开。
  小沙弥听清记下了,但不解其中味。
  秋天里花少,除了野菊就是桔梗了,桔梗花抢眼得很,汪汪地蓝,小沙弥怎么看,怎么像泪眼。不顺眼,小沙弥就想摘了去。刚下手,师父像是料到了,轻声制止,但威严。小沙弥住了手,倒是听到了师父的自语:十年了,十年了。
  早晨小沙弥打扫庙前空地,完了,再去料理花草。让小沙弥吃惊的是,点缀的桔梗花开得更精神,根下的土被松动了,杂草也除得干净。
  庙中无人,师父所为?小沙弥的心“咯噔”了一下。
  深山藏庙,山深路远,香客无来,花开了一遭又一遭,又谢了一季又一季。
  小沙弥长大了,师父老了,庙中仍是清灯黄卷,清贫得很。
  小沙弥还是做两件事,一是打扫庙前空地,二是种空地上的花。事佛的事,师父不让他沾边。
  花草越长越旺盛,花密密麻麻地开,春兰花夏蔷薇秋菊花就没断过,初冬桔梗仍开花,一花独放地开,开得清艳。
  桔梗已不是点缀了,它的宿根在石缝里钻,种子随意地走,又错着季节,没个挡手,一开就开成了蓝蓝的一片,占了偌大的一块。小沙弥还是想清除了它们,可师父总是在他准备动手时出现,仍是自言自语:花开有缘,缘为花开,桔梗也是。
  尽管自言自语,却是说给小沙弥听的。
  师父走了,无疾而终。走前拉着小沙弥的手久久不松。师父一再交代,花要栽下去,桔梗花要好好栽,让它开着,好好开着。
  师父临终前,还有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枪声好烈……你来时,篮子里铺满桔梗花,一山的桔梗花在开,你躲在了花下。小沙弥听得明明白白,又一头雾水。
  小沙弥听师父的话,花种了一茬又一茬。
  庙里终于有人来,如白云样扑来。
  正是桔梗花开好时,蓝色的花生生地鲜,绸缎样展示,没遮没拦地展示,在庙前的空地上夺走人的目光。
  来人是一男一女。
  男人女人冲到了花前,男人惊呼:桔梗花。女人突然“哇”的一聲大哭。
  小沙弥惊在一边,兀自记起师父的话:花开有缘,缘为花开。小沙弥呆了,为师父说的话。
  男人女人快步走向小沙弥,小沙弥看着女人的眼睛,她的眼中一朵桔梗花在缓缓打开,小沙弥一瞬间感觉,自己躺在了花下。
  桔梗花如泪眼,一大片的泪眼,洒下蓝色的泪水。
其他文献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
期刊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
期刊
那日,杭城河坊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围观的百姓都知晓今日新开的同泰堂当街制作全鹿丸。  站在店前的掌柜郑九仁面容清瘦,戴一副阔边眼镜,蓄着短须,慈眉善目,嘴不离烟斗。前几日他令伙计们张灯结彩,张榜告示街坊,今日鸣锣击鼓,将活鹿抬出,绕街一圈,把鹿缢死,放血,大庭广众之下,把全鹿与当归、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  喝彩声一片。  杭城中药业盛于南宋,当时名铺、药肆遍布坊巷。历经元、明、清后,河坊街、
期刊
爹说,庄稼人就得有庄稼人的样儿,瞧她那腰,以后咋种地过日子。  娘说,该找个墩实的,瞧她,大风都能刮跑了,能不能生娃都难说。  哥哥说,俺娶的就是她的腰。  嫂子刚过门就赶上了收小麦,烈日下,她是村里戴太阳帽穿高跟鞋割麦子唯一的人。  爹和娘撇着嘴乜斜着她,小声嘀咕,这哪像庄稼人呀!  太陽帽时仰时俯,马蜂腰一扭一动,银镰挥舞麦垄间,嫂子竟割在了最前头。哥哥喘着气,汗如雨,怎么也撵不上她。  爹和
期刊
1976年1月23日,美国费城。  洁白的病房,挤满黑皮肤的悲戚。  病床上,思维混乱、失语10多天的保罗·罗伯逊,睁着呆滞的双眼,静静地看着天花板。  病床旁,儿孙们想到了他那萦绕一生的未了心愿。  于是,儿子取来那本封面剪去一角,被他摸挲得起毛的护照,先是举到了他的眼前,然后放在他的掌中,幫他弯曲手指,握着。  儿子又打开了影集,娓娓道来:“父亲,你的护照虽然被吊销了,可是我们都去过东方中国。
期刊
寒气像薄刀子一样划过面庞。叶嫂抹了把脸,警觉地从一丛绿中伸出头,瞄了下几十米外的路口,又抻了抻衣服,才从甘蔗林里钻出来。  几个月前,阿碌叔進山砍柴,在山脚被侦缉队暗探拦住了,摔成几截的竹杠,散落了一地白米。等抬回家时,人就只剩下半口气了。县保安团的“乌眼佬”拉长脸吼道,再出这档事,这一片就算作“全匪区”。说罢,一排冷飕飕的恐吓枪声,如乌云笼在村子上空。  还能怎样呢?上个月起已实行计口售盐,每人
期刊
太阳刚探出头,露珠还恋在草尖上,大丫就来到了后山。后山有很多野花,白的,红的,黄的,紫的……开得正艳。大丫采了一朵又一朵。今天,是妹妹二丫的生日,她要编一个花环。  二丫满九岁,算起来,爸爸已去世五年了。  爸爸为了捡滚落到悬崖边上的几个土豆,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下了悬崖。爸爸死后,妈妈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三年前,妈妈离开了家,说是去外面打工,走时把大丫二丫和弟弟托付给姑姑照看。姑姑家上
期刊
京东柳溪镇有家小吃店,店外的影壁上有四个大字:鲍家风味。标准的魏碑体。  常听人说,过柳溪镇不登鲍家门儿,好比上北京城不进全聚德,下天津卫不到狗不理,玄了!  鲍家老爷子年轻时候喜欢听梅兰芳的戏,还能唱上几口。听说合着眼听,很有几口梅兰芳的味儿,竟得了个诨号:鲍兰芳。只是由于鲍家老太爷看得紧,不兴学扭扭捏捏的戏子,一心把祖传的鲍家风味的刀削面传下去。为这,鲍家老太爷打断过鲍兰芳的腿。此后,鲍兰芳的
期刊
一群不速之客,走进江州织造。为首者脸宽肩阔,魁梧壮实,头戴毡帽,里着唐装,外套西服,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兵荒马乱的年月,纺织业概莫如此,广开销路才是王道。金善文在总经理的位子上,深谙其理,不敢怠慢。  为首者倒也爽朗,开门见山道:“我等自上海来,做国际贸易,尤以绸缎布匹擅长。”说罢,双手奉上名片。金善文接过一看,上书“中华国际株式会社董事长马保国”,迟疑片刻,连忙引至贵宾厅。  用过茶水,马保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