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仰头向天笑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月23日,美国费城。
  洁白的病房,挤满黑皮肤的悲戚。
  病床上,思维混乱、失语10多天的保罗·罗伯逊,睁着呆滞的双眼,静静地看着天花板。
  病床旁,儿孙们想到了他那萦绕一生的未了心愿。
  于是,儿子取来那本封面剪去一角,被他摸挲得起毛的护照,先是举到了他的眼前,然后放在他的掌中,幫他弯曲手指,握着。
  儿子又打开了影集,娓娓道来:“父亲,你的护照虽然被吊销了,可是我们都去过东方中国。看,这张是我在长城,这张是你孙女在天安门的留影,这张是你孙子在人民大会堂歌唱《起来》……”
  他的眼球动了一下,若有所思。
  华大使来了,握着他的手说:“罗伯逊,你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是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唱响全美,传唱至全世界的黑人歌唱家!”
  他眨了一下眼,似乎拼尽全力想坐起来。
  亲人们心领神会,把病床的头部慢慢地摇高。
  大使取来一个镜框,端到他的眼前,说:“这是1940年,你第一次在万人露天音乐会上高歌的照片,当时你说,要把这首叫《起来》的中国歌曲,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
  他的目光,有了一缕生动。
  大使指着一张泛黄的电报说:“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你发来的贺电。”接着又拿来一张老唱片,“这是你以《起来》为名,灌制的唱片……”
  他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病房里,回荡着他那高亢的声音。罗伯逊仰头向天,脸上凝结着笑容。
其他文献
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这天,席莉绚丽的天空突然塌了——来了一群穿制服的人,指着院墙上套着大圆圈的 “拆”字大声责问:是谁乱画上去的?赶紧擦掉,那边废弃工厂墙上的“拆”字也要擦。随着“哗哗”地清洗,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白色印痕。  席莉二十六岁时,同车间追求她的小伙子排成了队。她能接受大六岁的苏培,乖乖走进苏家四合院的洞房,都因为一个大大的纯白色的“拆”字。动迁后,这套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摇身一变,就成了两套
期刊
日从山上出来。  兵马进入古勒野地,汗看见太阳的两旁有红绿两线相交如门,紧随人行。天现黄色,人的脸面也随之淡黄。他下马,率众向那光线叩拜。光线便停留下来,不再随人。汗给众将士训话,我本为人,但我教育后代信仰苍天。为何要信苍天?因为天地公正,有法度。大家抬头看,天地之间那么遥远,风霜雨雪日月轮替,四季从不相违。我们顺乎天道,天必佑我!如天佑我,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我们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欢呼
期刊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
期刊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
期刊
那日,杭城河坊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围观的百姓都知晓今日新开的同泰堂当街制作全鹿丸。  站在店前的掌柜郑九仁面容清瘦,戴一副阔边眼镜,蓄着短须,慈眉善目,嘴不离烟斗。前几日他令伙计们张灯结彩,张榜告示街坊,今日鸣锣击鼓,将活鹿抬出,绕街一圈,把鹿缢死,放血,大庭广众之下,把全鹿与当归、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  喝彩声一片。  杭城中药业盛于南宋,当时名铺、药肆遍布坊巷。历经元、明、清后,河坊街、
期刊
爹说,庄稼人就得有庄稼人的样儿,瞧她那腰,以后咋种地过日子。  娘说,该找个墩实的,瞧她,大风都能刮跑了,能不能生娃都难说。  哥哥说,俺娶的就是她的腰。  嫂子刚过门就赶上了收小麦,烈日下,她是村里戴太阳帽穿高跟鞋割麦子唯一的人。  爹和娘撇着嘴乜斜着她,小声嘀咕,这哪像庄稼人呀!  太陽帽时仰时俯,马蜂腰一扭一动,银镰挥舞麦垄间,嫂子竟割在了最前头。哥哥喘着气,汗如雨,怎么也撵不上她。  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