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又能更好地促进化学教学的效果。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化学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结合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从八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摘 要:素质教育;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1]。这实际上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实验能力很难通过考试检测出来,所以大多数学校、教师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理论知识上,对化学实验只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象或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当然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验知识既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又是对理论知识的促进,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课题,即怎样结合素质教育,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近年来的一些摸索,试提出几点想法。
一、实验教学既要有“量的保证”,更要重视“质的提高”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有“量的保证”,这就是说,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验,不能说说就过去了,该演示的要演示,该学生实验的要让学生去做,从数量上予以保证。俗话说:“熟能生巧”,实验做得多,实验能力才会得到加强。所以说“量的保证”是基础。
但光有数量还不行,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所谓“质的提高”就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验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为实验而实验,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一般说来,学生对实验比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一开始往往是盲目的、暂时的、易动摇的,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此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真正持久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开动脑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实验。举一个例子,在做“溶液”一节的实验时,主要的实验内容是将泥土、蔗糖、食盐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这个实验过程简单,也不如学生想象的那么有趣。但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三者放入水中,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如果继续增加三者的投入量,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不仅可锻炼观察、手、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而且也可以从中领悟混合物、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与理论相互促进
从根本上说,实验只是一种手段[2]。化学学科所做的就是通过实验和推理获得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理论和实验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强调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实验来丰富、论证、深化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理论线索,也要注重实验前的理论准备以及实验后的理论总结,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能够进行理论说明,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举的例子很多,比喻在讲授“質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思考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接着进行实验,用托盘天平测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进行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解释,通过这样的理论——实验——理论的往复过程,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理论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
实验和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更好地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而且它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学习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工作都不无裨益。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对实验内容进行变革
不管一本教材编得如何完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了搞好实验教学,有时可以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适当变动,使之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实验方式的变革,如将一些演示效果较差的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实验性质的变革,如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验物品的变换,教材指定的实验物品有可能一时备不齐,或者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实践摸索,有时可以换成其他物品。
(四)实验环节的变革,根据实际需要,有些实验环节需要加强,有些则可以删减。
(五)实验内容的补充,教材上没有安排的实验,但是教学实际中认为做实验有助于加深理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补充实验。有时教材安排的实验内容过于单薄,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具体内容。
四、树立“大实验”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社会”为教育导向的,培养的是既充分发挥个性,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体到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树立“大实验”观念,扩大实验教学的内涵。所谓“大实验”观念,就是指不要把实验教学局限在实验室里,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当中。换句话说,就是把社会生产生活也当作实验教学的内容。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化学现象:如铁为什么生锈?铁的主要成份是什么?苏打粉的作用原理如何?为什么它能使面团膨胀?碘酒是一种酒吗?用它擦涂伤口主要起什么作用?只要细心发现,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另外,有时还可以联系一些化学工艺,讲解化学工艺的生产原理及化工制品和生产过程等,使学生对化学工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爱科学、爱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视野。针对书本上提到的一些化学性质或变化规律,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一些课外小实验,这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总之,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树立“大实验”观念,探索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抓好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决定其创造能力高低的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3]。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学生实验,是手和脑、知识与能力、经验和创造力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团队意识、为科学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合作精神。近些年来,我通过自制实验教具,增大学生实验量,把演示实验带进实验室等不同的形式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六、重视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现有学科中与环境保护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良习惯。化学实验废弃物一般包括:酸、碱、盐及重金属,这些对环境影响大,在实验后,教师教给学生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师生一道对实验废弃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常用技术,还节约了实验药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不仅进行了环境教育,而且学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常规实验教学手段的不足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于日常的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例如: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物质空间概念的理解。对于有毒、有腐蚀性的实验,爆炸性实验及其他危险性实验,或不易演示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不足。
八、注重实验教学中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关注的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而防疫的有效措施是注意卫生,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而这些都是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我们要采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学生的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和.基于發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20):162.
[2]邢磊.中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的改进及实验教学设计[D].长春师范学院,2011.
[3]黄凤联.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J].广西教育,2005,000(05B):44-45.
摘 要:素质教育;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1]。这实际上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实验能力很难通过考试检测出来,所以大多数学校、教师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理论知识上,对化学实验只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象或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当然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验知识既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又是对理论知识的促进,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课题,即怎样结合素质教育,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近年来的一些摸索,试提出几点想法。
一、实验教学既要有“量的保证”,更要重视“质的提高”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有“量的保证”,这就是说,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验,不能说说就过去了,该演示的要演示,该学生实验的要让学生去做,从数量上予以保证。俗话说:“熟能生巧”,实验做得多,实验能力才会得到加强。所以说“量的保证”是基础。
但光有数量还不行,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所谓“质的提高”就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验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为实验而实验,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一般说来,学生对实验比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一开始往往是盲目的、暂时的、易动摇的,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此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真正持久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开动脑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实验。举一个例子,在做“溶液”一节的实验时,主要的实验内容是将泥土、蔗糖、食盐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这个实验过程简单,也不如学生想象的那么有趣。但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三者放入水中,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如果继续增加三者的投入量,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不仅可锻炼观察、手、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而且也可以从中领悟混合物、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与理论相互促进
从根本上说,实验只是一种手段[2]。化学学科所做的就是通过实验和推理获得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理论和实验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强调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实验来丰富、论证、深化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理论线索,也要注重实验前的理论准备以及实验后的理论总结,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能够进行理论说明,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举的例子很多,比喻在讲授“質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思考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接着进行实验,用托盘天平测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进行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解释,通过这样的理论——实验——理论的往复过程,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理论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
实验和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做好实验,更好地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而且它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学习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工作都不无裨益。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对实验内容进行变革
不管一本教材编得如何完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了搞好实验教学,有时可以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适当变动,使之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实验方式的变革,如将一些演示效果较差的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实验性质的变革,如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验物品的变换,教材指定的实验物品有可能一时备不齐,或者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实践摸索,有时可以换成其他物品。
(四)实验环节的变革,根据实际需要,有些实验环节需要加强,有些则可以删减。
(五)实验内容的补充,教材上没有安排的实验,但是教学实际中认为做实验有助于加深理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补充实验。有时教材安排的实验内容过于单薄,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具体内容。
四、树立“大实验”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社会”为教育导向的,培养的是既充分发挥个性,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体到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树立“大实验”观念,扩大实验教学的内涵。所谓“大实验”观念,就是指不要把实验教学局限在实验室里,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当中。换句话说,就是把社会生产生活也当作实验教学的内容。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化学现象:如铁为什么生锈?铁的主要成份是什么?苏打粉的作用原理如何?为什么它能使面团膨胀?碘酒是一种酒吗?用它擦涂伤口主要起什么作用?只要细心发现,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另外,有时还可以联系一些化学工艺,讲解化学工艺的生产原理及化工制品和生产过程等,使学生对化学工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爱科学、爱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视野。针对书本上提到的一些化学性质或变化规律,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一些课外小实验,这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总之,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树立“大实验”观念,探索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抓好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决定其创造能力高低的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3]。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学生实验,是手和脑、知识与能力、经验和创造力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团队意识、为科学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合作精神。近些年来,我通过自制实验教具,增大学生实验量,把演示实验带进实验室等不同的形式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六、重视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现有学科中与环境保护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良习惯。化学实验废弃物一般包括:酸、碱、盐及重金属,这些对环境影响大,在实验后,教师教给学生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师生一道对实验废弃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常用技术,还节约了实验药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不仅进行了环境教育,而且学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常规实验教学手段的不足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于日常的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例如: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物质空间概念的理解。对于有毒、有腐蚀性的实验,爆炸性实验及其他危险性实验,或不易演示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不足。
八、注重实验教学中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关注的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而防疫的有效措施是注意卫生,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而这些都是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我们要采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学生的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和.基于發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20):162.
[2]邢磊.中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的改进及实验教学设计[D].长春师范学院,2011.
[3]黄凤联.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J].广西教育,2005,000(05B):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