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究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病患中,痊愈的有36例,占比49.3%,显效的有28例,占比38.3%,有效的有6例,占比8.2%,无效的有3例,占比4.1%,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病患中,痊愈的有25例,占比34.2%,显效的有18例,占比24.6%,有效的有16例,占比21.9%,无效的有14例,占比19.1%,总有效率为80.9%。结论 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疏肝健脾和胃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36-02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缺陷、饮食习惯不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慢性胃炎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有可能恶化为胃癌,给病患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本次实验研究了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4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其年龄分布区间为29-71岁,平均年龄(51.42±10.63)岁。其中男性病患8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29-68岁,平均年龄(48.18±11.41)岁;女性病患57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1-71岁,平均年龄(54.54±10.63)岁。所有病患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对比治疗的方法,将我院收治146例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实验组病患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2]。
1.3 治疗标准 实验期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情况,具体标准为:胃功能恢复正常,炎症消失,幽门螺杆菌消失的,为痊愈;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炎症基本消失,幽门螺杆菌大部分消失的,为显效;胃功能有所好转,炎症有所减轻,幽门螺杆菌有所减少的,为有效;胃功能没有好转,炎症没有缓解,幽门螺杆菌没有减少的,为无效。痊愈、显效和有效人数为总有效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实验期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情况,实验组73例病患中,痊愈的有36例,占比49.3%,显效的有28例,占比38.3%,有效的有6例,占比8.2%,无效的有3例,占比4.1%,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73例病患中,痊愈的有25例,占比34.2%,显效的有18例,占比24.6%,有效的有16例,占比21.9%,无效的有14例,占比19.1%,总有效率为80.9%。具体数据情况见表1。
3 讨 论
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增生、糜烂、水肿或者充血。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被认为是胁痛和胃脘痛,主要是由于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和外邪犯胃导致胃部呕吐纳差,胃气上逆以至于脾胃失于和降而导致的[3]。
本次研究中,实验人员根据中医理论对慢性胃炎病患进行了诊断,脉弦、苔白、舌质红;烦躁抑郁;右胁隐痛;大便稀溏和胃脘胀痛不适的病患即可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对实验组病患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具体药物包括:勺白芍、陈皮、砂仁、佛手、大枣、生姜、升麻、焦神曲各、焦麦芽、焦山楂、连翘、炒黄芩、茯苓、吵白术、清半夏、蒲公英和柴胡。对于大便稀溏的病患,还给予车前子,胃部疼痛的病患我们给予延胡索,恶心呕吐的病患我们给予佩兰。以上药物每日一剂,早晚服用。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具体药物曹勇河南羚锐制药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以及多潘立酮片和硫糖铝片。诸药合用,使肝气舒、胃气和、脾气健运,胃肠功能得以恢复,而使胃肠疾患得愈。因此,凡因肝郁、脾虚、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欲吐清水、纳差乏力、失眠多梦等症,均可使用本方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疏肝健脾和胃方也有一定的禁忌人群。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处于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精神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疾病患者、消化系统存在恶性病变可能性的患者以及对于中药材有过敏体质的病患都应当慎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从实验期结束后统计的疗效情况来看,中医治疗相对于西医在胃功能恢复、炎症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杜艳茹,万俊华,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02-203.
[2] 李立顺,时维静,关鸣,等.四倍体公英活性成分比较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55-56.
[3] 李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1):33-34.
【关键词】 疏肝健脾和胃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36-02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缺陷、饮食习惯不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慢性胃炎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有可能恶化为胃癌,给病患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本次实验研究了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4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其年龄分布区间为29-71岁,平均年龄(51.42±10.63)岁。其中男性病患8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29-68岁,平均年龄(48.18±11.41)岁;女性病患57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1-71岁,平均年龄(54.54±10.63)岁。所有病患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对比治疗的方法,将我院收治146例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实验组病患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2]。
1.3 治疗标准 实验期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情况,具体标准为:胃功能恢复正常,炎症消失,幽门螺杆菌消失的,为痊愈;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炎症基本消失,幽门螺杆菌大部分消失的,为显效;胃功能有所好转,炎症有所减轻,幽门螺杆菌有所减少的,为有效;胃功能没有好转,炎症没有缓解,幽门螺杆菌没有减少的,为无效。痊愈、显效和有效人数为总有效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实验期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情况,实验组73例病患中,痊愈的有36例,占比49.3%,显效的有28例,占比38.3%,有效的有6例,占比8.2%,无效的有3例,占比4.1%,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73例病患中,痊愈的有25例,占比34.2%,显效的有18例,占比24.6%,有效的有16例,占比21.9%,无效的有14例,占比19.1%,总有效率为80.9%。具体数据情况见表1。
3 讨 论
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增生、糜烂、水肿或者充血。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被认为是胁痛和胃脘痛,主要是由于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和外邪犯胃导致胃部呕吐纳差,胃气上逆以至于脾胃失于和降而导致的[3]。
本次研究中,实验人员根据中医理论对慢性胃炎病患进行了诊断,脉弦、苔白、舌质红;烦躁抑郁;右胁隐痛;大便稀溏和胃脘胀痛不适的病患即可诊断为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病患。对实验组病患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具体药物包括:勺白芍、陈皮、砂仁、佛手、大枣、生姜、升麻、焦神曲各、焦麦芽、焦山楂、连翘、炒黄芩、茯苓、吵白术、清半夏、蒲公英和柴胡。对于大便稀溏的病患,还给予车前子,胃部疼痛的病患我们给予延胡索,恶心呕吐的病患我们给予佩兰。以上药物每日一剂,早晚服用。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具体药物曹勇河南羚锐制药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以及多潘立酮片和硫糖铝片。诸药合用,使肝气舒、胃气和、脾气健运,胃肠功能得以恢复,而使胃肠疾患得愈。因此,凡因肝郁、脾虚、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欲吐清水、纳差乏力、失眠多梦等症,均可使用本方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疏肝健脾和胃方也有一定的禁忌人群。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处于妊娠和哺乳期的女性、精神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疾病患者、消化系统存在恶性病变可能性的患者以及对于中药材有过敏体质的病患都应当慎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从实验期结束后统计的疗效情况来看,中医治疗相对于西医在胃功能恢复、炎症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杜艳茹,万俊华,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02-203.
[2] 李立顺,时维静,关鸣,等.四倍体公英活性成分比较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55-56.
[3] 李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