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阿弥陀经变》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佛经与壁画对照,通过说法图的表现,七重罗网、七重宝树、宝池莲花、宝楼阁以及天乐、花雨、宝鸟等形象的分析,确认了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壁画为阿弥陀经变。
  关键词:莫高窟;阿弥陀经变;国土庄严;宝树;宝楼阁;宝鸟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4-0029-05
  
  一
  
  按佛教的说法,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乃至有千佛、万佛、无量无数佛。阿弥陀佛属于“现在佛”。“阿弥陀佛”,在当今的中国可算是家喻户晓——连小孩子都知道。因为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唐僧,动不动就说“阿弥陀佛”。其实,即使在古代,阿弥陀佛也是人们的“最爱”。在无量无数佛中,为什么阿弥陀佛如此深入人心?唐白居易就曾有过精辟的解释:
  谛观此娑婆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合土,刻石织文,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者,东南北方,过去、现在、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
  白居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审视现实社会中像“微尘”那样多的人,不论老少贤愚,凡信佛者,礼拜必先向“西方”;遇险、遭难,张口必先念“阿弥陀佛”;铸、塑、绘、绣佛像,甚至小孩玩沙子,都以阿弥陀佛为“首选”。由此看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成佛前,发48个大愿救度众生,而广大众生与极乐世界有缘。否则,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佛,佛多得很,为什么偏偏如此呢?白居易不仅说出了普遍信仰阿弥陀佛的原因,还说明了当时用各种手段、形式制造阿弥陀像的盛况。
  《阿弥陀经》共有二译:二译皆存,即鸠摩罗什译于402年的《佛说阿弥陀经》和玄奘译于650年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从敦煌遗书来看,仅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的统计,《阿弥陀经》有133件,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只有2件,由此可见敦煌流行的是鸠摩罗什译本。不仅如此,据我考察,敦煌壁画中的《阿弥陀经变》也是据鸠摩罗什译本绘制的。因为从内容上说,两个本子最大的不同就是:鸠摩罗什译本说到“鸟宣道法”时,鸟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而玄奘译本则为鹅、雁、鹙鹭、鸿鹤、孔雀、鹦鹉、羯罗频迦、共命鸟。鹅、雁,是最大的不同。还有,“六方护念”,玄奘译本是“十方佛”赞叹。
  《阿弥陀经》主要讲: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主动说法,说法内容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一是“六方护念”。所谓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如何美妙无比。所谓“六方护念”就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各方的无数佛都来“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而且证明释迦牟尼说的阿弥陀经是“真实不虚”的,应当相信的。所以《阿弥陀经》的另一名称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简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阿弥陀经》全经才1858字,光说“六方护念”就用了523字,占28%强。说明释迦很希望大家都来信仰此经。这部分经文,除了佛的名字不同以外,各方佛的“赞词”都是一模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经变画中,凡阿弥陀经变几乎没有表现“六方护念”。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一下经文就很好理解。下面所引经文,“六方”佛说的一字不差,经云:“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佛教好说大话,而且往往无以复加。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是不可能进入佛教艺术的。所以,从经变画来看,阿弥陀经变描绘的主要是佛讲经说法的场面和美妙肃穆的“极乐国土”。
  
  二
  
  莫高窟第225窟是一个中型偏小的盛唐洞窟,是盛唐时代较为少见的南、西、北三壁开龛的窟。北壁龛内塑释迦涅桀像,表示“过去佛”(尚存);南壁龛内塑像已毁,从龛顶壁画《阿弥陀经变》而知原为阿弥陀佛,表示“现在佛”;西壁龛内存倚坐佛一身、弟子二身、菩萨一身,表示“未来佛”。整个洞窟是“三世佛”的布局。
  第225窟南壁龛顶这幅壁画,史苇湘先生当年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时定为“说法图一铺”。1987年中日合出《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的时候,也收入此图,定名为《西方净土变》。其图版说明中,虽出现了“阿弥陀经变”的提法,但概念仍然不清。198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壁画全集·敦煌6盛唐》时,史苇湘先生参与撰写该卷的图版说明,其时改称为一幅小型《西方净土变》。
  盛唐时代,是敦煌《观无量寿经变》的鼎盛时期。至于《阿弥陀经变》只有第225窟南壁龛顶这一铺。全图都处于彩云之上(图版13)。正中是智顗、吉藏所谓的“依正二报”中的“正报庄严”,其实就是“说法图”:阿弥陀佛两手作转法轮印,观音、大势至相对合掌对座,周围有听法菩萨。佛相庄严肃穆,菩萨形貌端庄娴静而妙好。天上“天花乱坠”;箜篌、腰鼓、鸡娄鼓、古琴、排箫、琵琶等乐器迎风奏鸣;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全都展翅飞翔;三尊及众多菩萨坐于珍珠铺地的宝地上,其身后的大殿连接回廊、楼阁;七宝池内莲花盛开;七重行树与七重罗网结合(七重罗网在说法图前面,七重行树在众菩萨身后)。全画色彩浓艳。
  唐代窥基是为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作注疏的第二人。他甚至作了一简一繁两次注疏,简者一卷,繁者三卷共32284言,是《阿弥陀经》的17倍多。
  窥基,字道洪,俗姓尉迟,出家前,原是将门之子——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父亲尉迟敬宗也是一员大将。他的出家,先被玄奘看上,后“奉敕为奘师弟子”,他的注疏无疑是很知名且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的。我想,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的这幅《阿弥陀经变》,可以为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的社会影响作一佐证。他在“广明净土”时注疏:
  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花雨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乌吟妙法;第八风吹乐音。
  他说的“国土庄严”这八条,不正是我们第225窟《阿弥陀经变》的写照吗?我请马玉华同志将经变全图,用套叠的形式,分别绘制了四张线图,以通读此画。
  窥基的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八条,是按经文顺序排列的。又,阿弥陀经也好,窥基的简本《阿弥陀经疏》也好,佛及菩萨等的“庄严”,属于“依正二报”中的“正报”,放在“依报”之后,也就是说,经、赞都是先说极乐世界如何美妙,再说佛和菩萨等如何神通。艺术家把“经”变成画,必然有构图 上的考虑。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中轴线”问题是画家考虑“经营位置”的首选问题。阿弥陀经变也不例外。因此解读225窟此画,我得先从“正报”即从“说法图”说起。此铺说法图只有一佛、二大菩萨、十位小菩萨,这是它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人数特少。它固然与此画是盛唐时期最小的《阿弥陀经变》有关,但也不尽然,我曾设想,如果需要,完全可以在大菩萨(观音、大势至)座前再画一位小菩萨。但仔细审视,已经是恰到好处:因为佛及大菩萨面前,有经文描写的“极乐世界”的开头,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檐,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问:栏檐、罗网、行树,何故各有七重,更无增减?答:表生归彼国,得七觉支故。”。“栏檐”、“罗网”,窥基都有解释:“横曰栏,竖曰楯,栏槛也”;“七重罗网者,……金缕结成众宝饰。”并进一步引《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我们再来看此图的“七重栏檐,七重罗网”可说是莫高窟最有特色的表现方法,请用仰视的角度看:(在彩云之上,佛及众菩萨前)占整个画面约三分之一的七重罗网,由于透视处理,能见三层:第一层,观者能见四角,每角一颗放光的宝珠;第二层只能看见二角,各有一颗放光宝珠;第三层,正中多一颗放光的宝珠,它代表七重罗网的顶端。在第一层,透过罗网,我们能看见正中是一朵“大如车轮”的莲花。“横曰栏,竖曰楯”,每一层的横栏,有着不同的颜色,其上点缀着许多小珠,边沿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珠子,极尽奢华。竖曰楯,看来放光的大珠就代表“楯”的柱头了。最可注意者为“罗网”:以金缕为线,编织成网状,网边是半月形,缀以各种“杂宝”;像流苏一样的东西是“筒”状的,用各种杂宝连缀而成,宝铃下垂。我们可以想像到这样的风景:微风一吹,罗网飘拂,宝铃丁冬,的确是“光色晃耀,尽极严丽”。
  窥基说的“树饰四珍”,就是经文中的“七重行树”。他引《瑞相经》云:
  其国有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谓有二宝乃至众宝所共合成。如金树则以银为枝、叶、华、果;银树以金为枝、叶、华、果,乃至有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车磲为实……行行相对,枝枝相映,叶叶相显,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振。
  在敦煌壁画中,自有“净土变”以来,这“七重行树”,《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多用菩萨身后左右各一树来表现,而《观经变》则用七棵树或几棵树来表现。又由于经文没有说树上“有五百亿妙华宫殿”(观经)或“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无量寿经)”,因而树上没有宫殿。这也是《阿弥陀经变》区别《观经变》与《无量寿经变》的标志之一。第225窟的“七重行树”,在说法图的背后,左右各一:树冠上,树叶如花,重重叠叠,也有七重罗网。树叶的重重叠叠,也可以表示“七重行树”,因为智顗的《阿弥陀经疏》解释“七重行树”就说是“树有七重”。
  “池严众宝”是窥基说的“国土庄严”的第二条。经云: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瑠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朱、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在“净土庄严”八条中,窥基又对“池严众宝”解释得特别多,说是:“又分为七:第一七宝池深,第二八德水满,第三金沙作地,第四玉砌成阶,第五朱阁凌空,第六宝莲覆水,第七结成极乐。”第225窟《阿弥陀经变》的七宝池,在画面的最下部。横宽纵深窄的七宝池画面,被大型的“七重罗网”所覆盖,分成了东、西两小块,很有被忽略的可能。但仔细一看,七宝池仍然富丽多彩:池岸用七彩宝砖砌成;各种颜色的莲花。竞相开放;池的两侧,从水中伸出两具宝幢,幢各四层,色彩鲜艳,从它的高度,可见“七宝池深”,这可说是画家智慧的一笔。
  按经文,七宝池“上有楼阁”。这是莫高窟壁画净土变中最常见的。但此画的楼阁建在“宝地”上。窥基的八条之四为“地布黄金”,此画有忠实的表现:水池的左右上角,有一片金黄色与白色相间的小圆点,这就是“地布黄金”(请见原图,由于太琐碎,插图未画)。窥基的“朱阁凌空”就在这块宝地上:把说法图放在楼台亭阁之间,这是净土变(包括弥勒净土、东方药师净土、西方净土)的传统表现方法,此画也用此法。在黄金铺就的地面上,大殿、偏殿高耸巍峨。值得一提的是:大殿与偏殿之间,有虹桥相连,而且是有遮檐的廊桥。尽管说法图挡掉了部分虹桥,但其余部分仍清晰可见,色彩鲜艳。
  现在,窥基的八条还有“空盈天乐”、“花雨长天”、“鸟鸣妙法”、“风吹乐音”四条,正好是净土变的最上部——日本学者称之为“虚空段”。由于壁画画在龛顶,拍照时透视现象比较严重,效果有点遗憾。“空盈天乐”和“风吹乐音”作成画,就是各种乐器拴上飘带在天上飞行。图中有琵琶、排箫、筝、腰鼓(右上方)、筚篥、鸡娄鼓、箜篌(左上方)。在这些乐器中,有两件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作:一是腰鼓,一是箜篌。敦煌音乐研究专家郑汝中先生说:“这是敦煌壁画中典型的腰鼓形象,鼓身细腰,两端如两个碗底部对接而成,鼓皮两端以绳收束,使皮膜绷紧”;“这具箜篌边框彩绘图案精美,琴身底部坠有饰物,在彩带和团花的簇拥下更显华丽。”;我之所以要引用郑先生的评语,是因为:第225窟此画,在敦煌莫高窟是一幅小画,而敦煌壁画中的腰鼓、箜篌不计其数,能被选入《敦煌石窟全集》,就像在咱们中国人当中被“选美”选中,我为它们高兴!至于按佛教的说法,这些飞舞的天乐,“不抚而韵,弦出无量法化之声,听发慈心,闻便悟道”,就不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解释的了。
  说到“花雨长天”,由于画面太小,虽然不能像其他洞窟一样,由飞天任意飞撒,但也不缺大花、小花、单瓣花、重瓣花纷纷下落,也就难为画家了。
  也许是功德主的要求,也许是画家的擅长,也许是经文特别强调“鸟鸣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在有限的空间中,“鸟”表现得很充分。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画面上有迦陵频伽、鹦鹉、白鹤(右上方)、舍利(俗称八哥)、又一迦陵频伽、孔雀(左上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飞翔的白鹤等动作特大,给人以“呜叫”的感觉。有一首唐人的《宝鸟赞》是这样写的:
  极乐庄严间杂宝,实是希奇闻未闻。
  宝鸟临空赞佛会,哀婉雅亮发人心。
  昼夜连声无有息,文文句句理相同。
  或说五根七觉分,或说八圣慈悲门。
  或说他方离恶道,或说地狱封人天。
  或说散善波罗蜜,或说定慧入深禅。
  或说长时修苦行,或说无上菩提因。
  菩萨声闻闻此法,处处分身转法轮。
  愿此法轮相续转,道场众等益长年。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花往西方。
  在结束此文前,有一件事似乎得略作交代:在《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的说法图中,往往无弟子。这一现象,决不是画家的随意性所致,而是与大乘经典《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的出现有关。这是一件大事,我将另撰专文论述。
  
  (责任编辑 赵声良)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画绘制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四月或稍后不久。功德主为咸安公主母子、怀信可汗骨咄禄以及崇徽公主与牟羽可汗的女儿、女婿。第76窟附近崖壁上的“王骨咄禄啜”5字题刻于唐贞元七年(791)夏秋之际,是骨咄禄征服葛逻禄,将吐蕃的势力逐出天山地区后题刻的。  关键词:回鹘;咸安公主;骨咄禄  中图分类号:K87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
期刊
内容摘要:吐蕃帝国于9世纪中叶结束了对河西及西域的统治之后,藏语文在这些地区继续使用,敦煌出土文献中,属于后吐蕃时代的藏语文献多达57件,时代均在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既有沙州归义军政权与于阒、甘州回鹘间的通信,也有沙州与和周边地区相联系的书札,更有当地人所写的佛教典籍。藏语之所以在河西及西域长期流行,与吐蕃对这里有过数十年的统治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固有的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自8世纪中叶始,藏语便
期刊
关键词:李正宇;敦煌;硬笔书法;开创性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109-02    李正宇老弟是我的老友、畏友。  20世纪70至90年代,我追随先师周绍良先生学习敦煌学中的敦煌俗文学,终以资质驽钝,浅尝辄止。对于敦煌学来说,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英语所谓Amateur者,庶几近之。大约在《敦煌学大辞典》出版后,我就基本上与敦煌学界
期刊
内容摘要: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城主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前人对此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就在此基础上,从城主的渊源、级别、属性和铨拟、执掌等,以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唐代城主的实际内涵和具体职责。  关键词:城主;敦煌;吐鲁番  中图分类号:D691.42;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2-0081-09    谈到城主,必然涉及到城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期刊
内容摘要:《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李靖以塔镇伏哪吒一节,在苏辙《哪吒诗》与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中可以找到一些因素。  关键词:毗沙门;哪吒;敦煌;阿弥陀  中图分类号:K879.21;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32-09    毗沙门,是Vaisravana一词的音译,又译作毗舍罗婆孥、鞟室罗懑囊、吠室哕末那等,意译作多闻、普闻等,因其
期刊
内容摘要:6世纪中国佛教忏仪流行甚广,以张荣迁碑和陈海龙碑为代表的造像碑就是最好的例证。考察发现,二碑所刻佛名分别来自《金光明经》、《法华经》和《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此文在铭文考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佛名与忏仪的关系。  关键词:佛名;忏仪;张荣迁碑;陈海龙碑  中图分类号:B945;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2-0006-11    公元6世纪
期刊
内容摘要:余欣《神道人心》一书徜徉于信仰与生活之间,从“民生”的角度对唐宋之际敦煌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了有益的新探索,并在神灵系谱、居住与出行信仰的考察中开掘了另一层面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使我们对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具体的理解;本书对“民生宗教”的理论思考及“民生宗教社会史”的初步构建,对于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拓宽宗教史与社会史的研究领域都很有启发。  关键词:民生宗教;居住;出行;信仰;生活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76窟西壁龛外北侧写有一方2行42字的榜题,内容不见佛经记载。考察敦煌文献得知,此为一篇完整的中国僧人编撰的《行香说偈文》,主要在举办布萨等佛教仪式时念诵,内容体现了佛教五分法身的思想。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此《行香说偈文》可能就是道安制定的行香之法。  关键词:莫高窟第276窟;行香;《行香说偈文》;道安;五分法身  中图分类号:K870.6;B94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内容摘要:交河故城四周发育有大量濒危的崖体,掌握崖体的动态定量信息对于了解崖体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为崖体科学合理的加固设计提供基础信息。本文通过对崖体36区在天然条件下水平位移和上部土体温度的监测,分析了该区内不同破坏类型、规模和机制的濒危崖体的水平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濒临崖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水平位移变化的差异性,但是所有的水平位移变化与自然条件下土体温度的变化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为交
期刊
中图分类号:K828;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4-0001-04    段文杰先生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专,1946年来到敦煌莫高窟,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同仁们一道,开始了艰苦的敦煌壁画临摹和艺术研究生涯,从此,扎根大漠60年,潜心敦煌壁画的临摹和敦煌艺术的研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敦煌学专家。20世纪80年代,担任敦煌研究院领导职务以后,以过人的胆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