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性价比的故事该怎样继续?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米公司作为中国著名的独角兽公司,在2018年上市之后,股价持续低迷,如今小米的市值,仍未达到公司上市前的估值水平。强调机制性价比,以及竹林生态的小米公司,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为什么难以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本文将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小米又出新手机了。
  虽然每家手机厂商都会推出新手机,但这次,小米推出的是旗下Redmi品牌发布的K30,5G版本起售价1 999元,成为国内首款2 000元以下的5G手机。
  1 999元的售价,也与小米长期的作风保持一致。毕竟自诞生以来,小米就被打上了“性价比”“划算”的标签,雷军也曾对市场表态:“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
  这个关于性价比的故事从何而起?如今又讲到了哪里?从财务角度回顾小米在性价比上的追求和5%净利率的考量,我们可以看到公司业务的发展状况及战略布局,对于主打硬件性价比的同类厂商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横空出世:以极致性价比打开蓝海市场


  在苹果iPhone手机发布之前,手机领域已是一片红海市场。iPhone手机横空出世之后,智能手机被社会所认可,而其高高在上的价格和技术壁垒,也为这一蓝海市场树立了坚固的城墙。
  然而,2011年的夏天,小米手机的初次发布,让这一平静的蓝海市场,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搅局者。
  彼时,智能手机刚普及不久,iPhone 4处在令人仰望的金字塔尖端,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绝对象征。对于“智能手机究竟智能在哪”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无法给出明确解答。


小知识:定倍率是商品零售价格与成本价的倍数。商品成本100元,售价500元,定倍率就是5倍。

  更多普通工薪族手里握着的还是诺基亚、HTC、三星、索爱等品牌,屏幕只占手机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余下的部分都是键盘。虽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些手机都过于老旧,但在2011年的街头,拥有一部三星或者诺基亚,绝不会让你在人群中显得掉价。
  横空出世的智能手机小米1,打乱了当时手机业的格局。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品牌口号,和宣传中“国内首款双核1.5GHz主频手机,搭载高通MSM8260双核1.5GHz主频CPU,采用Adreno 220图形芯片,1GB内存、4GB机身存储,支持32GB MicroSD”的配置,让太多人心潮澎湃。
  更令人“发烧”的,是1 999元的售价。
  要知道,当年iPhone 4在苹果商店16GB版本的售价是4 999元,32GB的售价是5 999元。高山仰止的价格,让太多人无法下定决心换购智能手机。但我们可以算一笔简单的账:如果买台“小米1”,再加上一两百元,购买外置存储卡(SD卡)。只用两千元出头,就能轻松达到32G智能手机的效果。
  1 999元的小米手机,成了当时均价 4 000元及以上智能手机行业的“搅局者”。在此之后,小米更是趁热打铁,陆续推出了小米2、小米1S青春版、小米2S、小米2A等版本,小米手机成了各大媒体手机榜单上的常客,更是开启了国产手机逆襲的序幕。而这些手机,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划算。
  正是这份划算,为小米带来了源源不绝的人气,每当小米的新款上市,总能在手机市场掀起轩然大波,人们或是提前在直营店排起长队,或是守候在屏幕前等待秒杀,在很长一段时间,抢购一空成为小米手机发售后的常态。
  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开放网络预订,半天内预订超30万台。
  2012年11月19日,中午12点,第二轮MI2 10万台于2分29秒售完,第六轮M1S青春版 30万台于12分02秒售罄。
  2012年11月25日,中午12点,小米手机1S青春版第八轮20万台开售,在18分12秒内售罄。
  ……
  作为性价比的典范,小米彻底火了。
  雷军也因此被称作“雷大善人”,国内的手机厂商纷纷效仿小米,将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场,用价格征服消费者。小米作为此中翘楚,更是深谙性价比之道,直到今日,无论是翻开小米的半年报,或是打开小米的官网,我们都可以看到由八个字组成的醒目标语:“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根据小米公告中“来自董事长的公开信”,雷军以一件成本15美元的衬衣在中国的商店里要卖到150美元,定倍率有惊人的10倍,一双鞋要加5到10倍,一条领带加20多倍为例,更是用了近一页半的篇幅表达了公司“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的决心,并写道“如有超出部分,我们都将回馈给用户”。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莫过于此。
  但“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一家价格如此厚道,“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的企业,经营情况又是如何?我们将抽丝剥茧,细探究竟。

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噱头”还是“良心”?


  首先,我们要明确“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的定义。
  追问一:5%是什么概念?
  有一个常见的认知错误,就是将5%等同于单部手机的边际利润率。这就包含了两个可能误区,第一,我买了一部2 799元的CC9 Pro,小米赚了139.95元。第二,小米手机不能降价,因为再降就亏没了。例如2019年2月,小米9刚上市时,售价为2 999元起步,随着手机的更新迭代,如果现在在网上搜索小米9,甚至可以看到低至2 299元的售价。发布不到一年,从最先规划的2 999元到2 299元,这其中相差700元,超过20%。这不应该,因为不符合5%的红线。   以上两个误区,都是忽视了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边际利润指的是销售单一产品所得的利润,例如卖出一台2 799元手机所增加的利润。而综合利润是整体的概念,指的是所有硬件产品整体的利润。

表 1 利润表会计科目



资料来源:小米2019年三季报,《中欧商业评论》

  小米所说的5%指的是综合净利率,针对的是整个硬件业务,而不是某个单品。并且,在雷军的内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尽的描述,硬件业务指的是包括手机及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整体硬件业务。换句话说,作为硬件业务其中的各个部分,有些产品净利率可能超过5%,有些产品净利率也可能低于5%,只要整体硬件业务净利率不超过5%,就是符合的。
  追问二:小米做到硬件综合净利率不高于5%了吗?
  在雷军的内部信中,我们再次找到了更为精确的说法——综合税后净利率。根据公司公告,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整个公司2017年净利润率为4.7%,指的是经调整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经调整净利润的计算要扣除諸多费用,包括销售成本、销售推广开支、行政、研发等各项开支后,再扣除税收部分后,加回包括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调整值(表 1)。
  那么,小米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是多少?
  要想知道答案,首选数据来源肯定是财报,但公司没有披露相关具体数据。为什么可以不披露?因为通常公司提到净利率,指的都是公司所有业务的净利率,很少以每个业务板块为基准。因此对于某板块的综合净利率计算,并没有披露的硬性要求。

图 1 小米公司经调整净利润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图 2 各板块毛利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虽然找不到直接数据,但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的披露综合分析。从时间点而言,小米在2018年4月向市场喊话,宣布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彼时公司最新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为2017年,整体净利率为4.7%。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业务包括高利润率的互联网服务板块,依然达不到5%。并且在2018年,荣耀总裁赵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就从全中国来看,没有几家硬件公司的综合净利润率能够达到5%的”,即使与深耕于硬件的海尔比较,2017年其归母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为4.23%,也未到5%。
  我们将目光投向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企业效率的提升,那么,综合净利率提升了吗?根据2019年三季报,小米整体的净利率为6.47%,较2017年提升了1.79个百分点(图 1)。如果按此节奏,随着技术迭代,硬件板块的净利率是否也会逐步提升,直至超过5%?
  虽然无法看到硬件板块的综合净利率,但我们可以根据各业务板块的毛利率推测。根据财报,小米互联网服务三季度的毛利率高达62.9%,I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率12.8%,智能手机毛利率9%(图 2),由于互联网服务板块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板块(硬件板块),显然7%的整体净利率中,有不少互联网服务的贡献。更何况,较之于毛利率,净利率需要扣减更多项目,数值也更低。如果要做到单独的硬件板块综合净利率5%,其实还挺难。
  此外,从商品而言,在小米推出69元的充电宝之前,1万毫安时的移动电源普遍定价在200元以上,在小米推出699元的空气净化器之前,主流净化器的定价都在千元以上。小米本身就走了亲民价格路线,一次又一次高性价比产品的推出,也彰显了“硬件始终不超过5%净利润率”的决心。

双轮驱动:硬件导流、互联网盈利


  如果小米硬件净利率的天花板已经有5%的上限,那么,公司的整体净利率是否也有着天花板,难以突破性增长?
  这个问题可以在公告中得到解答。雷军曾表示:“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此前对各板块毛利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米另有“钱途”——三季度毛利率高达62.9%的互联网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会讨论IoT和生活消费品在未来拥有两位数净利润率的可能性,但根据雷军的内部信,我们可以看到IoT和生活消费品同样归属于硬件板块,受到既定5%综合净利率红线的限制,走的依旧是薄利多销路线。

图 3 小米三季度各板块营收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图 4 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细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雷军在内部信中提到,硬件业务包括了手机及IoT物联网和生活消费产品。根据三季报,我们可以看到小米营业收入的组成:智能手机占据60%,IoT和生活消费品占据29%,互联网服务占据10%(图 3)。   既然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这么高,为什么还要保持硬件板块的高比重,而不是专心发展互联网服务?

图 5 预装广告收入变化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图 6 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Wind,《中欧商业评论》

  我们首先要明确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概念。小米互联网服务主要包括广告、游戏运营及增值服务。这其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广告业务,根据公司2019年三季报,53亿元的互联网服务中,广告业务收入29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游戏收入8亿元,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则为16亿元(图 4)。
  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小米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获客成本很低。而这背后的头号功臣,当属小米的硬件业务。小米走的是通过硬件业务板块获取大量用户资源,从而引流至互联网服务板块的模式,因此,用户购买了小米手机、手环、电视等产品后,自然成为小米生态体系的用户,其他B端商家可以通过小米向用户投放广告,作为C端用户,则可以接触到小米有品电商,或是提供理财、贷款、保险业务的小米金融等增值服务。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用戶买了划算实惠的小米硬件产品。较之于需要高成本拉新获客的互联网企业,小米此后直接向硬件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这步骤几乎没有成本,也成了小米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对小米而言,硬件业务就像是源头与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要发展互联网服务,就必须要持续发展硬件业务,以实现为互联网服务长久引流。
  那么,这份“硬件销售引流,互联网服务赚钱”的模式,如今发展得如何了?
  小米三季报显示: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由2019年二季度的人民币46亿元增加15.9%至2019年三季度的人民币53亿元,主要是由于广告业务增长。MIUI的月活跃用户数由2019年6月的2.787亿人增加4.6%至2019年9月的2.916亿人。
  初看之下,互联网服务似乎涨势正猛,但如果细究,我们却能看到隐忧下的业务结构调整。
  在广告部分,从同比增速而言,小米三季度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降低了9%,主要是广告收入中的预装收入降低所致(图 5)。预装软件是一个令安卓用户头疼的问题。在开启新手机时,其中已经捆绑了一堆并不需要的软件。工信部也曾因此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非基础功能类软件可被卸载。随着用户对于预装软件越来越“无感”,也给广告业务持续高增速带来了隐忧。
  此外,小米的系统广告曾被用户吐槽,系统广告多见于通知栏或者应用商店,部分广告还包含“红包来了”“领红包”等诱导性信息,影响通知栏正常阅览。但在小米今年秋季新推出的MIUI 11中,小米祭出了“大招”——增加关闭系统工具广告的功能,如果用户不想看系统广告,可以选择一键关闭。但这份提升用户体验的举动,也将对广告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当撑起互联网服务半边天的广告业务高速增长乏力,互联网服务该何去何从?
  从业务细分而言,除去广告业务收入同比降低9%,游戏收入与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同比皆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更是实现了同比78.2%的增长(图6)。随着小米向游戏、金融科技、有品电商平台等业务发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服务赚钱”方面,虽然小米除广告以外的互联网服务比重还有待增长,但多元化态势明显,有望在未来实现多点发力。

用户!用户!用户!


  我们再来看用户。为什么用户很重要?前文已经提到,小米厚道的性价比,发出“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的喊话,是为了提升销售,获取更多用户。毕竟“互联网服务赚钱”的前提,是要“靠硬件导流”,而“硬件导流”归根到底就是创造用户。

图 7 智能手机销量



图 8 MIUI月活跃用户数




  从“MIUI的月活跃用户数由2019年6月的2.787亿人增加4.6%至2019年9月的2.916亿元”这句话,就足够判断小米用户持续增长了吗?
  不够。用户能否持续保持高增速,还要考察小米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图 7)。作为对公司营收贡献超过50%的智能手机业务,早在2018年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销售量的同比增速就一度跌至负数。虽然在2019年二季度,同比增速曾回升至零以上,但在2019年三季度,智能手机销量3 210万部,再次出现同比负增长。作为互联网业务的重要用户来源,不断增加销量是月活跃用户数量的基石。如果小米手机的销量增速始终无法提振,则将影响到为互联网服务的引流。但随着5G手机的推出,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得以改善。
小米手机业务的兴起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而物联网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IoT与生活消费品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再来看MIUI的月活跃用户数(图 8)。“2019年9月,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92亿人,同比增长29.9%”这句话确实显示了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长,但如果将目光放远,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同比29.9%的增长数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诱人——因为在此之前,小米MIUI的月活跃用户数拥有更高的增速。如果手机的出货量增速持续低迷,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速恐怕将继续放缓。
  但在“硬件引流”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新亮点。2019年三季报中,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同比增长44.4%。小米电视三季度稳居中国大陆电视出货量的第一位,并且根据IDC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最新报告,小米仅次于iPhone,在各大品牌中出货量排名第二。小米手机业务的兴起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而物联网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IoT与生活消费品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目前的小米而言,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营收占比接近三成,尚不及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手机业务。如果想要依靠IoT引流来填补由于手机销量同比增速乏力所导致的用户引流放缓,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IoT板块及其销售。
  伴随5G时代的来临,各大厂商在5G领域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小米自2017年起就进行了5G研发,并且每年稳步提升研发投入。根据财报,小米研发开支已由2018年三季度的15亿元增加至2019年三季度的20亿元。雷军曾表示:“我们明年预计发布10款以上的5G手机。”按照小米亲民厚道的一贯做法,高性价比的5G手机想必将会是市场中的一大亮点。
  明年将是小米成立的十周年,这家从零起步的厂商,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会怎样继续这出关于性价比的故事?小米能否再次复制初次问世时的盛况,在未来凭借K30等“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5G手机,让市场为之发烧?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中欧数字经济和智慧企业研究中心,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于2018年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旨在创造和引领智慧企业领域的管理知识和最佳实践,助力数字经济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与发展,同时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企业实践的共享与推广。本刊将邀请中欧知名教授、行业领袖以及中欧校友共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课题。  2019年11月12日凌晨,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晒出了2019年的“双11”成绩单。京东全天累计下单金
期刊
在没有学习领导力之前,霍华德·沃德(Howard Ward)教授的人生观是“万物分绝对的是与非”,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的。而学习领导力时,他发现过去非对即错的观念并不适用,因为“在某一情境下,你需要这么做,而在另一个情境下,做法可能完全相反”。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其前身CEMI里20多年的任职经历中,霍华德教授开始用中国历史文化和典故来解释领导力。他提出要培养阴阳平衡的领导
期刊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全国肺炎疫情,将中国的硬核抗疫推到了全世界的风口浪尖。近两个月以来,我們以举国之力自上而下的严防死守,不惜一切代价阻击病毒扩散的大国姿态,再次刷新了全球各界对中国制度效率的认知好感。  相比国内抗疫形势的逐步好转,境外的疫情失控成了又一个被触发的多米诺骨牌。硅谷十万名技术人员回家隔离办公、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一片惨绿,石油价格甚至比矿泉水还便宜……与其说一场由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即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如黑天鹅,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近期会面临业务损失和员工保障带来的双重压力。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求生存—一手控成本,一手抓优化  这里特别想讲两个问题:一是精简组织,控制人力成本;二是利用危机,系统性地调整组织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人力成本并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达到经营目的的一种手段,最终是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这是组织精简过程中的大方向、大原则。  在进行人员结构和数量调
期刊
2019年6月13日,万众瞩目的科创板在上海开板;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科创板的定位旨在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类企业往往以硬件产品为主,企业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整合各类供应商资源,因此企业如何有效管理供应商,是其一大挑战。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近年来,硬件创业企业如雨后春
期刊
2015年从1号店离开以后,很长一段时间,1号店联合创始人于刚几乎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如果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新闻,只有零星的几篇《我为什么离开1号店》《于刚和刘峻岭致全体1号店员工的一封信》等文章,简略地提到他们由于在融资过程中因为资本的介入,逐渐失去话语权,带着不舍离开。  4年后,于刚和刘峻岭率领1药网的母公司111集团,再次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从过去的1号店,到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赴美
期刊
中欧数字经济和智慧企业研究中心,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于2018年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旨在创造和引领智慧企业领域的管理知识和最佳实践,助力数字经济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与发展,同时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企业实践的共享与推广。本刊将邀请中欧知名教授、行业领袖以及中欧校友共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课题。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已成为一项核心生产要素。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努力探索如
期刊
决策者通常渴望将所管辖地区打造成“下一个硅谷”。但是,耶鲁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在以硅谷为榜样时需谨慎行事,否则会使整体经济更加不稳定。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耶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Olav Sorenson和博士生Doris Kwon分析了“硅谷式繁荣”的利与弊。当风险资本涌入时,更多的高收入消费者令医疗和餐馆等本地服务企业受益匪浅;但是,那些为其他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却备受打击。甚至,在整
期刊
对企业而言,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营活动停顿无异于一场特殊的压力测试,许多平时隐藏在深处的隐患和问题这时可能会浮出水面。因此,检验并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当前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可以也是应该做的。  提到风险,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损失和危害。其实,风险只是损失的可能而不是必然。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能力分清必须冒的险和必须规避的风险。  就风险管理而言,我们从来不追求过度、极致的风险防范。风险防范有
期刊
2019年9月19日,世界银行更新了全球192个经济体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排名结果。在此基础上,中欧2018年经济发展全球排名榜出炉,囊括全世界所有160个人口上百万的经济体和全世界99.8%的人口(附表列出前100名)。  2018年,中国的Atlas(三年平均名义汇率)人均GNI为9470美元,在160个经济体中第55位的排名不变。中国的PPP(购买力平价)人均GNI为18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