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学生均是来自南北疆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生的汉语基础弱,只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书写更是零基础了。基于这一学情,我校统一整合人教版小学语文12本教材,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自编了三册书,为学习初中语文教材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样我校的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就要在三年内完成九本语文教材的学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压力自然大。怎样才能使汉语零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一直是困扰我们内初班语文老师的难题。
在摸爬滚打中,有彷徨,有收获,一路走来,已历十年,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巧用教材,模仿课文,是提高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巧用教材,模仿课文呢?我巧用课文,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再到创造,循序渐进写作训练。
一、课堂进行相应的扩句训练
七年级第一学期,我主要利用自编教材中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进行扩句训练。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下了场雪”————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下了一场怎样的雪————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形容雪的特点。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模仿课文中有关雪的词语、句子、修辞,逐渐写成了一个有关乌鲁木齐的雪的描写片段。努尔曼古丽是这样写的:冬天,在一场大雪过后,整个六十六中都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柳树上挂满了“银条”,草坪也披上了“银装”。同学们却和这静寂的景象形成了鲜艳的对比,个个的脸蛋红彤彤的,在雪地上玩耍,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二、从仿句开始,训练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不必说……..,单是…….”我提出了仿写这个片断的要求,要求学生用这段文字组织语言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地方。学生有的写篮球场,有的写校园的“德馨园”,有的写爷爷的菜园……..
三、抓住课本,从不同角度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模仿写作片段
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应是片断仿写。片断仿写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度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我认为片断仿写耗时短,师生间的交流却快得多,可以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符合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文教学规律,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在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我校使用的是自编语文教材。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把目标锁定在课本上的名家名篇。通览这九册课本,我选定了一部分跟学生的生活或情感心理比较贴近的文章作为仿写篇目。如《夜莺的歌声》、《珍珠鸟》、《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羚羊木雕》、《春》《、济南的冬天》、《理想》、《第一次真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老王》、《台阶》、《孤独之旅》、《心声》等。所圈定的这些篇目中,有的适合仿写句式,有的适合模仿片段,有的适合仿写全篇。
我试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安排,将教材中的课文整合,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阶梯式训练。
首先,在心理描写仿方面,我以《心声》《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在解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心理描写的亮点: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环境描写。
做了这样的练习:将原文中运用言语神态或修饰语删去,效果怎样?“我父亲看了看身边的女儿女婿,就向我们走来,对我母亲说:‘这个卖牡蛎的像于勒?’”。在《心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幻觉进行过渡。于是,我以《试卷发下来以后》为题目,进行了当堂的心理描写片段仿写。
学生阿迪莱这样写:“我好像看到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似乎看到王老师满脸的怒容,仿佛听到远在喀什的爸爸失望的叹息声,妈妈的泪水滴落的声音……..”
其次,有关景色描写的片段仿写,我以《孤独之旅》为例,指导学生仿写。并进行了当堂练习:(补上景物描写衬托心情)我的心遂如一张鼓满的风帆,满载悠闲.看着好友狡黠的笑容,突然明白她带我出来游玩的用意:我已被学业的丝束于蚕茧,不收拾心情很难褪茧成蝶.芳草的气息掺杂着友人的好意,裹在柳絮中.这眷眷的一瞬像一副心手相依的风景,怎能不令我铭记于心?
学生的仿写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写柳絮的如蝶般的轻柔,有的写柳絮飘落正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
学习《邓稼先》时,知道学生仿写课文独特的小标题;学习《第一次真好》,保留课文的结构,删去内容,增添自己的故事;改写古诗,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折三波的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仿写课文清晰的线索。《台阶》中进行选材模仿,提高学生作文立意高度的能力。三、巧用课本剧,揣摩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剧本不是课文,不再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除了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外,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改写剧本时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就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小演员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揣摩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片段:
我选了两组学生在表演,一组的表演平铺直叙,而另一组表情动作活灵活现,于是我就让观众进行点评,学生自然发现表演较好的一组能把握好课文语言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自然就能把握好表演时的技巧。
学生阿里亚课后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在排练期间,我是以一位妈妈出场。我极力的投入到戏中,于是我便听方导的话,摆出妈妈的架子。我两手一插,头一昂,眼睛一扬,我以为我做得很到位了,只听方导义正言辞的说着:“不行,重来!”我几乎快要崩溃了,在我正准备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说说:“不要因为太苦而去放弃前面的努力,说不定过了这个小坎儿,就能看见之后的彩虹。”我看了之后,望向湛蓝的天空,天,依旧是那么清澈,就像倒过来的海。再看看手中的稿子,抹一抹脸上的汗,毅然走到方导面前:“方导,我们继续吧。”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中,我渐渐得到了方导的认可,她说:“照这样下去,你的戏就已经可以了。”我兴高采烈,开始欣赏别人的演技。
可见学生已然将《羚羊木雕》的语言描写模仿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积累精彩片段,常做摘抄,并且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将模仿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摸爬滚打中,有彷徨,有收获,一路走来,已历十年,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巧用教材,模仿课文,是提高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巧用教材,模仿课文呢?我巧用课文,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再到创造,循序渐进写作训练。
一、课堂进行相应的扩句训练
七年级第一学期,我主要利用自编教材中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进行扩句训练。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下了场雪”————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下了一场怎样的雪————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形容雪的特点。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模仿课文中有关雪的词语、句子、修辞,逐渐写成了一个有关乌鲁木齐的雪的描写片段。努尔曼古丽是这样写的:冬天,在一场大雪过后,整个六十六中都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柳树上挂满了“银条”,草坪也披上了“银装”。同学们却和这静寂的景象形成了鲜艳的对比,个个的脸蛋红彤彤的,在雪地上玩耍,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二、从仿句开始,训练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不必说……..,单是…….”我提出了仿写这个片断的要求,要求学生用这段文字组织语言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地方。学生有的写篮球场,有的写校园的“德馨园”,有的写爷爷的菜园……..
三、抓住课本,从不同角度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模仿写作片段
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应是片断仿写。片断仿写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度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我认为片断仿写耗时短,师生间的交流却快得多,可以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符合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文教学规律,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在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我校使用的是自编语文教材。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把目标锁定在课本上的名家名篇。通览这九册课本,我选定了一部分跟学生的生活或情感心理比较贴近的文章作为仿写篇目。如《夜莺的歌声》、《珍珠鸟》、《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羚羊木雕》、《春》《、济南的冬天》、《理想》、《第一次真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老王》、《台阶》、《孤独之旅》、《心声》等。所圈定的这些篇目中,有的适合仿写句式,有的适合模仿片段,有的适合仿写全篇。
我试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安排,将教材中的课文整合,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阶梯式训练。
首先,在心理描写仿方面,我以《心声》《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在解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心理描写的亮点: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环境描写。
做了这样的练习:将原文中运用言语神态或修饰语删去,效果怎样?“我父亲看了看身边的女儿女婿,就向我们走来,对我母亲说:‘这个卖牡蛎的像于勒?’”。在《心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幻觉进行过渡。于是,我以《试卷发下来以后》为题目,进行了当堂的心理描写片段仿写。
学生阿迪莱这样写:“我好像看到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似乎看到王老师满脸的怒容,仿佛听到远在喀什的爸爸失望的叹息声,妈妈的泪水滴落的声音……..”
其次,有关景色描写的片段仿写,我以《孤独之旅》为例,指导学生仿写。并进行了当堂练习:(补上景物描写衬托心情)我的心遂如一张鼓满的风帆,满载悠闲.看着好友狡黠的笑容,突然明白她带我出来游玩的用意:我已被学业的丝束于蚕茧,不收拾心情很难褪茧成蝶.芳草的气息掺杂着友人的好意,裹在柳絮中.这眷眷的一瞬像一副心手相依的风景,怎能不令我铭记于心?
学生的仿写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写柳絮的如蝶般的轻柔,有的写柳絮飘落正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
学习《邓稼先》时,知道学生仿写课文独特的小标题;学习《第一次真好》,保留课文的结构,删去内容,增添自己的故事;改写古诗,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折三波的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仿写课文清晰的线索。《台阶》中进行选材模仿,提高学生作文立意高度的能力。三、巧用课本剧,揣摩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剧本不是课文,不再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除了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外,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改写剧本时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就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小演员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揣摩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片段:
我选了两组学生在表演,一组的表演平铺直叙,而另一组表情动作活灵活现,于是我就让观众进行点评,学生自然发现表演较好的一组能把握好课文语言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自然就能把握好表演时的技巧。
学生阿里亚课后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在排练期间,我是以一位妈妈出场。我极力的投入到戏中,于是我便听方导的话,摆出妈妈的架子。我两手一插,头一昂,眼睛一扬,我以为我做得很到位了,只听方导义正言辞的说着:“不行,重来!”我几乎快要崩溃了,在我正准备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说说:“不要因为太苦而去放弃前面的努力,说不定过了这个小坎儿,就能看见之后的彩虹。”我看了之后,望向湛蓝的天空,天,依旧是那么清澈,就像倒过来的海。再看看手中的稿子,抹一抹脸上的汗,毅然走到方导面前:“方导,我们继续吧。”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中,我渐渐得到了方导的认可,她说:“照这样下去,你的戏就已经可以了。”我兴高采烈,开始欣赏别人的演技。
可见学生已然将《羚羊木雕》的语言描写模仿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积累精彩片段,常做摘抄,并且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将模仿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内初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