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也随之掀起涟漪,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创新”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失去了语文教学自身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语文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在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应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因此,语文教师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应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善于思考的人,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增加灵活度。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而使课堂高效。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辨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改伊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和推广。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在认识上的舛误和操作上的失误,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泛滥和语文教学的异化,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公害。因此,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性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辨为前提,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辨的基础上,再加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才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激励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多元、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而课堂上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在操作上,教师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只注重发散思维、无度开放,只会天马行空。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才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际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变革,也是传统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知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独特的个性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性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而不能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实际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的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有效地通过对话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三是重对话、轻读书,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让其展开对话、相互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课堂上轰轰烈烈,一个对话接一个对话,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静思、写作时间被挤掉,扼杀了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最终是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韩友华,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一.突出语文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在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应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因此,语文教师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应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善于思考的人,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增加灵活度。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而使课堂高效。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辨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改伊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和推广。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在认识上的舛误和操作上的失误,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泛滥和语文教学的异化,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公害。因此,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性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辨为前提,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辨的基础上,再加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才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激励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多元、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而课堂上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在操作上,教师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只注重发散思维、无度开放,只会天马行空。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才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际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变革,也是传统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知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独特的个性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性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而不能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实际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的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有效地通过对话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三是重对话、轻读书,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让其展开对话、相互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课堂上轰轰烈烈,一个对话接一个对话,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静思、写作时间被挤掉,扼杀了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最终是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韩友华,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