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教育,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进入社会,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学生能否更好地工作、发挥自我价值的关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肩负着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学新形势,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实现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现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如下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新颖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只有建立在浓厚兴趣基础上的认知活动,学生才能乐学、愿学,才能产生积极的认知行为,主动探索,并将所学知识不断内化与吸收,形成技能与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展开新课的学习,而是要为学生设计丰富而新颖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1.用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一种艺术,以独特的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更能直击心灵,打动与感染欣赏者。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播入相关的音乐、歌曲等,让欢快的音符活跃于课堂,使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当学生感受到这种强烈的艺术氛围与积极的情感时,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用熟悉的生活吸引学生。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就教材进行机械的讲述,而是要在文章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生活这股源头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用生活的丰富多彩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才有根基。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成为学生积极认知的推动器,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喋喋不休地讲解,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将这些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学会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以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运用所学展开富有深度与广度的思维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探究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发现与创造,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1.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外部的不断刺激,整个学习是枯燥而繁重的。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自主学习意识,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降低。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以激起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此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与思维重新集中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推动力,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2.启发性问题指导学生。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创新并不是凭空创造某种事物,而是基于现实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的再创造与再加工,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将学生刚刚燃起的创新之火浇灭。为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学生不要退缩,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新的突破口,从而实现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主体性创造活动。
  3.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来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展开主体探究,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要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全体学生都基于自身基础进行发现与创造。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则是一种思维,这正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提问权控制在教师一个人手中,只是让学生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能力,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与教师,而要将学习与运用,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带入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引导学生就不同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在思想交流与交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修正,跳出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将语文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种知识不断地转化为能力,创造性地运用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现代教学提出大语文教学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向课外延伸,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有一个更宽广的学习与运用平台。如针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或是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并就阅读心得与体会展开交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兴趣小组,如诗歌创作小组、朗读小组等。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宽广自由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这样学生就不再只是机械而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创造的过程,这正是现代教学倡导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本文以DNA微阵列技术为手段,对其在病原微生物的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 1.通过对各种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的摸索,克服了DNA微阵列制备和应用
摘 要: 精心设置,认真准备,上好一节语文课是不难的,但追求堂堂好课绝非易事。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评价好课的标准有了新的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生愿听肯学、积极参与互动、课后有收获,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课。文章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 一堂好课  上好一堂课,是每位教师美好的愿望,是教师们极力追求的结果。但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课前一定要做
冀棉18(原名杂29)是河北省棉花所利用两个陆地棉品系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间杂交种。1990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预审,准予在枯、黄萎病棉区推广种植。1991~1996年,列为省政府
为了探讨稀土氯化铈、Coγ射线、氯化铈与γ射线联合作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本实验以K562肿瘤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nnexin-V凋亡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时代在前进,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在变革中求生存,不能故步自封、作茧自缚。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从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需要、专业特点等方面出发,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构建了“学会—会学—会用”的新模式。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明显短缺,普遍面临招生难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中职
由中国造纸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暨全国纸张订货交易会”将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览内容涵盖各类商品纸浆、纸及纸板;纸制品;
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许多人在书写方面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书写的意识淡化,写字能力也在逐渐下降。然而,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隐性课程指学校教学及教学互动中存在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又难以量化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产生影响。借着徐州市正在推行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东风,笔者在文言文复习课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导向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强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新课改更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与背诵名文、名篇及名家作品,不加思考和分析,而是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机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思维激活,引导学生展开主体互动探究,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现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为进一步调动和鼓励育种单位和育种者的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国家科委决定在“九五”期间对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谷子、棉花、大豆、油菜、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