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表地方师范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商情·科教创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地方师范院校都在加大非师范专业的比例以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范类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的可靠性。本文试图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发展转型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概念主要指办在中等城市如市或自治州的师范专科学校或者由师专升格而成的师院。长期以来,这些学校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使命.在整个高等教育大环境中,地方师范院校既无区域、经济优势,又无学科、科研特长,地方师范院校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学校转型及重新定位的问题,师范院校大多选择了综合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尚好,但也可以看到非师范英语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些学校30%以上的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于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翻译、旅游等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教育部1998年下发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对外经贸大学首批招收60名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这标志着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的存在。在此前的10年,国内许多高校已经成立了商务英语院系或设立了商务英语方向,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但对于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如何发挥学校的优势,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刻不容缓、必须面临的挑战。本文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初步探讨。
  
  一、加强市场人才特征研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而师范类院校从历史上说,语言专业办学历史最长。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包含深层文化内涵的载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是培养语言翻译人才,当今世界技术翻译水平不断提升,非人工翻译工具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开发也越来越成熟,对纯粹语言翻译人才的需求水平越来越低,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不能仅仅是“商务+英语”,而是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在观念上坚持强调职业性,而不仅仅强调专业规范性,也不是强调市场性,这是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消费倾向明显的背景下,在就“范”和就“市”之间寻找的契合点。一方面,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语言知识的“学术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专业面向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性”,这也是21世纪所需要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的要求。
  
  二、进行深度调查和数据分析,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地方师范院校外语人才培养长期沿用纯语言、纯文学的“经院式”的培养模式,毕业后主要面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到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翻译工作,只有少数人到企业或做研究工作,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大。因此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明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激增,语言的文化性特征凸显,呈现从单一的语言交流向多元化的文化碰撞发展趋势,更多的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需要既懂外语又懂外贸业务更懂中外文化的应用性人才,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成分越来越多。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萎缩,许多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已经拒收单一外语类毕业生。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每年都有大批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符合外贸业务要求的毕业生却难觅,众多的毕业生往往要在较长时间的外贸业务中不断适应和成熟起来,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在上述的教育部调查中显示:无论是用人单位、毕业生还是在校生最不满意的课程恰恰是外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辅)修课,满意率仅占32.3%和38.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研究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积淀优势的前提下,对地方企业外贸实务和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修订传统的教学计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寻找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培训时间。
  随着国家外贸制度的改革,外贸企业人员构成正在发生变化,由分工细致型向粗放型转变,一人多岗、一人多职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对从业人员专业复合属性的要求有所提高。专业复合是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核心仍是英语,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而计算机科学、经贸、法学、管理、传播、科技等专业基础知识则是关键,目标是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专业知识从事翻译、商贸、法律、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国际交流等领域工作。这种人才特征和市场定位迫切要求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在原有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上增加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商务+英语”的培养模式往往是将英语教育作为语言能力训练,把专业培养当成是语言培训中心,而实际上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饿训练是可以短期速成的,而良好的专业素养却无法达到,这种语言训练、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分裂的培养方法往往难以达到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商务英语主科是英语语言文化课程,包括基础和高级课程,必须以语言运用技能和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扎实英语基础,提高人文素质。而副科商科专业方向也不应是笼统零碎的商务知识,必须为学生发展提供系统性的专业基础。学生入校之初理应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培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以体现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诸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英语笔译、实用英语语法等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得到强化,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语外刊选读、英语口译、高级英语、高级写作、外贸英语函电等作为选修课程,当然应该进入课程体系。商务专业课程当然是重要部分,学生在学习语言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深入学习外贸专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们掌握了商务英语的特点和一定的外贸专业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开设西方经济学、商学导论、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谈判口语、法律英语阅读、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等,还可开设其他选修课如市场调查与分析、现代汉语、法学基础、高等数学等。但是,自由思考、自主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职业需要,更是人生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比职业能力更重要。针对这些理念,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英语使用技能的课程外,还应广泛开设人文课程,特别是语言使用国的文化背景相关课程,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了解多种文化。这一系列课程必修和选修交叉。如基督教发展史、西方文明史、国家史、文化交流史、跨文化交际等。
  在课程教学中尝试实行主题组合的方法,如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可以“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为主题进行优化,融通教学内容,合力培养学生的未来创业素质和商业头脑;如基础英语、商务英语、进出口业务模拟谈判等课程以“工作语言”为主题进行优化,加强语言训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如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进出口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以“优秀的业务操作手”为主题进行优化,以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技能。以此全面培养学生想、说、做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提倡开展全英教学,学生在增加英语输入量和使用机会的同时,直接学习国际通用的相关知识。
  商务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贸业务能力和英语专业水平二者必须在实务操作上实现有机的集合。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对于没有商务经历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只有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表现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校内模拟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是很好的模式。在校内成立商务英语试验中心,教师与学生分别模拟商务及外贸活动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计算机模拟处理各种商务及外贸业务,熟悉外贸流程,并与企业进出口部门和外贸企业联合建立起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考证需要相结合,强调考取证书所需要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实践证明,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和交际能力,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知识系统的漏洞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三、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为学生服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向学生提供针对他们自身兴趣与发展、行业要求的科学实用之课程,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就业教育方案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实现市场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统一,专业规范和市场规则的统一,学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一年打基础,二年学专业,三年练技能,四年做实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年级不分专业,全部开设英语基础课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同时充分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的基础上,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二、三年级开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在涉外和贸易相关的行业求职中,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科学的教学安排加之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宽泛的涉外商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既可以为毕业生今后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又使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通过课程的合理安排和优化整合,使之互相衔接,相互促进和有效扩展。四年级主要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实习场地等都是问题,脱离地方企业关起门来办学是不现实的,必须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探索地方院校校企结合办学的途径。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技能,而且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聘请校外企业经理等地方职场精英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他们为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作各种讲座、报告,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等,带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等。当然也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如进行英语辅导、翻译英文资料、培训企业业务人员等,通过双方努力,建立稳定、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
  地方师范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市场竞争、就业竞争中,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定位上,无所作为、消极等待当然没有出路,而一味求高、心态浮躁也不可取,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实现师范性向多科性的转型是关键,而办好非师范专业则是赢得生存空间和获得社会声誉的可选途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客观审视评价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确立符合实际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阿娜.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高校培养模式的对接.职业时空,2006,(10).
  [2]黄赟琳.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3]孙力.培养社会需求的英语专业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何康民.21世纪新型外经贸人才培养初探.计划与市场,2002,(12).
  [5]钟锐锋.论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预算,将绩效预算引入到高校管理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校绩效预算的构建必须以高校发展目标导向为基准,以预算组织体系为基础,正确核算各预算主体的投入,建立适当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预算监控体系。  关键词 高校 绩效预算 绩效评价 高校发展目标    目前,高校常规的预算分配方法最常用的是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和两者相结合预算方法。增量预算即在上
期刊
摘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培养出与时代合拍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基本素养,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力求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高校英语教师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校英语教师 素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2004 年初,教育部开始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期刊
关联理论是斯波伯和威尔森提出的有关交际的认知理论。威尔森的学生厄内斯特·格特(Ernst Gutt)率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经过潜心研究,格特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翻译现象进行了统一解释。在关联理论中,翻译被认为是原文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在关联理论框架中,翻译过程可以从译者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两个方面来研究。《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首长诗,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在诗
摘要 正确的职业观是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其未来进步、发展、提高的保证。本文从职业精神、职业的使命感、职业态度以及职业内涵等方面阐述了职业的神圣、意义、目的。只有把职业与个人信仰融入一体才能体现个人价值,才能珍惜并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获得所从事职业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无愧于人生。  关键词 职业观 大学生 信仰 天职 诚信    职业观并不是教大家怎样找个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与传播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文化认同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人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在构建身份认同中角色与功能发生了改变,媒介逐渐成为个体自我归类和身份表达的重要外延。信息传播“瞬间即达”的特性让人们的距离感以及传播中距离消耗成本不断降低,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者”存在感。特别是在网络平台上,匿名化和陌生化的虚拟空间让用户主体可以更为自由随意地构建自我身份,新的自我认知方式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实中固定
摘要 本文从城市交通的战略构成和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两方面的分析入手,分析了城市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应注意的立足大交通、发挥交叉学科特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交通运输 城市 大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制约或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面临自身运输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交通需求压力,因此在城市交通的发展上必须
期刊
本文在梳理当下朦胧诗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呈现的趋势及不足的基础之上,试图首先论证朦胧诗研究中具有全局性、统摄性的研究问题是其文学性(literariness);而文学—认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路径是朦胧诗文学性研究的可行进路。以此为指导思想,本文对朦胧诗的文学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得到了相较于以往研究更具理据性和整合性的新认识。具体而言,本文在文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阐述了文学性的认知新意蕴,即,文学性可以被解读为以语言为质料或基础、以语言背后的认知概念化操作为机制、以概念化所指向的
摘要 要想真正地搞好小课堂管理,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维持表面上的“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目标及实际出发,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使纪律与自由相结合,采用多种教法,使课堂成为一个既生动活泼又和谐有序,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 课堂管理 课堂纪律 人际关系 不良行为 防患于未然    课堂管理是中等职业教育日益凸显的问题.课堂管理就是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以职业定位带动管理
期刊
“通天下一气耳”。“气”遍布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气”的义项之多,近可说遍天下事,堪称文化之奇观。“气”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认识的结晶。汉字气最初的意义是古人视觉感官所观察到的具象的物质之“气”,但其虚幻飘渺、不可捉摸、无处不在的特性却给了人们最初联想的可能。“气”的语义具备多义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模糊性。从语言研究的视角,前人对“气”的字源做了细致的研究,梳理总结了“气”的语义并简要讨论了其引申路径,分析和讨论了汉语“气”的文化特性。
  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
严复,位居“译才并世”之首。严复八大名译,为晚清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译作。不言而喻,严复名译研究一直是思想史、历史学和翻译学的研究热点,涌现了一大批以严复名译的思想内容及翻译特色为核心的代表成果,然而仍缺乏从学术史的深度探讨严复选译这些名译的过程。事实上,严复所译穆勒、甄克思、孟德斯鸠和耶方斯的五部作品并非是由他首次翻译。在此之前,马君武、傅兰雅、窝尔什、张相文和艾约瑟就先于严复翻译并出版这些译作。由于译作的文化记忆是译者在一定的翻译语境下进行的建构,那么,在晚清翻译语境下,严复是如何建构不同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