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江苏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基本知识能力弱化的问题,笔者以现实为依据,结合多年高三教学工作实际,通过实例对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对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坐标系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89-02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以前通史式编年体的编排模式,而采用了专题式的编排体例来讲述历史。这样做无疑是强调了各专题部分历史内容的连贯性,让学生对每一个专题方面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这是教材编写者分块叙史的初衷。但是,这样的编排体例对于中学生而言,历史跨度过大,忽视了他们对时间概念的具体把握,虽然知识体系更为完整,理论体系更为科学,但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编排方式弱化了具体史实的展示与积累,让历史学习更倾向于思想理性的归纳,而忽视了学生对史实的感性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对于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整体把握与记忆,虽然不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整个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可是笔者通过调查与检测发现,即使是文科班的高三学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学史方向的学生,不少人对时代概念的把握并不明晰,头脑中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专题内容。对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历史缺少总体把握。考试时对于一些材料分析题,学生不知道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有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外交等等,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有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各部分之间又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就一部中国古代史而言,如果将朝代更替看成是历史的纵坐标的话,那么,每一个朝代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就构成了一个横坐标,分析历史问题,就必须将之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既看到每一个专题历史问题在时代纵向上的发展轨迹,又要让学生看到每一个专题内容中某一个史实与同时代其他领域历史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的现在历史教材只注重了每个专题的纵向发展,却忽视了相对独立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内各个内容板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在这一点,新版教材显然做得不够。
作为高三的历史老师,在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克服现行教材处理上的这个不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系,尤其是要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作一个断代式的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各种领域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复习起来,不仅系统易懂,而且便于记忆。
这里以唐朝历史为例,作一个简单说明。
笔者在教学二轮复习时,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就是要他们将唐代的各个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汇总,然后引导他们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唐朝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经济最为繁荣,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各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财富丰厚,军事强大,人口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进一步整合,外交上四通八达。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与各领域的发展、相互作用都是关联的。
在这些众多的领域之间,我们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朝代在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作为一条主线来串联该朝代的内容。我们在进行二轮总复习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些关系。
社会制度方面:相比较于前后的各个朝代,唐朝的政治是最开明的,尤其以唐初的君主为最。由于他们亲眼看到了隋朝的灭亡过程,深知兴亡成败之理,有的还亲自参与了灭隋战争,所以强调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固本清源,励精图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又在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政权。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巩固了政权基础。经济制度上的轻徭薄赋,劝课家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后来的两税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国家财富。
经济上方面:社会制度的进步带来的是经济上的繁荣。首先表现在农业上,一是江南得到了充分开发,成为中国的新的经济重心,农具进一步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次是手工业发达,分工细、规模广、产量大、水平高成为唐代手工业的显著特点。再次在商业上,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兴旺,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中心。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
文化方面:经济上的繁荣富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的统一强盛又使得了整个民族心理变得越来越强大、自信而开放。统治者实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一方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广泛吸纳外来文明,兼容并包,造就了空前文化繁荣。一是科技发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就有两个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印刷术与火药的发明尤其是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社会科学方面,天文学、绘画、雕刻、书法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与艺术品,享誉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主要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名垂古今的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相继涌现。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唐诗则是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最辉煌的一页。作为抒情艺术的诗歌,其极盛期出现在唐朝并非偶然。它与唐朝的繁荣经济与思想自由不无关系,富足的物质条件使一部分文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又让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来从事文学创作,思想的自由让他们很少受到思想束缚,于是,诗歌的繁盛时代由此出现,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从山水诗、讽喻诗到边塞诗,从四杰、诗仙诗圣、白居易再到小李杜,唐朝诗歌全面开花,唐朝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在宗教文化这个问题上,与前前后后的各个朝代相比,唐朝是最有胸怀与气魄的。很少有哪一个朝代能做到像唐朝这样包容一切,甚至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唐朝的皇帝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道教、还是早就从外国传入并被本土化的佛教,还是刚刚传播来的伊斯兰教、景教,唐朝都敞开胸怀。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方面:进步的制度、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使大唐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东方圣地。唐朝的民族心理是兼容并包的。在民族关系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西北的突厥、回纥,东北的靺鞨,南方的南诏,再到西方的吐蕃,唐王朝接纳,包容,团结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外交上,开放自信的民族心态也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迎来了春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线上丝绸之路,从东亚的朝鲜、日本,南亚的天竺,到中亚西亚的波斯、大食,再到欧非的罗马等国家,唐朝都建立广泛的关系,有密切的往来。中国已然成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社会制度→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关系→对外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在原来教材纵向史实的基础上又看到了某一阶段的横向联系,看到了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全貌。建立了一个历史知识的坐标系,思想认识就会上到一个新高度。分析问题就会更全面、更深刻。以此为例,学生便能对中国古代的每个断代史在另一个层面上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关键词:坐标系 ;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89-02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以前通史式编年体的编排模式,而采用了专题式的编排体例来讲述历史。这样做无疑是强调了各专题部分历史内容的连贯性,让学生对每一个专题方面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这是教材编写者分块叙史的初衷。但是,这样的编排体例对于中学生而言,历史跨度过大,忽视了他们对时间概念的具体把握,虽然知识体系更为完整,理论体系更为科学,但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编排方式弱化了具体史实的展示与积累,让历史学习更倾向于思想理性的归纳,而忽视了学生对史实的感性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对于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整体把握与记忆,虽然不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整个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可是笔者通过调查与检测发现,即使是文科班的高三学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学史方向的学生,不少人对时代概念的把握并不明晰,头脑中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专题内容。对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历史缺少总体把握。考试时对于一些材料分析题,学生不知道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有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外交等等,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有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各部分之间又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就一部中国古代史而言,如果将朝代更替看成是历史的纵坐标的话,那么,每一个朝代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就构成了一个横坐标,分析历史问题,就必须将之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既看到每一个专题历史问题在时代纵向上的发展轨迹,又要让学生看到每一个专题内容中某一个史实与同时代其他领域历史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的现在历史教材只注重了每个专题的纵向发展,却忽视了相对独立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内各个内容板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在这一点,新版教材显然做得不够。
作为高三的历史老师,在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克服现行教材处理上的这个不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系,尤其是要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作一个断代式的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各种领域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复习起来,不仅系统易懂,而且便于记忆。
这里以唐朝历史为例,作一个简单说明。
笔者在教学二轮复习时,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就是要他们将唐代的各个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汇总,然后引导他们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唐朝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经济最为繁荣,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各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财富丰厚,军事强大,人口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进一步整合,外交上四通八达。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与各领域的发展、相互作用都是关联的。
在这些众多的领域之间,我们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朝代在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作为一条主线来串联该朝代的内容。我们在进行二轮总复习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些关系。
社会制度方面:相比较于前后的各个朝代,唐朝的政治是最开明的,尤其以唐初的君主为最。由于他们亲眼看到了隋朝的灭亡过程,深知兴亡成败之理,有的还亲自参与了灭隋战争,所以强调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固本清源,励精图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又在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政权。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巩固了政权基础。经济制度上的轻徭薄赋,劝课家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唐初的租庸调制到后来的两税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国家财富。
经济上方面:社会制度的进步带来的是经济上的繁荣。首先表现在农业上,一是江南得到了充分开发,成为中国的新的经济重心,农具进一步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次是手工业发达,分工细、规模广、产量大、水平高成为唐代手工业的显著特点。再次在商业上,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兴旺,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中心。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
文化方面:经济上的繁荣富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的统一强盛又使得了整个民族心理变得越来越强大、自信而开放。统治者实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一方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广泛吸纳外来文明,兼容并包,造就了空前文化繁荣。一是科技发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就有两个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印刷术与火药的发明尤其是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社会科学方面,天文学、绘画、雕刻、书法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与艺术品,享誉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主要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名垂古今的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相继涌现。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唐诗则是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最辉煌的一页。作为抒情艺术的诗歌,其极盛期出现在唐朝并非偶然。它与唐朝的繁荣经济与思想自由不无关系,富足的物质条件使一部分文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又让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来从事文学创作,思想的自由让他们很少受到思想束缚,于是,诗歌的繁盛时代由此出现,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从山水诗、讽喻诗到边塞诗,从四杰、诗仙诗圣、白居易再到小李杜,唐朝诗歌全面开花,唐朝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在宗教文化这个问题上,与前前后后的各个朝代相比,唐朝是最有胸怀与气魄的。很少有哪一个朝代能做到像唐朝这样包容一切,甚至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唐朝的皇帝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道教、还是早就从外国传入并被本土化的佛教,还是刚刚传播来的伊斯兰教、景教,唐朝都敞开胸怀。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方面:进步的制度、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使大唐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东方圣地。唐朝的民族心理是兼容并包的。在民族关系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西北的突厥、回纥,东北的靺鞨,南方的南诏,再到西方的吐蕃,唐王朝接纳,包容,团结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外交上,开放自信的民族心态也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迎来了春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线上丝绸之路,从东亚的朝鲜、日本,南亚的天竺,到中亚西亚的波斯、大食,再到欧非的罗马等国家,唐朝都建立广泛的关系,有密切的往来。中国已然成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社会制度→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关系→对外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在原来教材纵向史实的基础上又看到了某一阶段的横向联系,看到了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全貌。建立了一个历史知识的坐标系,思想认识就会上到一个新高度。分析问题就会更全面、更深刻。以此为例,学生便能对中国古代的每个断代史在另一个层面上认识更加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