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师傅(老师)领进门,修行(学习)在自身”,教师只在一个“领”字上下功夫,只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宰。教什么,怎样教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师“教”的效果要通过学生“学”的效果来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得学到了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94-02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怎样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中提到数学问题情境是撬动数学核心素养的支点,也就是说情境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将学生置于研究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氛围中,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数学素养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学数学、思数学,做数学,这样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提出问题的“源头”创设出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对学生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赛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最终女排姑娘以3:1逆转战胜了塞尔维亚,夺得了冠军。成绩的取得和姑娘们的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其中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以3:0的大比分战胜强队意大利队,“3:0”是“比”吗?教材中“比”的后项能是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将学生带入“比”与“比分”的对比情境中,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二、问题孕伏在作业中
学生学习实质是运用旧知识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在认知结构中,旧知识是通向新知识的桥梁。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以作业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联想、迁移,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我在教学乘法运用时,事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加法的列式计算题。如二个6是几?三个6是几?九个6是几?最后提出一千个6是几?这时有的学生试图计算,教师提出式子很大,算起来很麻烦。今天,我们学一个简便的方法--乘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习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三、设计“问题”系列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好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沿着“问题系列”的台阶而上,逐步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教学体积单位的“问题系列”,可以是:立体图形的大小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得出谁大谁小,如果不明显的用什么方法?等等,教师以创设“问题系列”为主渠道,促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新的无疑,层层设障,步步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悬念,引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巧妙的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大脑转向认知冲突状态,然后教师讲解,学生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上课一开始教师以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为情境导入新课,用参加活动的人物需要的车辆、晚上住宿的房价数量、游戏活动的奖品设置等内容加入一些分数,要求学生将分数化成小数,并找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忙着计算之际,我话锋一转说:“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哪些分数能化成小数?不信,你随便说些较大的分数考考我,看谁能难倒老师。”学生一听很惊奇,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分数,我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学生更惊讶了。于是我趁势说:“欲知解题方法在哪里?请听下面分解。”就这样,學生在解密、探索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努力营造参与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主地学、思、练,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尽量创设人人参与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一道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七巧板(已知每块板的面积)拼出你喜欢的动植物、景物等等,并计算出它的总面积。”学生兴趣高涨,在想拼摆中得到了许多的意想不到的图形。学生亲自动手,在玩中巩固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文.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12,11.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3]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
【关键词】问题情境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94-02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怎样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中提到数学问题情境是撬动数学核心素养的支点,也就是说情境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将学生置于研究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氛围中,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数学素养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学数学、思数学,做数学,这样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提出问题的“源头”创设出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对学生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赛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最终女排姑娘以3:1逆转战胜了塞尔维亚,夺得了冠军。成绩的取得和姑娘们的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其中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以3:0的大比分战胜强队意大利队,“3:0”是“比”吗?教材中“比”的后项能是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将学生带入“比”与“比分”的对比情境中,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二、问题孕伏在作业中
学生学习实质是运用旧知识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在认知结构中,旧知识是通向新知识的桥梁。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以作业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联想、迁移,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我在教学乘法运用时,事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加法的列式计算题。如二个6是几?三个6是几?九个6是几?最后提出一千个6是几?这时有的学生试图计算,教师提出式子很大,算起来很麻烦。今天,我们学一个简便的方法--乘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习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三、设计“问题”系列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好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沿着“问题系列”的台阶而上,逐步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教学体积单位的“问题系列”,可以是:立体图形的大小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得出谁大谁小,如果不明显的用什么方法?等等,教师以创设“问题系列”为主渠道,促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新的无疑,层层设障,步步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悬念,引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巧妙的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大脑转向认知冲突状态,然后教师讲解,学生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上课一开始教师以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为情境导入新课,用参加活动的人物需要的车辆、晚上住宿的房价数量、游戏活动的奖品设置等内容加入一些分数,要求学生将分数化成小数,并找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忙着计算之际,我话锋一转说:“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哪些分数能化成小数?不信,你随便说些较大的分数考考我,看谁能难倒老师。”学生一听很惊奇,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分数,我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学生更惊讶了。于是我趁势说:“欲知解题方法在哪里?请听下面分解。”就这样,學生在解密、探索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努力营造参与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主地学、思、练,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尽量创设人人参与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一道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七巧板(已知每块板的面积)拼出你喜欢的动植物、景物等等,并计算出它的总面积。”学生兴趣高涨,在想拼摆中得到了许多的意想不到的图形。学生亲自动手,在玩中巩固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文.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12,11.
[2]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3]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