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你的文字就是你思想的载体,有思想了,你的文章就有份量了。但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想的培养,我觉得今后作文教学要少些“术”的繁琐指导,多些“道”的指引,“道”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在文化内涵、文学素养、思想境界、审美能力等方面有提升,这些才是作文的根本。我通过研究认为可以从立意、选材、语言三个方面去努力,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1 立意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高蹈者。
高考作文是为国选材,必定要挑选有眼光有水平的人进大学深造,但有些考生的思想非常幼稚,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不到一句有份量的话,怎么能得高分?所以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提高思想修养。周敦颐《通书·思》说:“思则睿,睿作圣。”当我们观察、读书的时候,要经常充实自己的思想,经营自己的境界,让自己不为“浮云”遮望眼。对于考生,我认为要确立起下面这些思想:关注时代、关注生命、关注人生,追求绿色、和平的思想,同情弱小、关注民生的思想,清静、淡雅的情思,禅味、禅思、禅意的思想。下面我们以生命和人生的角度为例具体谈谈:
1.1 生命角度。文章写到生命,就往高格上走了。余秋雨曾经为一篇作品写过这样的评语:有巧思,但感觉不到你身体里面青春的温度。没有温度,只是巧思,结构来结构去,像一个游戏一样,那太可惜。所以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把自己的材料和生命联系起来,就会别具一格。有位考生用“生命的清单”作题,围绕这大做文章而得到满分。
1.2 心灵角度。从心上写文,往往是感人的。心就是魂,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常能掀起阅卷者感情的涟漪。有人写“思念”,全是心的思念,读来让人落泪:思念是心空的灯,思念是心海的筏,思念是心绪的丝,思念是心田的犁,思念是心箱的蜜……我知道,有一种温柔的心痛叫思念,有一种时刻的牵挂叫思念,有一种沉沉的忧郁叫思念,一种苦苦的忍耐,一种酸楚的无奈,一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隐忍叫思念。短短的一段话句句与“心”相关,那正是“心心相印”,“心心相印”的文字,常会让人落下“心”的眼泪。
另外,还有一种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的“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却也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的苦,比吃得着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再如对待地震灾难,亮出“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的观点……这样认识、立意会更高一筹。
2 选材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采集者。
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材料的选择,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是作者思想的展现。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2.1 选材要着眼于新。
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在命题内容上趋向于社会问题与个人生活相结合,主要集中在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道人心,关注励志成长等方面,这是高考作文立足现实的体现。而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材料,或材料陈旧,或材料不具体、不真实,没有作者思想的闪光点。所以,要面向生活,关注社会,来积累材料。材料新鲜,是文章有特色、有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从于丹北大被呛写到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到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韩寒说“巴金文采不好”,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等。短短几行字用到了现实中人们关注的众多热点人物,把一些人的淡泊宁静与另外一些人的浮躁与狂妄形成鲜明对比,使观点不言自明。可见作者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形成了独特的认识。
2.2 选材要挖掘深度。
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进行联想或想象,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假如以“水”为话题写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的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也可从现实取材,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还可联想到,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挖掘出深刻的思想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亮点。
3 语言运用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展示者。
《考试说明》的最新解释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意蕴要求文章描写要有情境,用语要含蓄,使内容更丰富,更有意境,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当然,语言上的功夫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在写作中,不妨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 借助于议论抒情。
在行文中巧妙地加上一点议论抒情语句,昭示哲理。叙述中渗透感悟,用议论来画龙点睛,抒情中渗透理性。如《尝试》,写一个同学进行了一番追星的尝试后,结果引来了同学们的躲避和家长的担心,但追星尝试的失败却给了她一种哲理性的启示,即人的气质风度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味模仿,势必发展到东施效颦的程度。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更耐人寻味。
3.2 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
合理地引用名言警句,更能使文章打动读者,更能体现文章深厚的文学底蕴,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化用名句,则力求风趣活泼,意蕴丰富。例如: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蝶失》)就很成功地引用了名言,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充滿哲理趣味。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思想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如果没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启迪,那就如同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文中这些方法,可让笔下不起眼的人、事、物、景,焕发出思想光彩,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1 立意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高蹈者。
高考作文是为国选材,必定要挑选有眼光有水平的人进大学深造,但有些考生的思想非常幼稚,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不到一句有份量的话,怎么能得高分?所以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提高思想修养。周敦颐《通书·思》说:“思则睿,睿作圣。”当我们观察、读书的时候,要经常充实自己的思想,经营自己的境界,让自己不为“浮云”遮望眼。对于考生,我认为要确立起下面这些思想:关注时代、关注生命、关注人生,追求绿色、和平的思想,同情弱小、关注民生的思想,清静、淡雅的情思,禅味、禅思、禅意的思想。下面我们以生命和人生的角度为例具体谈谈:
1.1 生命角度。文章写到生命,就往高格上走了。余秋雨曾经为一篇作品写过这样的评语:有巧思,但感觉不到你身体里面青春的温度。没有温度,只是巧思,结构来结构去,像一个游戏一样,那太可惜。所以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把自己的材料和生命联系起来,就会别具一格。有位考生用“生命的清单”作题,围绕这大做文章而得到满分。
1.2 心灵角度。从心上写文,往往是感人的。心就是魂,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常能掀起阅卷者感情的涟漪。有人写“思念”,全是心的思念,读来让人落泪:思念是心空的灯,思念是心海的筏,思念是心绪的丝,思念是心田的犁,思念是心箱的蜜……我知道,有一种温柔的心痛叫思念,有一种时刻的牵挂叫思念,有一种沉沉的忧郁叫思念,一种苦苦的忍耐,一种酸楚的无奈,一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隐忍叫思念。短短的一段话句句与“心”相关,那正是“心心相印”,“心心相印”的文字,常会让人落下“心”的眼泪。
另外,还有一种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的“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却也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的苦,比吃得着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再如对待地震灾难,亮出“国殇是一场悲剧,然而,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的观点……这样认识、立意会更高一筹。
2 选材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采集者。
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材料的选择,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是作者思想的展现。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2.1 选材要着眼于新。
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在命题内容上趋向于社会问题与个人生活相结合,主要集中在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道人心,关注励志成长等方面,这是高考作文立足现实的体现。而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材料,或材料陈旧,或材料不具体、不真实,没有作者思想的闪光点。所以,要面向生活,关注社会,来积累材料。材料新鲜,是文章有特色、有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从于丹北大被呛写到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到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韩寒说“巴金文采不好”,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等。短短几行字用到了现实中人们关注的众多热点人物,把一些人的淡泊宁静与另外一些人的浮躁与狂妄形成鲜明对比,使观点不言自明。可见作者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形成了独特的认识。
2.2 选材要挖掘深度。
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进行联想或想象,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假如以“水”为话题写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的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也可从现实取材,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还可联想到,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挖掘出深刻的思想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亮点。
3 语言运用中,引导学生做思想的展示者。
《考试说明》的最新解释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意蕴要求文章描写要有情境,用语要含蓄,使内容更丰富,更有意境,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当然,语言上的功夫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在写作中,不妨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 借助于议论抒情。
在行文中巧妙地加上一点议论抒情语句,昭示哲理。叙述中渗透感悟,用议论来画龙点睛,抒情中渗透理性。如《尝试》,写一个同学进行了一番追星的尝试后,结果引来了同学们的躲避和家长的担心,但追星尝试的失败却给了她一种哲理性的启示,即人的气质风度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味模仿,势必发展到东施效颦的程度。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更耐人寻味。
3.2 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
合理地引用名言警句,更能使文章打动读者,更能体现文章深厚的文学底蕴,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化用名句,则力求风趣活泼,意蕴丰富。例如: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蝶失》)就很成功地引用了名言,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充滿哲理趣味。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思想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如果没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启迪,那就如同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文中这些方法,可让笔下不起眼的人、事、物、景,焕发出思想光彩,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