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基金】本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7M002)
【项目基金】本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9N007)
【摘要】从2005年、2010年全国及陕西省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的对比来看,虽然中小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持续下滑的趋势相比得到初步遏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却出现了继续下滑的趋势。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状况令人担忧,使人警醒。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教育、体育三大因素。为此,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与研究综合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科学对策。我们的研究认为,社会 、学校、家庭应彼此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促进学生运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进一步主动地运动、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奠定良好的身心能力基础。
【关键词】综合干预学生运动参与促进身心健康
1.研究目的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虽然中小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持续下降的趋势相比得到了初步遏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却出现了继续下滑的趋势。最为关键的是城乡中小学生因为膳食营养不良和身体活动减少,而造成肥胖与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中老年各种疾病和慢性病的不断低龄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睡眠时间持续减少,每天平均睡眠严重不足8小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长期居高不下,并表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第一是文化课的学业负担过重、近距离持续用眼时间过长、因明显缺乏体育锻炼而无法调整与放松用眼的过度疲劳;第二是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体能活动不足。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身心健康质量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界二十年来这个不短的时间发展周期,中小学校因只注重小升初,特别是中、高考的升学率,从而形成一种教育界内外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惯性模式,直接导致中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课各种学习的应试教育之中,社会、学校、家庭彼此都忽视了学生应认知实践体育运动锻炼有助于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科学功效。因中小学生长期而又明显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结果造成身心健康素质状况连年持续下降,而为此付出惨痛的身心健康代价,严重影响、困扰、破坏了学生本应正常的生活、学习、运动的残酷现实与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中小学生阳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互相对比,使我们汗颜而无法坦然面对。站在国际视野的全新角度认真看待与用心分析此类问题,例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在科学有效的搞好本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同时,却仍然特别注重中小学生主动和全面的体育锻炼参与,各项目运动技能的良好掌握,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综合认知实践探索健康科学发展观的同步并举。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同为科学教育和良好培养的学校理念程序,但彼此之间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为什么我们和他们之间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深刻反思的沉重话题。为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层面研究有关综合促进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科学对策。否则,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健康身心方面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良好健康身心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西安市学生及家庭、社区体育设施、政府体育管理人员。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区内大学、中学、小学各3所,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各学校中1个班级学生;西安市和部分区、县教育局,体育运动主管部门领导,所抽学校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光盘、互联网,检索课题研究有关论文60多篇、著作10多部,为全面了解研究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和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访谈法:走访西安市和部分区、县教育局,体育运动主管部门领导就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访谈。
2.2.3 座谈调查法:就中小学生体育态度、动机等,召开在校部分班干部和学生座谈会,直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参与的概念界定
所谓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此概念赋予"运动参与"更多的内涵:第一,在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有身体行为的出现,而且有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的投入。第二,在活动中,因行为的不同,判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可以明确投入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无论在课堂和课外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这种投入包括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的多少,情感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情况。通过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率、表情、情绪状态等外在指标,充分体现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也涵盖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运动参与的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社会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3.2.1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传统教育思想仍然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行为,"课后、节假日孩子们的时间只属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学习强化的补习辅导"就是这种观念在社会现实中的折射。当前,虽然深化素质教育带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学生的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不断增加。但是原本为学生健康成长留出空间的减负初衷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要么被校外辅导学习所占据,要么属于名目繁多的技艺培训。这些对正在发育生长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学生健康受到了忽视,其根本仍然在于"应试评价"这一核心原因。应试评价导致了对升学率、排名和考分的极至追求,提高难度、低水平重复、题海战术也就成了应对考试的法宝。青少年学生则被拖入了无休无止的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之中,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时期也变成了单调、枯燥的生活,正处于生长发育宝贵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因此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各种应试和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与压力,精神过度紧张,体质与心质下降、身心健康透支、甚至是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2.2现代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青少年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高脂肪及高糖类等摄取的机会和比例大大增加。在营养失衡、运动缺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成年人才会出现的疾病也在青少年中出现,并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发展趋势。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合理平衡膳食就可以满足青少年生长需求的科学营养观念,常常对青少年辅以各种所谓的"营养补品"。如果过量服用非但无助健康还会破坏机体的平衡,有损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一些劣质的营养保健食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更是会给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在社会环境层面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商品化、休闲化同样也给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带来隐患,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人们的生活观念、饮食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面对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饮食和休闲方式的商业宣传,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些高油脂、高热量的油炸食品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危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对城市600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就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达427人,占被调查中小学生总数的71%。这种生活方式同样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学生群体沉溺网络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它使青少年沉溺网络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体质衰退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之一。
3.3学校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中始终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受时代环境的局限,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偏离了增进学生健康这一核心价值目标。建国之初,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判断基本上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从阶级性、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价值和界定学校体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学校体育的国家性、人民性和统一性,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过于强调社会的需要,强调体育教学的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原则,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增强体质的主体需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以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价值判断与追求,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分注重竞技运动技能,并长期占据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实践的主流。而"文革"前后,在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原本不应由学校体育承担的功能更是干扰了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学生体质薄弱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学校体育到底是应该以技术学习为主还是应该以发展学生体质为主"的两种观点却并不统一。时代认识的局限使人们在两种观点的取或舍之间摇摆不定,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在实践层面的统一与努力。而这一时期,盲目照搬国外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也让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追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显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教育现实和青少年身体状况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切实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才是正确与应该的价值判断和发展思路。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实践。以往学校体育中所出现的教学内容单调、方式枯燥、方法陈旧的问题,使原本充满生气活力的体育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由此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的体育技术技能系统学习,但由于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背离,导致了学生体育兴趣的缺乏,也错过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时期。在当前的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应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其在实践和效果的层次上真正落到实处。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育新格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与成长,还应兼顾学生离开校园以后的健康和发展,用不断增进的健康体质为提高生活质量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身体基础。我国数十年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已经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证实了一点: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该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3.4家庭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对子女早期的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良好的居住条件让子女产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习惯。从访谈中了解到家庭居住条件对中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因此,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对子女进行必要的体育熏陶,使其建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养成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子女接触最频繁的家庭成员是父母,父母的要求往往成了他们的生活准则,父母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自然会影响子女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另外,父母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感受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与强身健体的好处,会鼓励子女参与体育活动;又由于父母与子女自然的亲密感情,父母的榜样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激励。血缘的关系使这种影响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父母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重大。家庭体育环境氛围是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而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氛围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习惯同样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访谈中发现家庭收看体育节日、观赏体育比赛的经常性程度、家庭中体育报刊杂志的利用程度对子女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收看体育节目、观赏体育比赛的耳濡目染,子女得到了体育文化教育的熏陶,逐渐加深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健身器材,这样就为学生随时随地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劳逸结合,身心得到锻炼,获得愉快的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完成学业任务和满足参加身心活动的需要,容易对体育产生兴趣与爱好,形成喜爱体育活动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4.主要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4.1.1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
4.1.2 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要社会因素为: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社区运动设施缺乏,学生没有参与运动的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
4.1.3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互联网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首要因素。
4.1.4 家庭因素中家长对子女参加运动参与的态度是影响子女运动参与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是学生在校内外运动参与的拦路虎。
4.1.5 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育课程内容的陈旧直接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4.2建议与对策
4.2.1国家应注重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宏观领导、规划和协调,从法律上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时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落实中小学体育专项经费来源。
4.2.2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随着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更趋于协调。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心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健康等学科。
4.2.3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社区和家庭活动阵地,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与卫生条件。倡导社区和学校联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动机,使其逐步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01)
[2]教育部体卫艺司.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体育工作情况,2006,(23):14—15.
[3]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6—956.
[4]刘鹏.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27(1):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6]黄若华等,我国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下降原因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4:1—5.
【项目基金】本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9N007)
【摘要】从2005年、2010年全国及陕西省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的对比来看,虽然中小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持续下滑的趋势相比得到初步遏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却出现了继续下滑的趋势。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状况令人担忧,使人警醒。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教育、体育三大因素。为此,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与研究综合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科学对策。我们的研究认为,社会 、学校、家庭应彼此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促进学生运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进一步主动地运动、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奠定良好的身心能力基础。
【关键词】综合干预学生运动参与促进身心健康
1.研究目的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虽然中小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持续下降的趋势相比得到了初步遏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却出现了继续下滑的趋势。最为关键的是城乡中小学生因为膳食营养不良和身体活动减少,而造成肥胖与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中老年各种疾病和慢性病的不断低龄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睡眠时间持续减少,每天平均睡眠严重不足8小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长期居高不下,并表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第一是文化课的学业负担过重、近距离持续用眼时间过长、因明显缺乏体育锻炼而无法调整与放松用眼的过度疲劳;第二是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体能活动不足。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身心健康质量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界二十年来这个不短的时间发展周期,中小学校因只注重小升初,特别是中、高考的升学率,从而形成一种教育界内外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惯性模式,直接导致中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课各种学习的应试教育之中,社会、学校、家庭彼此都忽视了学生应认知实践体育运动锻炼有助于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科学功效。因中小学生长期而又明显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结果造成身心健康素质状况连年持续下降,而为此付出惨痛的身心健康代价,严重影响、困扰、破坏了学生本应正常的生活、学习、运动的残酷现实与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中小学生阳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互相对比,使我们汗颜而无法坦然面对。站在国际视野的全新角度认真看待与用心分析此类问题,例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在科学有效的搞好本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同时,却仍然特别注重中小学生主动和全面的体育锻炼参与,各项目运动技能的良好掌握,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综合认知实践探索健康科学发展观的同步并举。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同为科学教育和良好培养的学校理念程序,但彼此之间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为什么我们和他们之间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深刻反思的沉重话题。为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层面研究有关综合促进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科学对策。否则,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健康身心方面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良好健康身心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西安市学生及家庭、社区体育设施、政府体育管理人员。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区内大学、中学、小学各3所,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各学校中1个班级学生;西安市和部分区、县教育局,体育运动主管部门领导,所抽学校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光盘、互联网,检索课题研究有关论文60多篇、著作10多部,为全面了解研究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和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访谈法:走访西安市和部分区、县教育局,体育运动主管部门领导就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访谈。
2.2.3 座谈调查法:就中小学生体育态度、动机等,召开在校部分班干部和学生座谈会,直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参与的概念界定
所谓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此概念赋予"运动参与"更多的内涵:第一,在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有身体行为的出现,而且有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的投入。第二,在活动中,因行为的不同,判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可以明确投入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无论在课堂和课外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这种投入包括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的多少,情感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情况。通过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率、表情、情绪状态等外在指标,充分体现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也涵盖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运动参与的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社会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3.2.1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传统教育思想仍然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行为,"课后、节假日孩子们的时间只属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学习强化的补习辅导"就是这种观念在社会现实中的折射。当前,虽然深化素质教育带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学生的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不断增加。但是原本为学生健康成长留出空间的减负初衷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要么被校外辅导学习所占据,要么属于名目繁多的技艺培训。这些对正在发育生长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学生健康受到了忽视,其根本仍然在于"应试评价"这一核心原因。应试评价导致了对升学率、排名和考分的极至追求,提高难度、低水平重复、题海战术也就成了应对考试的法宝。青少年学生则被拖入了无休无止的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之中,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时期也变成了单调、枯燥的生活,正处于生长发育宝贵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因此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各种应试和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与压力,精神过度紧张,体质与心质下降、身心健康透支、甚至是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2.2现代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青少年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高脂肪及高糖类等摄取的机会和比例大大增加。在营养失衡、运动缺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成年人才会出现的疾病也在青少年中出现,并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发展趋势。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合理平衡膳食就可以满足青少年生长需求的科学营养观念,常常对青少年辅以各种所谓的"营养补品"。如果过量服用非但无助健康还会破坏机体的平衡,有损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一些劣质的营养保健食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更是会给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在社会环境层面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商品化、休闲化同样也给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带来隐患,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人们的生活观念、饮食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面对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饮食和休闲方式的商业宣传,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些高油脂、高热量的油炸食品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危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对城市600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就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达427人,占被调查中小学生总数的71%。这种生活方式同样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学生群体沉溺网络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它使青少年沉溺网络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体质衰退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之一。
3.3学校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中始终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受时代环境的局限,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偏离了增进学生健康这一核心价值目标。建国之初,我国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判断基本上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从阶级性、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价值和界定学校体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学校体育的国家性、人民性和统一性,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过于强调社会的需要,强调体育教学的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原则,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增强体质的主体需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以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价值判断与追求,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分注重竞技运动技能,并长期占据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实践的主流。而"文革"前后,在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原本不应由学校体育承担的功能更是干扰了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学生体质薄弱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学校体育到底是应该以技术学习为主还是应该以发展学生体质为主"的两种观点却并不统一。时代认识的局限使人们在两种观点的取或舍之间摇摆不定,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在实践层面的统一与努力。而这一时期,盲目照搬国外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也让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追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显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教育现实和青少年身体状况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切实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才是正确与应该的价值判断和发展思路。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实践。以往学校体育中所出现的教学内容单调、方式枯燥、方法陈旧的问题,使原本充满生气活力的体育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由此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我们的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的体育技术技能系统学习,但由于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背离,导致了学生体育兴趣的缺乏,也错过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时期。在当前的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应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其在实践和效果的层次上真正落到实处。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育新格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与成长,还应兼顾学生离开校园以后的健康和发展,用不断增进的健康体质为提高生活质量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身体基础。我国数十年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已经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证实了一点: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该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3.4家庭因素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对子女早期的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良好的居住条件让子女产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习惯。从访谈中了解到家庭居住条件对中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因此,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对子女进行必要的体育熏陶,使其建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养成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子女接触最频繁的家庭成员是父母,父母的要求往往成了他们的生活准则,父母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自然会影响子女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另外,父母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感受到了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与强身健体的好处,会鼓励子女参与体育活动;又由于父母与子女自然的亲密感情,父母的榜样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激励。血缘的关系使这种影响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父母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重大。家庭体育环境氛围是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而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氛围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习惯同样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访谈中发现家庭收看体育节日、观赏体育比赛的经常性程度、家庭中体育报刊杂志的利用程度对子女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收看体育节目、观赏体育比赛的耳濡目染,子女得到了体育文化教育的熏陶,逐渐加深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健身器材,这样就为学生随时随地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劳逸结合,身心得到锻炼,获得愉快的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完成学业任务和满足参加身心活动的需要,容易对体育产生兴趣与爱好,形成喜爱体育活动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4.主要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4.1.1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
4.1.2 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要社会因素为: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社区运动设施缺乏,学生没有参与运动的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
4.1.3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互联网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首要因素。
4.1.4 家庭因素中家长对子女参加运动参与的态度是影响子女运动参与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是学生在校内外运动参与的拦路虎。
4.1.5 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育课程内容的陈旧直接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4.2建议与对策
4.2.1国家应注重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宏观领导、规划和协调,从法律上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时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落实中小学体育专项经费来源。
4.2.2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随着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更趋于协调。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心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健康等学科。
4.2.3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社区和家庭活动阵地,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与卫生条件。倡导社区和学校联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动机,使其逐步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01)
[2]教育部体卫艺司.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体育工作情况,2006,(23):14—15.
[3]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6—956.
[4]刘鹏.促进体育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27(1):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6]黄若华等,我国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下降原因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