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我在执教《小马过河》,当我指导朗读时几次要求学生放下课本,看老师读。我很巧妙地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深情并茂。老牛的声音浑厚低沉,小松鼠的声音柔声细气,隐隐透着着急和担忧,小马的声音天真活泼,清脆甜美,老马的声音慈爱温和。我在朗读的同时伴之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四个角色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发现,学生看我在范读时,神情更专注了。他们的表情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着渴望学习的强烈欲望。当我范读完毕后,学生的朗读劲头十足,都争先恐后地要试着读一读。于是,我让全班学生一起试读,这时,发现每个学生都很快进入角色,朗读特别动情,特别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我当时朗读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像模像样。
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多样的朗读技巧
朗读,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指导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停顿,否则就会改变句子的意思。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 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fù)盖着青青的 野草,最深的地方 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 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 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 清亮的 湖水,水面 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 宝镜一样。草丛中 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 山丹丹花,粉红色的 牵牛花,宝石蓝的 铃铛花,散发着 阵阵清香。读好停顿,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得舒缓平静、优美自然,才能体现出草原的宽阔和美丽,给草原增添神奇的色彩。
朗读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和关键句加以着重的强调和突出,在品读中感悟、领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准确、恰当地表达语意。如《重阳节的传说》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桓景斩妖除魔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指导学生把“趾高气扬”、“四处张望”、“狂叫”、“头晕眼花”、“搏斗”、“掷出”、“扎死”等词语重音重读。
在学习《田园诗情》这类抒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为了表现荷兰田园夜晚的宁静、安详、美好的意境,就要重音轻读,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中,把“沉睡”、“无声”、“漆黑”、“微弱”等词轻读,就会使人感到静谧、安闲。
在朗读训练中,还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如《麻雀》一文中,指导读老麻雀与猎狗准备进行一场搏斗的句子,如“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句,朗读时语调要高,语速要快,表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的精神以及突出从老麻雀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母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描写因人们滥砍滥伐,洪水把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吞噬的句子:“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 朗读这一句时,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慢,才能表现出人们看到这一情景的震惊、痛心、惋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
三、让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自主朗读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最爱与小伙伴讨论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恰当运用朗读的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悟。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又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
感受品味自主朗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四、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课堂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如展示画面、播放音乐,投入的范读、动情的解说……营造与文本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读、乐意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今天,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也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我在执教《小马过河》,当我指导朗读时几次要求学生放下课本,看老师读。我很巧妙地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深情并茂。老牛的声音浑厚低沉,小松鼠的声音柔声细气,隐隐透着着急和担忧,小马的声音天真活泼,清脆甜美,老马的声音慈爱温和。我在朗读的同时伴之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四个角色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发现,学生看我在范读时,神情更专注了。他们的表情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着渴望学习的强烈欲望。当我范读完毕后,学生的朗读劲头十足,都争先恐后地要试着读一读。于是,我让全班学生一起试读,这时,发现每个学生都很快进入角色,朗读特别动情,特别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我当时朗读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像模像样。
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多样的朗读技巧
朗读,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指导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停顿,否则就会改变句子的意思。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 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fù)盖着青青的 野草,最深的地方 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 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 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 清亮的 湖水,水面 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 宝镜一样。草丛中 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 山丹丹花,粉红色的 牵牛花,宝石蓝的 铃铛花,散发着 阵阵清香。读好停顿,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得舒缓平静、优美自然,才能体现出草原的宽阔和美丽,给草原增添神奇的色彩。
朗读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和关键句加以着重的强调和突出,在品读中感悟、领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准确、恰当地表达语意。如《重阳节的传说》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桓景斩妖除魔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指导学生把“趾高气扬”、“四处张望”、“狂叫”、“头晕眼花”、“搏斗”、“掷出”、“扎死”等词语重音重读。
在学习《田园诗情》这类抒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为了表现荷兰田园夜晚的宁静、安详、美好的意境,就要重音轻读,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中,把“沉睡”、“无声”、“漆黑”、“微弱”等词轻读,就会使人感到静谧、安闲。
在朗读训练中,还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如《麻雀》一文中,指导读老麻雀与猎狗准备进行一场搏斗的句子,如“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句,朗读时语调要高,语速要快,表现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的精神以及突出从老麻雀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母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描写因人们滥砍滥伐,洪水把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吞噬的句子:“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 朗读这一句时,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慢,才能表现出人们看到这一情景的震惊、痛心、惋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
三、让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自主朗读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最爱与小伙伴讨论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恰当运用朗读的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悟。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又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
感受品味自主朗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四、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课堂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如展示画面、播放音乐,投入的范读、动情的解说……营造与文本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读、乐意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今天,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也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