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思政课”内容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专业课思想政治建设的新任务。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在专业课思政课程建设中,可以为专业课和思政建设提供很好的“润滑剂”,为专业课思政课程建设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课 思政建设 信息化教学
【课题】课题名称:應用技术大学“三化一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课题批准号:VESP3004。
【中图分类号】G43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70-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指示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日常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观点,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高校专业课思政信息化当前形势
专业课思政建设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思政课+专业课=专业课思政建设信息化。但是如果只是将三者简简单单地叠加,有可能让课程成为一种“怪胎”,所以必须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特点,找到三者之间有机的契合点,让三者相互支撑,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然而纵观当前专业课思政信息化教学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1信息化技术在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中不能有效介入
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传统上以实体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在宿舍、家以及任何角落学习。这为现代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作为专业教师,在构建专业课思政建设过程中,如何适当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课堂授课的有效补充,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譬如:微课、慕课以及云课堂介入过多,造成“虚”的比例过大,“实”的东西过少,造成学生学习比较松散、盲目,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更会出现学习效果的极大失衡,不仅没能起到为专业课思想政治建设的助力作用,反而削弱了课程建设的效果,造成了教学中的信息化“极左”的错误现象。
1.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本就是润物细无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虽然信息化技术对于课程建设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去评价信息化技术在思政建设中的助力作用,使之量化起来,这对于专科课老师无疑是一个难题。
2.促进信息化在专业课思政建设融合的举措
2.1增强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融合课程建设能力
专业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其应用能力和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结果的好坏。其一:专业教师应深入理清和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而不是一味地去生搬硬套,给人一种不是完美的整体感觉。其二:提高对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的筛选能力和再加工能力,当前,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充斥着整个网络平台,种类繁杂,筛选出适合自己课程建设的显得尤为重要。其三:课程建设中师生共建不断改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且让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多听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合理的建议和观点积极地去采纳,才能让专业课思政建设中的步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远。
2.2高校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硬件平台
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载体,专业教师发展的平台,硬件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水平影响巨大,但是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让部分高校还来不及反应,已经相对滞后,为此,必须果断地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更新硬件平台,将平台灵活地应用起来,为学校的专业教师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构建信息化课程思政共享平台和树立优秀作品典范
全国大学在信息化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没有建成有效的共享平台,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牵头各大高校组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大家可以上传、下载以及阅览各种课程建设的成果,并在众多的作品中进行有组织的评比,评出优秀的作品典范,供大家学习,同时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专业课思政建设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造福千秋万代,信息化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粘合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好这一“利刃”,不仅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做到一举三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6):68-72.
[2]田应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23):46.
作者简介:
杨雷(1980.12-),男,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
【关键词】专业课 思政建设 信息化教学
【课题】课题名称:應用技术大学“三化一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课题批准号:VESP3004。
【中图分类号】G43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70-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指示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日常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观点,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高校专业课思政信息化当前形势
专业课思政建设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思政课+专业课=专业课思政建设信息化。但是如果只是将三者简简单单地叠加,有可能让课程成为一种“怪胎”,所以必须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特点,找到三者之间有机的契合点,让三者相互支撑,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然而纵观当前专业课思政信息化教学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1信息化技术在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中不能有效介入
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传统上以实体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在宿舍、家以及任何角落学习。这为现代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作为专业教师,在构建专业课思政建设过程中,如何适当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课堂授课的有效补充,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譬如:微课、慕课以及云课堂介入过多,造成“虚”的比例过大,“实”的东西过少,造成学生学习比较松散、盲目,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更会出现学习效果的极大失衡,不仅没能起到为专业课思想政治建设的助力作用,反而削弱了课程建设的效果,造成了教学中的信息化“极左”的错误现象。
1.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本就是润物细无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虽然信息化技术对于课程建设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去评价信息化技术在思政建设中的助力作用,使之量化起来,这对于专科课老师无疑是一个难题。
2.促进信息化在专业课思政建设融合的举措
2.1增强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融合课程建设能力
专业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其应用能力和水平决定着课程建设结果的好坏。其一:专业教师应深入理清和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而不是一味地去生搬硬套,给人一种不是完美的整体感觉。其二:提高对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的筛选能力和再加工能力,当前,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充斥着整个网络平台,种类繁杂,筛选出适合自己课程建设的显得尤为重要。其三:课程建设中师生共建不断改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且让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多听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合理的建议和观点积极地去采纳,才能让专业课思政建设中的步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远。
2.2高校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硬件平台
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载体,专业教师发展的平台,硬件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水平影响巨大,但是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让部分高校还来不及反应,已经相对滞后,为此,必须果断地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更新硬件平台,将平台灵活地应用起来,为学校的专业教师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构建信息化课程思政共享平台和树立优秀作品典范
全国大学在信息化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没有建成有效的共享平台,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牵头各大高校组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大家可以上传、下载以及阅览各种课程建设的成果,并在众多的作品中进行有组织的评比,评出优秀的作品典范,供大家学习,同时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专业课思政建设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造福千秋万代,信息化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粘合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好这一“利刃”,不仅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做到一举三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6):68-72.
[2]田应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23):46.
作者简介:
杨雷(1980.12-),男,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