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策略思维与博奕论进行探讨,阐明了《策略思维》一书观后感并联系实际,提出了实施方式。
关键词:博奕;策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49-01
也许大家看过《美丽心灵》(首映于2001年12月)这部电影,它以博弈论的奠基者约翰·纳什为原型,根据同名传记改编。讲述了纳什在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情况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最终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大家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不单单在于其2002年度获得了奥斯卡大奖,更在于它向我们再现了纳什艰辛地研究博弈论的过程。当时,我只是对电影剧情比较感兴趣,对于博弈论却毫无所知。后来,由于读研的需要,才接触到博弈论,大概将其理解为管理学或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认为只有具备较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读懂博弈论。于是,在稍微了解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后,再也没有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如今,当阅读完王尔山先生翻译的《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之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我们做决策,就要分析利弊,选择得失。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制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分段目标,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展开如下: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书第三章《看穿对手的策略》着重通过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的分析,寻求均衡策略。文中以《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之争和价格之战来具体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势策略的“优势”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而是对你自己所选择的其他策略占有的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效果。而均衡策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所提出的博弈理论,后来被大家称为纳什均衡理论。它也变成了指导同时行动博弈的重要法则的基础。
其实,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深入分析双方(或多方)处境之后再作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意是说,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可以赢取每次战争;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了。其实,这就是通过对自己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分析之后,所选择的最佳策略。举个史例,《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篇,讲述了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就是长勺之战。在齐强鲁弱且齐主动进攻鲁的背景下,曹刿向庄公分析了鲁作战条件的利弊。得出凭小恩小惠得不到百姓和神明的庇佑,而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战争。随后,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又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士气以及战况,一举取胜。并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断。又如《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讲述了在秦晋围攻郑的背景下,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通过形势的分析和史例的引用,虽然内心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确实为了秦国打算,最终使秦穆公退兵回国,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全。
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来解释。大家知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订企业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的分析(也即SWOT分析)来准确定位,从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做好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时效的,企业需要随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美国Limited Brands公司的CEO莱斯利·韦克斯纳(Les|ie Wexner)的下述评论可以证明这一点:“成功并不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成功反而可能会招致失败。因为你越是认为一件事情能良好地运作,你越不会相信它能奏效。如果你拥有了长时期的胜利,你就会很难预见到自己的脆弱之处。”因此,某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既是一种优势又是一种劣势,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状况。
2、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是本书努力向读者所展示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其含义就是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神明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照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和中国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怎能判断下一步该如何走?另外,只有大的目标还不行,需要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为目标所累,另外一方面可以做到目标的切实可行。正像10000米赛跑,参赛者需要制订详细的赛跑策略,通过一圈又一圈的完成最终实现全程的赛跑。由此可见,“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念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都是适用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策略正确,就可以实现美丽的人生。反之,则有可能度过落魄的一生。我们每时每刻不在选择下一步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通向哪里对于大家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设定目标,有可能像脚踩西瓜皮,溜到哪是哪;如果设定阶段性的目标,虽然有时候不能全部实现,但至少可以接近目标。古语有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是说,“立大志者”经过努力奋斗,一般能够实现“大志”,但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即使实现不了“大志”,也有可能实现“中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宋朝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以自己的亲身游历证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了在治学中需要“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的同时满足。其中,“志”也就是目标的含义。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呢?近些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战略,并运用了很多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等。其实,这些工具就是引导企业设定目标并走向价值创造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如果不讲目标及其策略和方法,生存都艰难,何谈健康发展?在这些工具中,BSC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工具。它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以战略地图的方式予以表达,并将其在一个组织内从上到下予以分解,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其实是它近年来受到追捧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3、竞争协作。实现双赢
在纯粹冲突的博弈(也即零和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由于个体目标的不同,我们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更需要协作,以增强抵抗外界的重重阻力。每到春节,一个商圈内的各大商场都会推出许多吸引顾客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积分返利、买一送一等等,不一而足。参与者知道其他卖场肯定会推出这些活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幅度大小。为了保持适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适时推出活动时间和优惠项目,以更早地把顾客拉到自己的卖场。然而,一家推出优惠活动之后,其他商家纷纷跟上,第一家的竞争优势就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如此,首家推出活动的商家不会再推出更为优惠的活动,而选择继续保留自己的优惠项目。对于其他商家推出的活动,几乎是默默地接受。这也是商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典型案例吧。
4、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博弈论在学术界也许是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但是,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予以阐述,使读者在阅读故事中就能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观点和理念。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成功教学的经验积累。同时,本书的故事取材广泛,文学、电影和体育等方面的案例为大家所熟悉,可读性较强,翻译得也非常流畅,做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对于国外读者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变成了一本美国文化读本。
补充一点,如果读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博弈论的知识,可以参考书中第二部分推荐的书目。另外,由于本书是翻译作品,很多案例不为大家所熟悉。不过,国内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关于博弈论的著作,大家可以选择阅读。如潘天群《博弈生存》,董志强教授的《身边的博弈》,王则柯《博弈论平话》,孙恩棣《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和江雨燕的《生活中的博弈论》等。相信,通过广泛涉猎博弈论知识,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智慧和美丽。
关键词:博奕;策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49-01
也许大家看过《美丽心灵》(首映于2001年12月)这部电影,它以博弈论的奠基者约翰·纳什为原型,根据同名传记改编。讲述了纳什在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情况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最终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大家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不单单在于其2002年度获得了奥斯卡大奖,更在于它向我们再现了纳什艰辛地研究博弈论的过程。当时,我只是对电影剧情比较感兴趣,对于博弈论却毫无所知。后来,由于读研的需要,才接触到博弈论,大概将其理解为管理学或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认为只有具备较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读懂博弈论。于是,在稍微了解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后,再也没有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如今,当阅读完王尔山先生翻译的《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之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我们做决策,就要分析利弊,选择得失。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制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分段目标,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展开如下: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书第三章《看穿对手的策略》着重通过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的分析,寻求均衡策略。文中以《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之争和价格之战来具体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势策略的“优势”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而是对你自己所选择的其他策略占有的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效果。而均衡策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所提出的博弈理论,后来被大家称为纳什均衡理论。它也变成了指导同时行动博弈的重要法则的基础。
其实,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深入分析双方(或多方)处境之后再作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意是说,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可以赢取每次战争;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了。其实,这就是通过对自己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分析之后,所选择的最佳策略。举个史例,《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篇,讲述了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就是长勺之战。在齐强鲁弱且齐主动进攻鲁的背景下,曹刿向庄公分析了鲁作战条件的利弊。得出凭小恩小惠得不到百姓和神明的庇佑,而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战争。随后,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又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士气以及战况,一举取胜。并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断。又如《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讲述了在秦晋围攻郑的背景下,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通过形势的分析和史例的引用,虽然内心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确实为了秦国打算,最终使秦穆公退兵回国,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全。
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来解释。大家知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订企业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的分析(也即SWOT分析)来准确定位,从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做好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时效的,企业需要随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美国Limited Brands公司的CEO莱斯利·韦克斯纳(Les|ie Wexner)的下述评论可以证明这一点:“成功并不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成功反而可能会招致失败。因为你越是认为一件事情能良好地运作,你越不会相信它能奏效。如果你拥有了长时期的胜利,你就会很难预见到自己的脆弱之处。”因此,某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既是一种优势又是一种劣势,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状况。
2、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是本书努力向读者所展示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其含义就是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神明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照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和中国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怎能判断下一步该如何走?另外,只有大的目标还不行,需要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为目标所累,另外一方面可以做到目标的切实可行。正像10000米赛跑,参赛者需要制订详细的赛跑策略,通过一圈又一圈的完成最终实现全程的赛跑。由此可见,“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念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都是适用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策略正确,就可以实现美丽的人生。反之,则有可能度过落魄的一生。我们每时每刻不在选择下一步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通向哪里对于大家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设定目标,有可能像脚踩西瓜皮,溜到哪是哪;如果设定阶段性的目标,虽然有时候不能全部实现,但至少可以接近目标。古语有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是说,“立大志者”经过努力奋斗,一般能够实现“大志”,但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即使实现不了“大志”,也有可能实现“中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宋朝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以自己的亲身游历证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了在治学中需要“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的同时满足。其中,“志”也就是目标的含义。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呢?近些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战略,并运用了很多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等。其实,这些工具就是引导企业设定目标并走向价值创造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如果不讲目标及其策略和方法,生存都艰难,何谈健康发展?在这些工具中,BSC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工具。它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以战略地图的方式予以表达,并将其在一个组织内从上到下予以分解,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其实是它近年来受到追捧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3、竞争协作。实现双赢
在纯粹冲突的博弈(也即零和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由于个体目标的不同,我们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更需要协作,以增强抵抗外界的重重阻力。每到春节,一个商圈内的各大商场都会推出许多吸引顾客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积分返利、买一送一等等,不一而足。参与者知道其他卖场肯定会推出这些活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幅度大小。为了保持适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适时推出活动时间和优惠项目,以更早地把顾客拉到自己的卖场。然而,一家推出优惠活动之后,其他商家纷纷跟上,第一家的竞争优势就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如此,首家推出活动的商家不会再推出更为优惠的活动,而选择继续保留自己的优惠项目。对于其他商家推出的活动,几乎是默默地接受。这也是商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典型案例吧。
4、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博弈论在学术界也许是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但是,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予以阐述,使读者在阅读故事中就能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观点和理念。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成功教学的经验积累。同时,本书的故事取材广泛,文学、电影和体育等方面的案例为大家所熟悉,可读性较强,翻译得也非常流畅,做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对于国外读者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变成了一本美国文化读本。
补充一点,如果读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博弈论的知识,可以参考书中第二部分推荐的书目。另外,由于本书是翻译作品,很多案例不为大家所熟悉。不过,国内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关于博弈论的著作,大家可以选择阅读。如潘天群《博弈生存》,董志强教授的《身边的博弈》,王则柯《博弈论平话》,孙恩棣《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和江雨燕的《生活中的博弈论》等。相信,通过广泛涉猎博弈论知识,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智慧和美丽。